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下,中职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1-09-10陈福月
摘要:本文探讨在三教改革的浪潮下,中职心理健康课如何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三教改革,落实课程思政,打好育人根基,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能够永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三教改革;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大机遇期和转型期,现在的职业院校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仅仅培养技术能力强的的人才,而是更注重培养能够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1]。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中,知识、能力、价值这三个要素,显然价值比能力和知识更加重要,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推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对《纲要》的落实,也是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必需之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以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由此引发的三教改革热浪,也迅速席卷各大职业院校。
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在课程思政里,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本文将结合心理健康课的特点,探索如何以三教改革为抓手,落实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进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职业发展需要。[2]
当代的中职生年龄在15~18之间,他们大多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没能顺利升入高中,而选择职业教育,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自也身有其他同龄学生所不具有的特点,如:自控能力差,自卑感严重,思想意识活跃但缺乏动机,有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等。[3]其身上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其可塑造的因素。当今职业教育需要的是政治要强、立场坚定、情怀深厚、关爱学生、人格端正、专业技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师,是能够认识学生发展特点,愿意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在实践中高质量地完成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职业人。
行动之要,思想先行。三教改革下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高屋建瓴,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次,心理健康教师应当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则,不仅要做学生心灵的导师,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自觉提升专业技能,强化思想意识纯度,夯实思政知识的厚度,担当起心理育人的责任。
二、教材改革
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职思政课程将“经济政治与社会”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德育课程大纲的“心理健康”“职业生涯”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使“健全人格”“职业精神”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育有了切实的载体。
叶一舵教授曾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心理健康课的教材改革,必须结合思政课新课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满足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在不断研究学生生源背景、家庭结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及时更新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在疫情肆虐的今天,心理健康课必不可少的就是增加与疫情相关的心理保健常识,分层分类,设计“纵横交错网络”的教学模式,纵向以年级为划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疫情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家校联合育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横向联合其它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公民道德”、“违法犯罪”等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糅合,强化学生心理,促进健全人格发展。
为了响应升学号召,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学生毕业之后的出路已经不再局限于就业,而是更多的选择升学。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升学和就业所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进行有计划的引导和敢于,学校可以开发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又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这既满足了中职学校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生活化和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的需要,也貫彻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课程思政的要求。
三、教法改革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绝不是将“心理”与“思政”简单地嫁接,也不是在心理课上大讲思政内容,而是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清楚表达了,各个专业课程是课程思建设的载体,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如果秉承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教学内容,而不是所学的课程内容之外都要另行添加思政元素,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就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实实在在受益终生的正确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课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以活动课为主要的课堂呈现形式,注重学生参与,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特别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不仅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而是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将课堂由接受知识性向感受体验性转变,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VR体验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3]吕超.中职生心理特点与职业院校的人性化管理[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00(003):133-135.
作者简介:陈福月(1989.11-),女,四川泸州,本科,讲师,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
(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