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探究
2021-09-10贺美荣
贺美荣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当中,加快有效课堂构建的步伐,其不仅能够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推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变革。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具有更多的选择。鉴于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学科教学当中,需要正视有效课堂的构建,既要从教学思想上做出调整和改变,又要拓宽授课的手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选择贴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模式来展开学科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尤为强调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准,而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想要加快有效课堂构建的步伐,需要从教学方法和思想上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态势来看,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偏重于学生对一些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至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则很少去关注并预习重视,导致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则是小学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说明,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一些教学上的范式:
一、改变教学思维,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诱发
对于教师来说,想要加快有效课堂构建的步伐,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诱发和启迪。而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改变部分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理念的桎梏,关注和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有效的改变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求知欲受到抑止的局面。当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优化当前的授课环境,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进而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去有效的学习和探究语文知识,实现自身语文意识的诱发和启迪。
舉例来说,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着重学习并了解“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故事,并让幼儿带着“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的问题来对对这一故事进行阅读,并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就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幼儿展开一次角色饰演的游戏活动,通过幼儿扮演教材当中不同的动物,并依照教材内容来进行对话。当然,在本次活动当中,教师需要提醒幼儿注意把握青蛙是如何从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这一过程,一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等。借助此类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不仅让幼儿对于“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故事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幼儿在角色饰演的过程中引发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致,让幼儿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拓宽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致动力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语文课程学习起来是无趣的,因此,多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是缺乏活力的,而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有效课堂的构建。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科教学当中,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来设计学科教学内容和手段。
举例来说,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质疑的方式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我们想要为大象称重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试着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和讨论,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另一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致和动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分布来细读课文,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之处。当然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学生试着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根据自己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模拟故事当中的情境,从而在具体模拟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加强读写练习,切实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水准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想要加快有效课堂构建的步伐,除了需要做好学科教学工作,从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做出调整和改变之外,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读写方面的练习,多组织举办一些具体的阅读和写作活动,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从而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举例来说,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之中,教师除了展开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举办一次课外阅读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几篇自己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文章进行阅读,并与其他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享,从而在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阅读的文章,试着仿写一篇相类似的文章,进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准确来说,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当中,加快有效课堂的构建步伐,其不仅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有着积极有利的影响,同时对于今后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鉴于此,教师在平时学科教学当中,既要分析和把握学科教学的客观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授课,又要加强学生读写方面的练习,多开展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来加快有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吕立尊. 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 华夏教师,2017(05):18-19.
[2]林小丽.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0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