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向互动 六步导引 多维融合

2021-09-10王文军柳敏敏桑丽虹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课程建设

王文军 柳敏敏 桑丽虹

摘    要: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如何增强教师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如何创新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推进机制等问题,市域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可采用如下策略:创建研、训、导“三向互动”机制,增强教师课程意识,引领学校课程的转型与顶层设计;构建“六步导引”操作范式,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助力拓展性课程的自主开发与有效实施;创设“多维融合”研发路径,提高课程研发质量,实现拓展性课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课程实施策略

拓展性课程相对于基础性课程而存在,是对基础性课程的补充。作为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丽水市在推进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中主要面临着如何增强教师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如何创新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推进机制等问题。

从2015年5月开始,丽水市组建了市域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课题组,开展了5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采取“三向互动”“六步导引”“多维研发”三大策略来激发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教学研究人员、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课程建设内在动力,形成了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一整套可以复制的操作模式,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拓展性课程群和多所能扛起市域课改旗帜的学校,以此推进市域拓展性课程建设。

一、创建研、训、导“三向互动”机制,增强教师课程意识

为解决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动力问题,课题组创建了研、训、导“三向互动”机制(见图1),即采取“研究引路、培训驱动、典型导向”三种方式将教育部、省教育厅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要求转变为学校和教师参与拓展性课程建设的自觉行动,引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深入理解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时代背景、基本策略、实施路径,着力提升学校课程规划力、管理者执行力和教师参与热情。

(一)研究引路,采取“1+2+N”策略,推动县域深化义务教育课改进程

在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研讨确定了“1+2+N”实施策略。

所谓“1+2+N”策略,即实行“1位成员,深入2个县域,辐射若干学校”的聚焦式研究指导策略。课题组成员与县域教研人员一起,深入基层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了解、现场答疑等方式,广泛听取教育行政领导、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对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传播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推动县域课程改革工作。

在与教育行政领导、县域教研机构及学校的互动中,课题组积极推动市、县两级教研室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会、研讨会、现场会。通过参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校“学校课程方案汇报答辩”评审,课题组围绕课程方案的校情梳理、课程理念、基本构成、主要内容、课程框架、保障措施等展开交流,到20余所学校开展拓展性课程建设工作指导。

此外,课题组采用专题讲座、沙龙研讨、个别答疑等多种方式解读拓展性课程建设理念,并深入课堂观摩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听取师生对拓展性课程的意见、建议,优化实施路径,着力转变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管理者重分数和升学、轻能力和素养的惯性,帮助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跳出学科知识的框框。

(二)培训驱动,采取“分层培训”策略,激发课改活力

在广泛调查、了解需求的基础上,课题组借助县域教育局和市、县教研平台,分課程管理者、骨干教师、普通教师三个层次开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拓展性课程建设培训。

在宏观层面,培训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其通过深化义务教育课改政策解读、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现场答辩、学校课程规划建构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课程管理者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课程规划能力。

在中观层面,培训由市级教学研究机构、县级教育局教研室或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其约请课程专家通过专题策略引领、课堂教学展示、互动交流研讨等形式,提升骨干教师对拓展性课程的设计能力、执行能力和实施能力。

在微观层面,培训由规模学校或教育集团来组织实施,其在县级教研员或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具体策略示范、典型案例分析、现场答疑等形式,提高普通教师对拓展性课程的领悟力、参与度,强化育人理念。

(三)培植范例,采取“典型导向”策略,带动薄弱县域学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针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县域不平衡、校际推进速度不一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实施典型导向策略,促进区域课改均衡开展。

一是校际导向。课题组成员带着理论研究成果深入基层学校开展调研,帮助学校优化课程规划方案,领衔或参与拓展性课程开发,形成不同类型的拓展性课程建设范例。

二是县域导向。课题组成员将发现的拓展性课程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市、县教研室,县教育局举荐,推动教育行政的介入和强力推进,召开由县教育局分管局长、基教科科长等参加的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现场会”,推广县域优秀课改推进机制、不同类型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经验和做法、优秀拓展性课程规划方案、省级优秀拓展性课程。开展由县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的市域“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经验交流推广活动”,由教研员介绍带领学科教师开发拓展性课程的策略、骨干教师开发和实施拓展性课程的经验,促进县域课改进程和拓展性课程建设。

三是市域导向。为开阔市域拓展性课程建设骨干教师的视野,课题组先后组织了多次市际交流:组织骨干教师到邻近市开展两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交流活动;邻近市骨干教师到丽水市联合开展“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与交流活动;省教研室带领市级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到丽水市开展“省拓展性课程建设专题调研”,骨干教师面对面接受了省级课程专家的针对性指导;带领骨干教师参加“全省七市戏曲类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分专题建设拓展性课程的操作路径。

二、构建“六步导引”操作范式,提升课程建设能力

拓展性课程在建设初期出现了如下问题:(1)从教师特长视角去选择课程主题,甚少考虑学生是否有需求;(2)极少思考课程目标或列些大而空难以达成的目标;(3)许多教师采用“搜索—复制—粘贴—编辑—印刷”方式去开发课程,几乎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4)把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的任务分解到教研组,把拓展性课程定位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延伸;(5)课程内容只见文字、难见图表,让学生索然无趣;(6)基本沿用师讲生听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还是老一套。

针对这样的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5月组建了“拓展性课程建设”研究团队,并在市域范围内开展实践的基础上,于2018年6月构建完成了拓展性课程“六步导引”操作范式(如图2)。

(1)课题选择。课题选择要把握拓展性课程选题的价值导向: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习能力提高,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兼顾课程实施所需的师资条件以及学生实践的方便。具体策略有:立足办学理念,开发适切性课程;立足学科特点,开发整合类课程;立足实践衍生,开发操作类课程;立足调查研究,开发主题性课程;立足本土文化,开发传統文化课程。

(2)纲要编制。课程纲要是课程的灵魂,是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依据,是一门课程各种元素的计划文本,它包括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基本要求。“课程纲要”的编制框架如图3所示。

(3)资源编写。资源编写要关注学生“学什么”,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探寻学习起点,并构建严谨的篇章结构,选择准确的思维起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穿插适宜的实施证据,搭建学习任务互动交流平台。

(4)教学实施。教学实施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围绕“素养”驱动学习任务,基于学校实际因时制宜,提供保障丰富学习方式,按需选择长短课相结合的灵活课时安排,并依托教研跟进提升实施成效。

(5)课程管理。提倡自主开放的课程理念,制订完备的课程管理制度,形成不断创新的立体保障方式,构建有效完善的管理体系。

(6)评价方案。由“知识评价”向“素养评价”转型,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课程、教学和学习评价方案,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发展。

借助市县教研平台,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操作范式在全市推广应用。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开发了“绿谷水缘”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并运用“操作范式”深入20余所基层学校开展拓展性课程开发指导,指导的很多拓展性课程成为省、市级精品课程,“绿谷水缘”在全市20所小学推广实施。

三、创设“多维融合”研发路径,提高课程整体质量

形成了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浓厚氛围之后,怎么提高拓展性课程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课题组创设了“多维融合”的研发路径(如图4):以主题分类研发、组团合作研发和借智借力研发,开展拓展性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形成多种方式的研修培训平台,从而促进市域拓展性课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一)聚焦课程内涵,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研发

为改变教师在拓展性课程开发中的随意性和表层化情况,课题组采用了按照主题进行研发的策略。

一是主题设计。根据市域课程资源和价值取向,课题组先后设计了德育、地方文化、实践活动、知识拓展、环境保护、美育等主题拓展性课程,并实行分类征集和研发,稳步推进拓展性课程的建设。

二是专题培训。借助市、县研训平台和省师训平台,课题组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参加高校举办的“融入德育素材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保卫蓝天’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专题培训。借助市教研平台,课题组开展了“拓展性课程建设”疑难问题解决专项研训活动。

三是分类推进。课题组指导县域分类开展拓展性课程建设,分学科、按学段举办拓展性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主题推进会,有效提高了拓展性课程研发和实施的质量。

(二)弥补能力不足,形成组团合作研发优势

由于学校是分批进入课改的,这导致教师拓展性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的差异。此外,城乡学校、公办民办学校开发拓展性课程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课题组创设了组团合作研发的新路,形成城乡学校、公办民办学校联合等拓展性课程共建共享模式,如数校联合举办拓展性课程现场研讨活动。

(三)利用他山之石,走出借智借力研发新路

课题组在立足独立研发的同时,采取了借智借力研发新路,即引入高校教授、课改专家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模式。市、县邀请高校教授、课程专家前来指导拓展性课程的建设40余次,帮助基层学校明确课程定位、课程结构和实施策略,极大地提高了拓展性课程的质量。

经过5年的研究与实践,市域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开发了省级精品课程56门,出版了《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导引》等专著3本,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拓展性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升。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现有的拓展性课程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小规模农村学校该如何开发和实施拓展性课程,少数县域缺少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保障的问题如何解决等。

猜你喜欢

拓展性课程课程建设
“三适连环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以实验探究为切入点的拓展性课程研究
由易到难分层设计 循序渐进系统推进
基于教材增设素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