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在我国的继承与发展

2021-09-10谭雪静

科技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整个人生都在追求地目标。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管是在任何时期,都把人民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即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要一以贯之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当代价值

马克思是从历史角度出发,研究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诉求。马克思指出了历史唯心主义中关于人的错误思想,并指出要深刻认识人民的生存条件,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党始终坚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涌现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社会的前进不断地对其丰富和完善,而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人民”的概念

从“人的本质”出发,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旧唯物主义的宗教本性。马克思批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从社会现实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我们应该看到人的生活,人的现实。因此,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马克思认为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不是局限于在某一角度和地域性来谈,而是要将其放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解释“人民”的含义。首先,“人民”是跟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具有历史的特点。在“人民在封建时期主要指的是农民,而在反封建时期则指的是新兴资产阶级”[2]。由此可见,人民的范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人民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最终扩大到整个人类。其次,马克思的“人民”是不分种族和国界,是指全世界的人,是一种身份和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民群众是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一是指人民通过自己的实践劳动创造了自身的物质生产资料。在劳动的过程中,社会物质财富得以累积,社会存在得以完善。其二是指人民在实践劳动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还推动了思想与文化的更新,促进了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其三是指社会的变革主要是通过人民的实践活动推动的。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劳动、共同努力才达到的结果。第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毫无疑问的,任何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3]人民群众通过实际劳动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是他们生存所必需的。在这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做足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满足一切衣食住行的东西,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实践劳动就是生产达到这些需求的资料。”[4]这些在劳动生产中的个人在社会生产关系中集合起来,成为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劳动者。第三,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的财富是必须以物质财富为基础,没有社会物质财富,人们的创造就很难,就没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对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5]人们通过实际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人民的实践活动造就了文化艺术的生成。由此可见,社会实践与生存经验的集合与升华创造了精神财富。

其次,实践是人民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民有目标的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途径。哲学家们用实践的途径来改变世界。人民作为历史主体,通过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促进了时代的发展,人民同时也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的本质,指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民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6]人民通过有意识的、客观的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也不断地调试,转化为人的自然。换句话说,人也是所在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实践中的生产者,从而提供了社会生产力,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和完善成产里,以此来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进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和运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作为实践主体去认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都是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索进行解决的,实践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管是想问题还是做事情,我们都要按实践出发。

最后,人民是理论与实践的主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从这段话可以看到,是实际活动中,马克思强调了理论与时间的结合。“批判的武器”指的是理论,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践。人民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理论与实践的主体。理论是实践的方向盘,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进行革命的过程当中,要掌握正确的理论,才能去指导群众,这样革命才会取得胜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我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以人民为主体,始终把人民事务作为党的工作的伟大任务。我们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很重视民生建设。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整个革命的过程实践中,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

人民观的主要内容。一是人民就是上帝。当西方国家都在鼓吹“救世主”、“上帝论”时,毛泽东认为,如果真有“上帝论”这么一说,那么在中国,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上帝,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其一要站在人民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不管是在言论上和行为上,始终要与广大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人民才会拥护党、相信党。其二是推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满足人民在物质上、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要维护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三是要坚持团结人民、向人民学习的观点。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反复强调人民与军队的亲密关系。“军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与人民搞好关系,始终关心人民,帮助人民、团结教育人民,将更多的人民吸收到党的队伍中。”[8]要向人民学习,把人民看作是党的老师,虚心接受人民有用的客观的意见。

人民觀的主要内容。一是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的观点。信仰马克思,就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党要重视人民的利益问题。要把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党是人民工具的观点。“与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工人阶级政党不把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为资金是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9]在这里阐述了政党式为人民谋福利的,是把人民的发展视为自身的目标,人民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再者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能够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人民观的主要内容。一是党认为它要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即使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同人民的关系也很密切。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信任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三个代表”中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三个代表”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分别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使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人民参与到民主管理的监督中来,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人民观的主要内容。“权为民所用”体现了党的权力运行,告诫大家要正确认识党的权力以及权力的正确运用。我们党根植于人民的,因此党的一言一行都要真切地反映出人民意志与愿望。“情为民所系”强调党要时刻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在思想上,我们党要既要尊重人民,也要重视人民。要真正地认识和清楚人民地生活,倾听人民地声音,解决人民的实际需求。工作上,要牢牢依靠人民,向人民群众学习,摄取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把人民对党的工作满意度作为工作正确不正确的判断标准。心系人民,就是要在情感上始终贴近人民,做到与人民心和心的交流,关于人民,党要知冷暖、听呼声、解忧难。“利为民所谋”就是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要为人民着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二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不断的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此同时要保障好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普及全体人民。”[10]强调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回答了我们的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问题。

人民观的主要内容。第一,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这是对人民的承诺的具体体现。总书记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亲自走进人民,亲自了解最基层的实际情况,深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他还强调,“心里的牵挂始终是人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人关心人民、爱护人民的优良品质。二是“中国梦”思想,认为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把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紧密相连。时刻在激励着党和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的积极性和决心。三是习总书记提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社会各界的有效性判断不是工作时间的长度和困难的程度,人们是否得到真正的利益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为目标的工作。只有把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标准,党的工作才能付诸实践。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论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理论确立到列宁时期的理论完善,再到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丰富发展,这是一个用实践检验理论、丰富理论、创新理论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最新理论成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科学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高茜.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J].青年与社会,2019(25):38-3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5]陈熙.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D].长春工业大学,2020.

[6]《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8]李庆云.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5.

[9]邓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10]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01):3-6.

作者简介:谭雪静(1993-  ),女,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