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现状及互动机制研究
2021-09-10张双靠乔雅洁田帅徐珂箐孙佳阳
张双靠 乔雅洁 田帅 徐珂箐 孙佳阳
摘要:水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国民生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咨询收集相关资料,对汉江流域水資源保护现状及沿岸居民对水资源保护认知情况展开研究,发现目前汉江流域内水资源治理存在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水土流失问题及上下游用水矛盾等问题,结合环境与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监管、健全法律,加强环保意识建设、完善预警监测体系,因地制宜、综合调理等解决措施,推动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构建符合汉江流域水资源发展的互动保护机制,实现汉江流域经济、生态全方位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汉江流域;水资源;资源保护;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2,F205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重大项目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系统,建设生态走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生态发展。汉江是我国重要河流之一,承担着向京津冀地区输水任务,保护流域内水资源,对于汉江沿岸及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汉江流域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1],基础建设雄厚,增强汉江流域经济生态一体化对于中部经济发展有着战略作用。随着近年来汉江流域经济飞速发展,流域内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沿江居民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如何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确保华北经济带居民的饮水安全,也是汉江流域发展中必须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 汉江流域水资源概况
2.1流域水资源概况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保护机制是打造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加强水文明生态建设,打造绿色生态经济越来越成为考验区域生态发展新指标。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流经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多个地区,全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多、河流稠密、水系发达,水资源总量极其丰富,同时流域内多山地,秦岭、大巴山脉东西横贯,地势崎岖复杂,河流落差大,水资源开发价值较高。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水资源勘测局数据表明,汉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1426.6亿m³,对应深度897.2mm,与全国平均降水深度658mm相比,降水总量丰富[2],降水深度大,属于径流较丰沛地区。就各地区降水深度而言,汉中、安康、十堰上游地区降水深度为903.7mm,襄樊、南阳、荆门、武汉等中下游地区降水深度为887.5mm,即上游降水深度略大于下游地区,分区开发更能有效利用区域水资源。汉江流域降水分配受到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地表水资源量衡量区域内水资源丰富程度重要指标,汉江流域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54.6亿m3,换算径流深为358mm,地表水资源总量大,能满足区域内地表生产生活需求。地下水资源量是衡量区域内水资源储备的重要指标,汉江流域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61.5亿m3,产水模数为9.64万m3/km2,流域内后备水资源供应充足,总体而言,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丰富,储备充足,调配能力强,对于我国中部核心腹地经济与发展有着关键作用,汉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定量分析成为评价流域水资源状况重要依据。
2.2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目前汉江流域水资源主要开发项目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他沿线中小规模水电站,南水北调工程为华北3500万居民承担日常饮水和工业用水任务,工程源头为丹江口水库,在丹江口圈水建坝,汇集上游水资源,在大坝东岸开挖出一条干渠,引流贯穿整个黄河,架设输水隧道穿过华北平原西侧,沿京广铁路北上,自流到京,工程涉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为沿岸工业及农业分别增加64亿m³和30亿m³用水量,极大解决了华北地区及沿线区域缺水问题,汉江水资源开发跨流域调配能力强,输送水量大,输送距离远,促进我国中北地区经济生态联动,跨流域开发调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更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充足源动力。此外汉江流域在水资源开发时,利用秦巴山脉地理地势优势在当地建设多个中小型水电站,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丹江口水电站、安康瀛湖水电站,这些水电站不仅承担当地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的作用,也为当地带来了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3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流域影响
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对流域影响包括促进本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提升调入区域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从宏观角度上来说,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水资源在空间分配上存在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矛盾。经济方面,东部相较于西部发达,但水资源存在明显供应不足问题,水资源的缺口巨大。空间利用方面,南部水资源多于北部水资源,但北部又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人口聚集区,如何高效的促进水资源在空间、经济层次有效利用,提升水资源哺育匮乏地区生态经济能力,对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汉江流域调配水资源不仅推动本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定量调配水资源,不仅提高区域水资源有效利用,而且解决促进京津冀地区及其沿岸工业、生活用水,极大地推动工业地带生态、经济发展,为我国北部发展战略注入一剂强心剂。
3 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问题
3.1工业及生活形成点状污染
随着最近几年来汉江流域城市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兴建,部分工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味地扩大生产规模,但污染处理设备迟迟得不到更新换代,造成了“净不抵排”的情况,区域水资源正面临严重污染,2019年7月,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汉江流域河流污染情况,发现汉江流域中上游汉中、安康、丹江口部分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明显下降[3],供给京津冀地区水源面临威胁,在下游襄阳、武汉部分铜矿工业地带,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从黑工厂直排汉江,流域氮磷高分子污染指数较高,同时流域内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同时,笔者在调查发现,陕南安康、汉中部分地区,受限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城市净污能远远达不到污染指数,许多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填埋或者排放在在汉江支流,更有甚者,将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城市聚集区,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形成的点状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汉江流域生态保护。
3.2 农业形成的面状污染
汉江流域农业发展较早,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的发展也带了大量的污染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统计数据表明,仅2011年,排入江中工业污染污水和农业污水产分别达35321.4吨和62259.3吨,农业污水中大量以化肥、农药的残留为主。在沿岸实地调研时还发现,很多农业污染来源于农业生产者生产方式的粗放滥用,不规范的将使用过的化肥农药随意置弃,化肥、农药溶解物以及固体污染物和在特定的雨水条件下,通过地表径流汇集然后融入汉江中,产生面积污染问题。与同类污染相比而言,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隐蔽性、分散性、累计性等特点,更加不易监测与防控。
3.3 中上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危害
汉江流域可分為三部分,汉江中上游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多个地区,在下游汉口汇入长江,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汉江上游,包含汉中、安康、十堰多个地区,此区域处于秦巴山脉,多山地、土质疏松,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地形特征上,上游区域地势崎岖,山地河流发育众多,河谷狭窄,造成河流落差大;气候特征上,上游区域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降水来不及下渗,汇聚成河流,冲刷沿岸土壤,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不仅使汉江的含沙量变高,水中有害物质增多,影响水质,对于区域和跨流域调配区域居民生活都产生负面因素。同时水土流失问题使得汉江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营养物质不断被冲刷、肥力下降,频繁旱涝灾害,对于区域的农业生长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堆积,产生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缓,阻塞航道,降低船舶通行吨位,水利工程和航运受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面临巨大损失。
3.4上下游经济用水区的矛盾
伴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从丹江口水库跨流域调配水资源到华北地区,不仅导致汉江下游流量明显减少,还对于下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汉江是我国长江生态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湿地保护区众多,跨资源调配从上游抽调走大量优质水资源,对汉江中下游经济带产生众多不良影响:如大量水资源被抽调,河流径流减少,下游水资源缺口变大,生态环境可能遭到破坏,河流净污能力下降,水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加重,且汉江流域下游是我国华中经济核心,对于下游的生态、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要保证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维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良好的运行,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合理规划区域用水量,对汉江中下游进行生态补偿,阶梯式分区开发。在经济发展同时,要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形成节水治排新理念,研发新产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区域矛盾,紧抓中部流域发展机遇,协同治理相关问题。
4 汉江流域居民水资源保护意识调查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生态意识又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为了了解居民对于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问题,采取便利调查方式,在汉江上中下游随机向居民发放问卷100份,包含个人信息和主题内容共23个问题,剔除2份无效问卷,最终共收到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
4.1居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分布
研究区域居民的变量属性更能了解当地居民对于水资源的保护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查结果整理发现,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5.9%,女性占54.1%。从年龄结构看,18岁以下居民占比23.4%、19-30岁居民占比和30-50岁居民占比最大,分别占33.7%和29.6%,人数占比最少的是50岁以上居民,占比为13.3%。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居民占比23.4%,高中及中专的居民占比15.4%,大专及本科的人数占比最高,达到52%,研究生占比最少,仅为9.2%。从出行次数来看,大部分受访者一周去一次江边,占比达到65.7%,一周去江边两次的被访者占18.2%,一周去江边三次及以上的被访者最少,占比为16.1%。
4.2居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参与度
在用水来源方面,有的77%居民清楚自己日常用水的来源,但仍有23%居民不清楚自己日常用水的来源,说明仍应加强对于居民的宣讲科普。在是否做到水龙头随用随关方面,有70%居民对于“节约用水”问题比较关心,在平时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沐浴露时,能做到随用随关,区域内居民对于保护水资源的有一定的认知。在对于循环用水方面,有53.5%的居民经常进行循环用水、愿意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但仍有24.9%的居民不会做到循环用水,因此,还需要持续加强对于流域内用水教育宣传。另一方面,当流域内发生污染时,高达59%的居民不清楚在发现水污染现象时应该向谁反映,并且对于有关部门这个概念极其模糊,有21%的居民希望他人反映解决。综上,对于政府目前汉江的治理与开发沿岸居民了解程度低,了解知识少,所以加强公众意愿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将水资源保护与全民利益相关联,促进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时,应该督促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定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提升居民水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汉江流域居民节水、保水、用水体系形成。
4.3居民对水资源保护作用
目前,大部分居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保护汉江水生态环境,也有部分居民由于环境保护付出得不到补偿和奖励,参与环境保护减少收入而存在抵触情绪。调查发现,部分居民对水资源保护方面仍存在认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落后,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不足。对此应该加强基层群众的意识形态,全面落实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知识普及,使居民对水资源保护利用问题充分重视,从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完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机制和发展绿色产业促增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居民意识带动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从意识形态转变为行为能力,打造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5 汉江流域水资源互动保护机制
5.1针对管理,成立共同合作机构
汉江流域面积大,缺乏统一监管机构,对于整个汉江流域治理而言,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明确职责划分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汉江流域水资源治理保护中仍存在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准确,不完善。因此,要平衡各方矛盾,打破壁垒,加快推进汉江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及保护机制的建立,促进汉江流域治理快速发展。为适应流域综合管理性需要,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体制建设,建议设置权威性综合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充分发挥部门联合执法的优势,制定汉江流域治理办法,落实责任主体和各项措施政策、推进联合执法,保证河、湖长治久安。完善水资源法规和保护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大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挖潜改造,增加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提升污水回用和雨水利用的能力。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装备,配备执法人员,落实执法经费去向,提升水务部门执法能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大部制”改革建设,简化部门审批工作,提高政策执行效能。进行执法监管与各部门的整体协调,确保项目得以准确实施,实现执法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
5.2加强监管,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早在2012年,汉江流域已经被纳入国家水资源重点管理试点区域,提出“制度先行,监控到位,突出重点,协力保障”的要求,在流域内实施水资源配置管理,把节约和保护作为发展重点,构建汉江流域水资源合理保护。从2012年初的《汉江流域试点方案》编制、审批和准备工作,到2013年试点方案逐步开展并完成各项试点任务,再到2016年10月水资源司组织初步验收,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也实施了汉江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这三条红线[7]。各省市还应加快汉江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安康市于2020年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安康市汉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同年安康中心城市的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
5.3提升意识形态,加强社会环保意识
在生態综合治理过程中,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治理。然而,沿岸的社会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大量未加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流域内水质污染加重。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更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行环保教育、素质教育。此外,企业也应该严控问题,做到达标排放,加大科研力度,转变生产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加强汉江中心城区段水生态环境保护,安康市汉滨区于2020年10月中旬启动了“禁止河道洗涤”文明劝导活动,下发“汉江汉滨段禁洗倡议书”,安排巡查员随时在江边巡查和劝导,自实施以来,辖区内汉江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4提前预防,完善预警监测体系
水质监测体系是应对水污染突发情况的最合理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汉江流域目前发展水平差距大,建立对等监测体系无疑难以实现。因此,水资源监测体系应该从设立分级监测点,大小城市分流合作协商治理,以大城市为监测区域中心,小城市作为卫星化覆盖,建立生态区域网,结合现代技术共享数据体系,探索区域水资源治理监测新模式。在不同的位置设置监测点,分化监测,对于流域水资源污染中重点项目专项负责。让汉江之水永绿,从而走出一条适合汉江流域绿色发展之路。
5.5因地制宜,打造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可充分借鉴传统模式优点,将汉江流域划分成多个小流域,各小流域因地制宜、权政专理,多部门联合治理。在保护当地水资源的情况下,强化监管,扩大旅游、绿色生态农业比例,以小带大,达到流域综合治理效果。从具体问题出发,达到“以点带面”效果,同时合理高效利用当地水资源,对流域的生态、经济、社会意义重大。
6 结语
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多方面共同努力,构建起以信息共享、全面治理、协商保护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制度层面,应充分规划流域开发治理方案,进行分层、分级、分段保护治理。公众层面,鼓励把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节水自律,对于乱排乱放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反映,为水资源保护治理贡献的自己力量。政府层面,应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积极投身群众,听取广大人民意见,推行制度阳光化与透明化,与同级部门建立信息互动机制,落实决策管理,避免事后危害。企业层面,节能减排、以身作则,研发高新技术,做到达标排放、节能排放、绿色排放。在具体实践中,做到三方互动,政府牵引、民众互动、企业推行,切实保障水资源区域生态利益[8],推动汉江流域互动保护机制运行。
参考文献
[1]刘佳.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浅析[J].法制博览,2018(27):224-225.
[2]金蓉玲,郭海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资源评价及丹江口入库水量分析[J].人民长江,1993(11):7-12+61-62.
[3]李霞.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协同治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4]吴雨琛.陕南水源地H县农民生态意识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7.
[5]李梦雅,胡蓓蓓,周俊,王中良,孟伟庆.天津市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定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07):17-22.
[6]王伟军.沈阳市农民生态意识的调查与分析[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6.
[7]王凡,杨亚非,杨波.扼守“三条红线”打造“汉江模式”[N].人民长江报,2014-12-13(005).
[8]饶健,曾彤.国际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原则的发展——以国际河流为视角[J].时代法学,2018,16(02):106-112.
作者简介:张双靠(1997-),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本科,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方面研究。乔雅洁(1985-),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本文通讯作者,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研究。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生态观下汉江流域陕南段水资源保护现状研究”(编号:AKXY201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