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2021-09-10梁晓冬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

梁晓冬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陶醉其中就成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常见问题,阐释了学生情感激发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并就学生情感激发手段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情感激发

初中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初中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初中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常见问题

智、德、美等涉及品格、意识、精神、思维层面的教育,都不能脱离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正面激发获得成效,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成了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审美品质与能力最核心的渠道之一。但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导致初中语文演变为单纯知识点的传授,而其中的审美性、文化传承则逐渐式微。结果就是学生被人为培养为应试的熟手,却在审美意识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文学艺术内在的热烈情感领悟不足,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无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直接导致语文学习成效和质量的低下,间接造成学生在智育、德育、美育诸多方面素质与能力的不如人意。

二、学生情感激发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情感激发能够让学生在教师和作者之间建立起足够牢靠的情感纽带,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知识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而且事关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和接受度。情感激发如同黏合剂般足以巩固学习者与所学对象之间的关系。缺乏情感的学习只是对工具的掌握,这对于语言类兼有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内容学习有不小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学习者不能深入领会和实现语言的精神传达与文化传承。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

(一)通过对比式教学在差异中激发学生情感

对比不仅能够突出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也能够从差异中烘托情感与气氛,给予学习者更加强烈的情感刺激。比如学到《卜算子·咏梅》时,与梅相关的诗词歌赋就是开展对比教学很好的素材。虽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足以让诗人陆游以诗明志的心声表达与读者间产生共鸣而慨叹,不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更能贴切展示作者林和靖超脱于尘世、风雅飘逸的内心情怀,读来令人倍感宁静淡泊,仿佛遗世独立的仙子般不食人间烟火。至于东坡居士所作的梅花词《南乡子》虽也在结尾处尝试了“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的遥远疏离。可在词中“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的语句则让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豪迈不羁的品格情志被人一览无余,仿佛一面通透的琉璃镜映出了作者真实的心境,读来让人壮志满怀的同时又不禁会心一笑。

同样是咏梅,但从林的律诗到陆、苏的词,仿佛是读者饮着由淡转浓的三杯酒,先是舌尖只尝到淡淡清酒的微凛和甘甜,再到如同桂花酿般的苦甜参半但醇厚浓香,最后是直冲鼻头与喉头的热辣与强烈。这样的比对之下,作者以诗抒情、借词言志的情感表达就几乎可以与学生间建立起直达灵魂的深度交流。而学生则不仅能够从中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汉语言文学的艺术美与文化美,也能在被拨动情感心弦的同时激发出更加热烈的求知欲与探究心。

(二)充分利用辅助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教师必须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等,因此教师要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情感激发。比如在学习诸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百万大军渡长江》等涉及爱国主义、战争年代、革命岁月题材的课文时,学生对于这些相对遥远的历史史实与故事难免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而不易有所共鸣,此时不妨借助近年来相关主题的纪录影片辅助教学。比如央视曾经播出的《中国维和行动》就是较好的选择。这部纪录片以最靠近维和前线的真实音视频展示了陷入局部武装冲突的中国维和士兵的真实生活状态。影片中既有表面平静但暗潮汹涌的漫漫巡逻路,更有枪炮轰鸣的“伴奏”与鲜血和弹片的触目惊心。当这些极富冲击力的画面展现出来时,革命与战争的火热、残酷将不再只是书本文字的平面二维表达,而是能够转化为头脑中立体的动态图景,这无疑更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和平年代的热爱与仁人志士的崇敬。

(三)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初中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初中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橘灯》,教师可自制小橘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初中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初中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初中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初中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四)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还可針对所讲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教师在让初中学生接触课文之前,还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初中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初中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初中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转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结语

多年来应试教学框架下,初中语文其实和其他诸多学科教学一样陷入了唯分数论、一切向成绩看的怪圈中。汉语言学习本质上既有的强烈情感抒发、情绪表达被教学双方有意或无意地弱化甚至湮灭,语文教学被人为异化为纯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本应通过语言学习被持续强化的审美能力、情感流露也就在这样不正常的教学模式下被压制,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考试机器、书呆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也就是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认知、感受和正面反馈,这不仅是仅仅针对学生提高汉语言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质与量的提高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张蕾.彰显学科特色,突出核心素养——试论“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249-253

[2]万金觉.内容还是形式——关于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

[3]曾旭望.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3):27

四川省南部中学 四川 南充 637300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