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人要有点“牛劲”

2021-09-10陶瑾

现代苏州 2021年3期
关键词:微球江南苏州

陶瑾

在苏州生活、创业以及为这座城市文化“发力”的人们,有的时候,非要有点“牛脾气”不可。相比“牛脾气”这词儿,“牛劲”似乎中性更贴切一点。苏州人身上的精气神,很坚实,且深远。梦想也从来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去拼、去实践,得铆足“牛劲”。

牛劲:江南于我是美的使命

杨明义(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苏州国画院专职画师)

他的笔墨里,氤氲着诗的境界。他的言语间,浸润着对江南的感情。画家杨明义先生的作品,有青藤八大白石般自然天趣。艺术本该舒展生命,专于道,精于道,知所先后。

生活中的杨明义喜欢喝绿茶,吃一碗苏面。绿茶和苏面,都是清清淡淡,而淡的背后,却是厚到上千年的风雅。展开他的《江南有雨图》,那些江南的雨雾,交替在梦中出现。这一辈子,他与江南是分不开了。他自己也常常说:“画江南是我一生的使命,每次说出来,我都觉得感动。” 从小在江南长大的杨明义,儿时起就对苏州园林、太湖、水乡的桥等江南元素,充满感情。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变大了,画的格局变大了,但杨明义的画依然有着江南的气度。

这是多年的坚持,靠着骨子里的那股牛劲。“苏州是江南的代表城市。我1岁到44岁都生活在江南,除了短暂的学习和工作,基本上没离开过。45岁那年,到美国留学,才正式在生活上与江南分开。江南这方水土,是令人骄傲的地方。江南太好了,走不了,也舍不得离开。”这一生为了江南,杨明义可谓拼尽了全力。少年时,他飞奔于图书馆和各个同学间借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经典图片,沉浸在古人的艺海中,废寝忘食地临摹学习;美专求学期间,他背着画板踏遍了吴中山川,绘就了无数江南水彩作品;之后偷偷学会摇船的他,飞奔于水乡城镇间,留下一幅幅水雾朦胧的江南速写,还创作出不同以往任何传统中国画的水墨江南。

此后,他又一直在艺术路上奔跑着,追逐着……他可以飞奔于各个他所敬仰的艺术界前辈家中谈艺求道,他也可以和沈从文先生从九如巷散步到马医科的“近日楼”,边走边淋漓畅快地海阔天空……他总是想画出一个不一样的江南,不一样的故乡苏州。而到最后,往往自己画的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江南了,而是依托江南对世界的一种情感表达。

牛劲:守艺传承,文化信仰

谢惠强(宝树堂家具品牌创始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古建文化艺术分会理事)

明式家具与江南园林,乃夺天地之造化,融百家之精髓。推开吴中临湖镇牛桥村的一座老宅大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细看之下,发现这里的每一款苏作家具,每一件摆设无不藏着主人精巧的心思与智慧。这座老宅,就是有着“吴中雕花楼”之称的宝树堂。自从“宝树堂”的创始人谢惠强在上世纪末将它从苏州山塘街的拆迁队手里“救”下之后,它就从原先的默默无闻,变成了如今临湖镇的一个独特地标。

谢惠强是临湖镇人,少时拜师学习苏工传统木作手艺。学成归来后,创立宝树堂,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从此,一心一木,做家具,传手艺。“当初,我收这座老宅,是希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能保留一点就保留一点。”“雕花楼”从拆除到落成,前后共花了谢惠强十年时间。他把每一个构件、瓦片、门窗、横梁都编好序号,大多数都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遗失的部分陆续通过各种途径去补齐。他专门将古宅材料以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设计、移建及修复,使得三栋中式庭院建筑,在古镇矗立了起来。在修复的古宅中,谢惠强用上了其祖上的堂号“玉树堂”(“宝树堂”和“玉树堂”同是谢家堂号)。

一砖一瓦,皆饱含匠心。一纹一理,皆印刻历史年轮。要说谢惠强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修复复原了一座海棠花轿。2019年,谢惠强与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许建平一同亮相央视综合频道《非遗公开课》节目,带观众走近“海棠花轿”。这顶花轿凝聚了谢惠强的全部心力,从进厂到完成修复,经过了拆解、清洗、木工整修、选料与配料、试装与组装、配铜活、精打磨、擦蜡等严格工序,让传统礼仪的载体重回当代人视野。

这么多年,谢惠强专心研究家具制作技艺与苏州园林建筑相融合,对他而言,做好每一件家具,让作品可以承载得起文化的信仰,可以抵挡得住岁月的流逝,这就是他一辈子的追求。与此同时,他还钻研国学经典,在自家的宝树堂办起了宝树书院,开展国学公益讲习班,让更多的人去传承美德,遵循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需要有精神支撑,一个村亦如此。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牛桥村提出了弘扬和践行以五牛精神為内涵的牛桥精神。“我们牛桥村有一种牛劲,包含了务实牛、创新牛、奋进牛、拓荒牛以及孺子牛的五种精神。”一直以来,谢惠强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呈现着一股牛劲。

如今,谢惠强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递给了自己的儿子、宝树堂红木技艺第二代传承人谢瑜崑。谢瑜崑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深刻明白做手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明式家具与江南园林都是中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巅峰。经典固然永恒,但随着时代革新,有些地方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生活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组与适度的创新。我们不要想着去超越它,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我们所能做的,是增强空间与人的联系纽带,在不违背传统礼制的基础上,改变观念,让明式家具与江南园林空间古为今用,赋予新的生命。”谢瑜崑认为。

牛劲:小纳米大产业,“药谷”生态圈不是梦

江必旺(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工业园区纳米产业的发展路上,江必旺和他的“纳微科技”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2007年,江必旺来苏州创业,创立了纳微科技。经过这十几年的创新与发展,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微球制备技术的世界难题,开发出颠覆性微球精准制造技术。

面对过度依赖进口的行业现状,江必旺正在用打破外企垄断,缔造“微球帝国”时所秉持的高标准眼光来审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他表示:“在老外眼中,中国人和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我想争一口气,证明中国人也拥有真正的高端创新能力。因此只有做出了全世界没有的颠覆性产品,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江必旺带火了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也为园区带来了丰富的上下游业态。

“目前国内愿意沉下心来搞科研产业化的科学家不多,在美国工作的经历,让我坚定了技术创新的信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得纳微在创新引领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的确,开发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比想象中难很多。江必旺告诉记者,纳微的单分散技术在实验室仅用2年时间孵化和突破,而将这项技术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却用了8年时间和不在同一数量级上的成本。而技术孵化时,一些在实验内不会被注意的“小问题”,在产业化过程中也会被放大,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付出的成本和精力通常都是巨大的。今天,纳米微球产品已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和应用,除了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用层析介质微球,产品还涵盖了光电显示屏SPACER、食品安全检测和环境监测用固相萃取柱、体外诊断用磁性微球、微电子领域用导电金球等。

作为园区的创业领军人才,江必旺认为拼搏和冷静、韧性与专注,才是创业人需要具备的“好状态”。他觉得能把毕生所学的技术用来变革一个产业,是自己最大的人生成就。眼下,政府正在积极打造中国“药谷”,大力支持生物制药产业,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政策鼓励中国的科学家、企业家,沉下心来在不同领域打造核心技术,让中国的产业变得真正强大。

牛劲:逆风飞翔,迭代升级

旷峰(苏州大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深色T恤,搭配运动鞋,旷峰给人的初印象并不像传统企业家。正如他评价自己“有点另类、有点边缘”,而恰是这样的特质,让他从军人到公务员再到创业者,靠着一股子牛劲,一手打造了如今在业内极具口碑和影响力的大禹网络。

也许是因为军人出身,旷峰有着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闯劲。2009年,他正式接触互联网。能否具备驾驭新经济的能力,是他認为这一代军人创业遇到最大的挑战。他说,创业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知识、理性与团队的协作。来苏州创业,旷峰从单打独斗干起,在当时的微博新媒体,他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拿着这笔启动资金,他投放到大量的社交账号中,逐步积累粉丝。旷峰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尝试涉足诸多领域,成就了现在这个国内领先的新媒体IP孵化平台。

来到园区六年多的时间,大禹已发展到近千人的团队规模。大禹网络现有超6亿的全网粉丝,原创短视频播放量突破300亿。去年疫情期间,大禹逆势而上,按计划进行规模扩张。大禹还开辟了新的“战场”,组建了一支100人的团队布局电商领域,同时在南京、常熟、上海开设了新公司。

创业以来,旷峰常常内心反思,做企业的过程,也是在帮助自己成长的过程。在他看来,大道至简,不管是创业或是做任何事情,选择战场和把握战机是第一重要的。再者,就是对自我的约束。时至今日,他仍然保持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的习惯,随后便是接触大量信息,让自己与当下趋势紧密联系。旷峰说,企业的发展就像人生,也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做一个酷的公司,是我的目标。能够做出很牛的品牌,或者有底层技术,抑或有皮克斯动画那样的产品,这会让我觉得很酷。”大禹网络的未来是不设限的,无论是顶尖的核心技术、优秀的品牌价值,又或是强大的文化影响,他希望继续深挖潜力,扎根苏州,辐射全国。

猜你喜欢

微球江南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聚合物微球调剖剂流变性实验研究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基于微流控液滴形成技术的聚乙烯醇微球制备
基于聚多巴胺磁性纳米微球的洛美沙星适配体筛选研究
海藻酸钠包埋希瓦氏菌及其对活性艳红X—3B脱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