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观、方法论与跨学科:中国艺术乡建的审思与展望

2021-09-10黄政

美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艺术建设

2020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彻底重塑世界发展格局,促使人類反思既有发展道路与生活方式。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时间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显现出中国力量。而这一年,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与安排,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文脉、其根基在于乡村。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生态文明,其基础、其可能在乡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艺术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是历史赋予艺术的责任与使命。

回望过去,2000年以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在中国乡村逐渐兴起。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国大地进一步掀起了艺术乡建的热潮。北有许村计划,南有羊磴艺术合作社,东有青田计划,西有石节子美术馆,重庆腹地有柳荫计划、兴隆计划,不一而足。今天,对中国艺术乡建进行审思,既是回望,也是展望,是立足当下的一次理论行动。

作为一种价值观

中国、艺术、乡建,这三个术语汇集在一起的时候,首先表征了一种价值观。

中国五千年文明延续至今。21世纪,中国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乡村占地广袤,中国应该如何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让乡村成为美好生活的表征呢?中国需要在实践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中国高等教育,在服务中国工业化进程、服务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等方面可谓居功甚伟,为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社会,在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一场新的自我革命。

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教育,应该是“以地方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为旨归的有根教育”。这种教育只能从乡土社会中生长出来,最佳的探索是从艺术教育开始。因为,艺术从来都是以其超越既定领域的创新,作为引领自身发展目标与灵魂的。因此,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是一种立足中国乡土观照人类未来、立足艺术实践探索学科发展的价值与理想。这一种价值与理想,在一个应远离“利己主义”的时代,像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为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指引着行进的方向。

作为一种方法论

中国艺术乡建是一种朝向现实的行动与实践。乡村建设如何开展?乡村建设如何承载艺术理想?艺术与生活如何重回天地人和谐的审美状态?艺术如何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实现城乡的互参与融合?这些不是仅靠理论推演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切实地放在一个个社会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创新的。

实践出真知。“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实践论和方法论。“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并不是“白猫黑猫”的理论标榜,而是说只有“干”“让人民真正得实惠”,才是有效的“社会理论”。“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干出来的。”真正的理论是在“干”中提炼与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拿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艺术学理论来套中国的现实与实践。

借用西方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好像中国的实践处处乱象丛生。有些学者离开了西方理论,面对中国的实践,则长期处于失语状态。是时候改变从理论到理论、借西方论中国的知识生产模式了。朝向热火朝天的、丰富的中国现场,唯有实践,才能回答什么是我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问题。

由此,实践成为我们朝向现实的方法论,实践成为我们塑造未来的工具箱。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修正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生成属于中国自身的理论。

作为一种跨学科

艺术参与乡村建设,这一种基于整体的社会生活,面向现实的行动实践,无论用哪一个单一学科来应对,都会显得无所适从。2020年,适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推动“交叉学科”成为中国第14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中国艺术乡建”应该作为一种“跨学科”的交叉学科,成为中国第14个学科门类中的一员。

在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中国实践中,社会艺术学应该成为“中国艺术乡建”下的一个一级学科方向。以“血缘宗亲”为基质的中国乡村,应该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超越西方和城市以陌生人社会为基底的社会网络,重构一门以“亲情家园”为旨归的社会艺术学。虽然这里采用了社会艺术学的称谓,但是它将区别于在西方艺术体制与网络中生长出来的艺术社会学的结构与面貌。在现代城市艺术体制中生长出的以交换价值为特征的艺术经济学,将需要在社会艺术学的格局下加以重新讨论。

中国广袤的非城市区域,从高原到深海,从草原到丘陵与盆地,地理面貌丰富。“中国艺术乡建”下还应该生长出“生态艺术学”学科方向,不仅是立足工业文明,讨论垃圾如何处理与分类,讨论循环经济如何发展,更是立足人与自然的深刻关联,在“天地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中、在“艺者,农也”的艺术本源中重塑“生态艺术学”。

“艺术遗产活化”或许应该成为“中国艺术乡建”下的第三个学科方向。这就需要我们以当代艺术、当代媒介激活乡土遗产,让沉睡在乡村的曾经被我们遗忘、遗弃甚至抵制的遗产,重新在对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焕发活力。只有我们重新赋予传统新的时代价值,把它从“文化进化论”的价值链条中解放出来,它才能真正被每个持有者和传承者视为具有内在价值的文化珍宝,才能使我们自身从西方中心主义、城市中心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否则,各种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在各种“中心—边缘”文化结构中所作的自我差异化的表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由此才能成为一种真正可实现的理想。

“艺术乡建教育”是“中国艺术乡建”下一个不可或缺的学科方向。既有的以工作室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没有培养出实际所需的人才服务于乡村建设。因此,在乡村建设“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探索“在地性”“协作化”“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为“中国艺术乡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根本保障。同时,通过广泛的社会美育实践,让面向生态文明、朝向美好生活的社会参与式艺术成为人民普遍能够接受的艺术形态。只有专业教育与社会美育有机结合,才是中国艺术乡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然路径。

四川美术学院具有根植乡土的文化传统:从深厚的乡土文脉中诞生了《父亲》等经典名作;2003年,建设乡村中的大学校园——虎溪校区,获得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亚洲唯一殊荣;2012年,在贵州羊磴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计划;2018年,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在北碚柳荫、南川建设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2019年,在美术学下设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方向,将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纳入学科方向进行建设;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实施“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2020年,在成渝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提出贯通城乡、建设成渝艺术走廊的计划;同年,创办《中国艺术乡建》,期待它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乡村振兴、为艺术学学科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

知即是行!行而后有真知!

(黄政/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院长)本文选自《中国艺术乡建》(第一辑),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出版。

猜你喜欢

理论艺术建设
寒露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纸的艺术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盛满理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