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鲜明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9-10陈永鑑

百花 2021年2期
关键词:独特性多样性

陈永鑑

摘 要:陕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多样性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一百万年前,蓝田人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四千多年前,黄帝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在我国古代,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一千多年间这里曾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安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陕西悠久的歷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悠久的传承历史

打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典,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非遗项目都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都是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世代相传发展到如今的。如黄帝陵祭典这一中华民族的祭祀盛典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黄帝驭龙升天后,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最早见诸史料的后世帝王祭祀黄帝是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汉代以后,祭祀黄帝形成朝迁定例。经过长期的祭祀实践,已形成一定规模格式和祭祀礼仪。大致分为公(官)祭和民祭两种。现在公祭黄帝活动在每年清明举行,仪式庄严、肃穆,除摆放祭器、祭品、香烛、面花等外,还要奏古乐,跳古舞,敬献花篮,行三鞠躬礼,恭读祭文等,最后以一条黄色巨龙冉冉升天结束。民间祭祀多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举行。民间祭祀除公祭活动的一些内容外,更突出民间性,增强了鼓乐队、唢呐队、仪仗队、三牲队等。黄帝陵祭祀活动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已成为一项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开创美好未来的重大活动。

提到黄帝陵祭典,一定会涉及黄陵面花。黄陵面花是当地的一种手工艺品,自古以来就和黄帝陵的祭祀活动融为一体。起初人们用猪、牛、羊三牲祭祀黄帝,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用面粉做各种动物和花卉代替三牲,面花由此而产生。究竟何时用面花代替三牲祭祀黄帝,已不可考。

另一个传承久远的非遗项目是子洲县的子推馍馍。陕北子洲县在寒食节时有蒸制子推馍馍的习俗,以纪念春秋时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并辅佐重耳复国的介子推。相传,重耳受到迫害逃往齐国,半路上饥肠辘辘,无以果腹,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为重耳烹制肉汤。但重耳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偏偏没有赏赐介子推,介子推便带上母亲隐居绵山之上。晋文公重耳发现自己的疏忽后,便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介子推不愿出来而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禁止在其死时生火煮饭,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俗。是为寒食节,即清明前一日(一说清明前两天)。寒食节的习俗流传甚广,但专门为纪念介子推而蒸制子推馍馍在陕西仅为子洲县特有。子洲子推馍馍产生的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其传承历史应相当久远。

陕西的其他项目如西安鼓东是唐宋古代音乐的遗存,西安鼓乐现存的1100余首曲目包含了部分唐代大曲、唐宋燕乐曲、教坊大曲等与唐宋音乐同名的曲目,其堪与唐宋大曲相比的庞大结构形式和不容纳明清以来新生乐器的乐队配置,均显示出其原始性特征。合阳提线木偶戏是流传于合阳县的一个稀有剧种。据考证,合阳提线木偶戏起源于汉,兴于唐,繁荣于明清,迄今已有两千年历史。由于篇幅所限,其他传承久远的非遗项目不一一赘述。

二、丰富深邃的内容

这一特点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传承紧密相关。民间剪纸是我国传统美术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在全国分布甚广,但就剪纸的内容而言,陕北民间传统剪纸传递的许多远古文化信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剪纸中至今并未发现。这些传统剪纸被人们称为剪纸的“活化石”。

在陕北传统民间剪纸中有所谓的“古时花样”,即从祖母辈、母亲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剪纸图案。这些“古时花样”至今仍然是陕北剪纸艺人乐于表现的内容。在这些“古时花样”中有与汉代画像石《牛耕图》构图及艺术风格极为相似的《农耕图》。《农耕图》中有形似鹿头花的三角形扶桑树,树上有对鸟,下有农人挥鞭赶牛耕田的纹样。研究者认为形似鹿头花的扶桑树是鹿角与太阳的演化,是歌颂种族昌盛的符号。由此可知,陕北民间剪纸《农耕图》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与汉代画像石《牛耕图》一脉相承,古老而又深邃。

陕北传统民间剪纸《抓髻娃娃》是陕北群众最喜爱的剪纸之一,常用于新婚洞房的装饰。《抓髻娃娃》中的娃娃一手举鸡,一手举兔。有的娃娃衣角、肩头等处均有双鸡或双鸟。陕北民谣:“抓髻不睐睐,婆家不引来?”意为抓髻挽起这么长时间了,婆家怎么还不来娶我呢?这首民谣反映的内容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俗。《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抓髻娃娃》反映的礼俗,与古代典籍中的记载正相一致。《抓髻娃娃》在民俗应用中已超出了古代礼俗的范围,又赋予了生殖繁衍的文化内涵,《抓髻娃娃》中的娃娃一手举鸡(或鸟),喻阳喻男,一手举兔,喻阴喻女。寓意阴阳结合,生儿育女。这种生殖繁衍的文化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表达了种族繁衍、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

陕北传统民间剪纸《蛇盘兔》中的蛇喻阳,兔喻阴,寓意阴阳交合,生儿育女;此外还有祝愿生活富裕的民俗文化内涵。陕北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想要富,蛇盘兔”的谚语。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陕北人赋予《蛇盘兔》的这些文化内涵是远古先民动物图腾崇拜观念在陕北民间剪纸中的遗存。在我国远古时期,蛇图腾远于龙图腾。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龙以蛇身为主,“接受了兽类的腿,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龙的形象的产生,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为龙。”这些颇有见地的论述说明了蛇图腾远比龙图腾的历史还要久远。在战国楚帛画中龙的形象除增加了四只足以外,与蛇的形象并无多大区别。这一出土实物中龙的形象说明龙图腾是由蛇图腾发展演化而来的。笔者认为陕北民间的《蛇盘兔》的尊崇和广泛应用,与蛇图腾崇拜一脉相承。陕北民间剪纸中蛇的形象并不少见,妇女们将蛇的纹样绣于孩子的服饰上,以求“祖先神”的保佑。这种现象是蛇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蛇图腾崇拜至今仍以活态传承的方式留存在民俗生活中。说明蛇图腾崇拜观念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三、鲜明的独特性

作为民间传统文化形态,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部分的独特性显而易见。陕西剪纸分布广泛,形式多样,除了单色剪纸、点彩剪纸、渗染剪纸、拼贴剪纸以及点彩与手信相结合的剪纸外,还有一种独特别致的纸塑剪纸。这种剪纸形式用于春节时的窗花制作,仅流行于渭南市合阳县境,称为合阳纸塑窗花。合阳纸塑窗花是当地民间艺人受到合阳提线木偶戏的影响和启蒙而创作的一种窗花艺术形式。在制作这种窗花时,艺人们在一块白绸子或白棉布中填充上棉花,缝制成人物头部,再在上面画上五官,人物的身体和四肢以及其他装饰物则用有光彩色纸剪制而成。窗花中的人物大都为古代戏剧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春节时将这种纸塑窗花悬挂在窗户上,各种古装戏曲人物在微风中旋转摇曳,活灵活现,美不胜收。

民间石狮子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石雕艺术形式,用途广泛,千姿百态。有置于宗庙、公庙门前的护神狮,有置于家宅墙头的镇宅狮,还有雕刻在桥梁、寺庙栏杆上供人们观赏的千姿狮。而仅在陕北绥德流行的一种小巧玲珑,高十厘米至四十厘米,放置在炕头、“保锁”娃娃的炕頭狮则独具特色。这种炕头狮子是一种具有神的至尊、人的性情的民间艺术品。绥德黄河沿岸一带的炕头石狮子造型粗犷高古,追求貌离神似的韵味。县城周围小河沟一带的炕头石狮子追求形神兼备的神韵,且将人的喜怒哀乐的性情融注在石狮子的雕刻之中。这种炕头石狮子是伴随和保护娃娃的“灵物”,一直受到绥德人的珍爱。

陕西民间歌舞中,最具陕南特色的是安康小场子。这是一种仅限于陕西安康地区的民间小歌舞。安康小场子表演形式极为独特,以三尺见方的桌子为舞台,一旦一丑二人在锣鼓声中登台,边唱边逗边舞,表演诙谐幽默,生动有趣,多以男女情爱为表现内容。丑角以逗为主,动作洒脱舒展,旦角的表演娇柔含蓄、细腻缠绵。

上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见于陕西有关地区,也许由于笔者见闻有限,目前在我国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类似的艺术形式。这些项目有的源于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借鉴,有的是当地群众从生活出发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晶,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四、形式的多样性

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陕西鼓舞可谓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无论是陕北还是关中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鼓舞艺术形式。陕北地区闻名遐迩的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早已走向全国,走上了国际舞台,为世人所熟知。其他如横山老腰鼓、壶口斗鼓、洛川对面锣鼓、黄龙抬鼓、黄龙猎鼓、志丹羊皮扇鼓等也都为当地群众所喜爱,成为大型庆典和群众欢度春节时表演的节目。关中地区的鼓舞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有韩城行鼓、咸阳牛拉鼓、富平老庙老鼓、临潼十面锣鼓、周至渭旗锣鼓、岐山转鼓、乾县蛟龙转鼓、华州背花鼓、合阳东雷上锣鼓、华阴素鼓、澄城洪拳鼓、韩城黄河阵鼓、合阳五圆鼓、大荔花苫鼓、西山刁鼓、合阳撂锣、永寿监军战鼓、眉县威风战鼓等。陕南地区则有勉县对鼓等。

这些鼓舞有的源于军中用鼓,用于激励将士奋勇作战和庆功祝捷,后流入民间,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或用于民间祭祀。如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临潼十面锣鼓、韩城行鼓、周至渭旗锣鼓等。有的源于民间祭祀鼓舞,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经过漫长发展过程,现在已逐渐演变为群众在春节和各种庆典活动中表演的一种民间鼓舞艺术形式。如横山老腰鼓、洛川对面锣鼓、志丹羊皮扇鼓、黄龙猎鼓、咸阳牛拉鼓、富平老庙老鼓、华州背花鼓、合阳东雷上锣鼓、壶口斗鼓、澄城洪拳鼓、华阴素鼓等。有的原是宫廷鼓舞,后流入民间。如乾县蛟龙转鼓原为明代宫廷内的庆功乐舞,由乾州人御马太监梁忠带到乾州民间,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有的鼓舞为民间社火表演形式,世代流传,生生不息。如大荔花苫鼓、韩城黄河阵鼓等。

陕西鼓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的鼓舞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如富平老庙老鼓为当地群众模仿秦将王翦军中用鼓而形成的鼓舞。临潼十面锣鼓则是楚汉相争时,项羽军中用鼓传入临潼民间,后经不断改进遂形成十面锣鼓。志丹羊皮扇鼓、韩城行鼓分别起源于金、元两代。陕西鼓舞洋洋大观,陕西可谓“鼓舞之乡”。

陕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之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鲜明的特色而为世人所关注。

(陕西省文化馆)

猜你喜欢

独特性多样性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由古典戏曲看“代言体”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