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合唱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1-09-10张阿娟
张阿娟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230
合唱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合唱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声部的不同的组合形成美妙的和声,在训练的过程中同时能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选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选择合适的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班的合唱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接唱、对唱、的方式,选择简单朗朗上口的歌曲,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幼儿对合唱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提升孩子的合唱水平。如:在小班我选择歌曲《国旗国旗多美丽》时,加上二声部的练习,如:第一声部为小小蜡笔,二声部简单加上一个象声词”咦”?如在歌曲《幼儿园里好事多》中,我会用互相问答的方式进行排练。如:一声部演唱歌词为:小桌子,谁擦的?二声部接唱为:谁擦的?这样不仅锻炼孩子的乐感,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他需要认真倾听别的小朋友演唱,才知道什么时候进行接唱,小班一定选择具有童趣,有情节的合唱曲目进行编排。
二、合理编排声部
合理的编排声部尤为重要,在中班教学中相比小班可以稍微加大难度,有挑战性,可以利用象声词或者重叠词进行编配,如:在之前我排练的歌曲《小篱笆》中,一声部为:微风吹进小篱笆,把春天送到我的家,太阳出来天气暖,轻轻的草儿发嫩芽,这首非常优美的3拍子歌曲,前面演唱状态可以表现得很优美很舒缓,后面的歌词:野外的小河流水啦,篱笆的积雪融化啦,可以稍微加速,歌曲渐强感情向前推进,最后一句歌词为;嘀嘀嘀滴滴滴答,后面可以加上“滴答”重叠词进行编配,整个歌曲更加生动有趣了,同时在排练过程中能够激发幼儿的好胜心,时期在学习中更加专注认真,使幼儿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全面型人才。
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排练
在大班的合唱教学中的选材上还是难度上都要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了小班合唱的基础,大班的内容要更加出彩,我们可以挑战耳熟能祥且有教育价值的作品进行改编,如:歌曲《在灿烂阳光下》在歌曲的一开始加入了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欢快,齐唱非常有气势的作品,唱完第一小段,可以加入歌曲《在灿烂阳光下》加入独唱(清唱)最后加入二声部的演唱,这样编排下来整首歌曲就非常完美了,再比如歌曲《悯农》,一开始可以加入情景式的表演,刚开始可以朗诵,然后进行演唱,最后加入轮唱的方式进行演唱,加上肢体简单整齐统一的动作,这样出来效果会非常棒!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
要想编排成功的合唱曲目,切记编排动作不能太多,如果太多就有了喧宾夺主了,一定要把握住关键的点,以”合唱”为主,其他不論是情景表演还是朗诵一定是进行点缀的.合唱的教学一定是层层递进的,小班中班大班的目标的制定是有区分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进行合唱,记得有一次,我排练的大班合唱《保卫黄河》这时我发现我在组织幼儿时是无法进行现场模拟几个声部的真实效果,我制作了有两声部旋律的幻灯片,再用视频播放这首合唱,接着播放几遍合唱,每一遍都带领一个声部进行演唱,这样幼儿在跟唱的时会发现自己唱的和听的会有偏差,有唱的快的或者慢一点的就会与视频中整体合唱不一致,这样我就不用语言去强调合唱的配合与音准,幼儿在倾听过程中自己去学习,通过我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音乐情感体验,为音乐的情感表现与合唱的学习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五、队形的合理布局
合唱的排练还有重点的一点就是队形的变化,不但能给人视觉上的一种享受,也可以使歌曲风格更加鲜明。如:我再给中班孩子排练合唱《春天在哪里》时,可以排列成花瓣状,手中可拿向日葵,象征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在比如:我在排练合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排列成整齐的方阵,象征集体学习王二小爱国主义情感,再比如我排练中班合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可以排列成放射队形,象征太阳光芒四射。如颂歌《团结就是力量》排列成阵容宏大的方阵,,队形不拘形式,洞中有画,动使幼儿表达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
六、合唱对指挥的要求
合唱对教师的音乐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如音准、节奏等,我们老师在指挥时一定采用简练、明朗的指挥手势,可以借助延伸、动作、表情的提醒让幼儿能够逐步用富有感情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待幼儿掌握后,老师可以把指挥权交给孩子,由幼儿自由选择和设计歌唱的形式,,指导幼儿模仿,学习各种演唱形式的指挥方法,通常我会请小小指挥员说清自己的想法,幼儿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我会及时进行建议,孩子们积极性都特别高,一般来讲,一首歌曲一至两种演唱形式。比如歌曲《两只老虎》适合表演和轮唱,歌曲《鲁冰花》适合独唱和齐唱,《夏天的雷雨》适合对等,主要因曲而异。
总而言之,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困惑,如歌曲声部的编配,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中的“收”与“放”,也待于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