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音乐家们的童年回忆系列之六
2021-09-10柳苏凌
柳苏凌
“一曲成名”从此操弦——板胡名家沈诚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沈诚,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西安,成长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国初期,再加之后来的各种“运动”,他是在那个教育相对贫乏的年代中渡过的。
沈诚对音乐的学习完全是天然形成的。他说:“那时候学校都有宣传队,水平比较业余。我哥是校宣传队员,拿了一把破二胡回家,他平时在家拉琴,等他不拉了我就模仿他的样子拉琴,但拉的是什么,我都不知道。平时我在学校里唱的歌曲,自己都能拉出来。我第一次演出是在小学四年级时,老师知道我会拉二胡,就让我在班级里表演,于是演奏了当年最‘流行’的音乐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主题曲。演完后,我就出名了,大家都知道我会拉二胡了。”
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给沈诚莫大的鼓励。尽管没有老师,他还是坚持练琴,很快升到了中学。进入中学之后他被认定为文艺人才,招进了中学的乐队。说是乐队,其实把会乐器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杂牌军”,只要一起出声就行。
此时,沈诚还未意识到他正在慢慢靠近板胡。某日,乐队要排练当时马玉涛演唱的《老房东查铺》这首歌,而这首歌的前奏就是一段板胡,作为乐队的二胡手,他必须要把这段板胡“摸”下来,学校发给沈诚一把板胡,他就开始琢磨了。
沈诚说道:“我没有谱子,就是靠听马老师的录音,一遍遍地在胡琴上试奏,这样就把这段前奏给拉出来了。自打那次演出后,我在乐队里是又拉二胡,又拉板胡。就算是开启了板胡这条路了。”
1974年,经人介绍沈诚结识了西安板胡名家——程连福老师,开始拜师学习板胡演奏。
“那会没有教学体系,没有进阶化的练习曲,程老师上来就让我拉当时特别流行的一首板胡作品《秦川新歌》。当时能完整演奏这首作品的人也不多,我当时才十幾岁,凭借着这首《秦川新歌》我在西安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了奖,很快大家都知道西安有个拉板胡的少年叫沈诚。获奖后,我经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种汇报演出,医院、工厂、学校、国家单位等等,大大小小的舞台不计其数。当时我仅仅是个中学生,但是这些经历和荣誉,给了我更大的鼓励,让我爱上了板胡。于是我在板胡艺术上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后来我又跟西安好多老师学,跟好多乐队演出排练,只要有板胡,就会有我。我就成了一个专业拉板胡的。”
一个懵懂少年,在毫无任何音乐常识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的兴趣和爱好,竟然在无意识中给你设计了一条通往艺术的道路。这说明,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技术并不是第一位,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执着的精神才是领悟真经的前提。
父亲的决绝奠定了我人生的高度——著名琵琶名家章红艳
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章红艳,出生于浙江嵊州,从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琴,一直到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父亲章时钧是越剧团里重要的琵琶演奏员,母亲是越剧演员。虽然父亲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演奏水平和教学方法。章红艳顺理成章地得益于父亲的教诲,再加之从小“混迹”在越剧团里,从小就被这种浓浓的民族音乐文化所熏染。她说:“有时候团里演出一些剧目,我还会上台去跑跑龙套。我被大人们领着上台,转一圈就下台,还穿着跟大人一样的戏服,脸上画着油彩,梳着古代的发型,觉得真是有意思极了。
回想当时父亲对我的教学真是让我佩服,我每天练琴多少时间,他就陪我多长时间。在没有任何比较的环境中,我跟父亲就在家里如‘闭门造车’一般,天天都要练琴3个小时。那时候没有儿童用的小琵琶,我上来就用我父亲的大琴,那个琴到我根本搂不过来。于是父亲就想了个绝招儿,从房顶上顺下一根绳子,吊在半空中。掐算好琵琶在我身体上的部位,把琵琶拴在这根绳子上,这样我就可以不负重地演奏了。那时候总会有人到我家来看我弹琴,就跟看耍猴子似的,特别有意思。我从小练习的曲目几乎都是成人演奏的。旁边也没有可以比较的人,就是每天闷头苦练。其实父亲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我有一技之长,有个‘铁饭碗’。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中央音乐学院恢复招生考试第一年,附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些考点,得知这个消息后,父亲决定带我去福建艺校考点参加考试。当时想即使考不上专业院校,考个艺校也可以,起码以后可以搞琵琶演奏了。来到福建艺校后,我终于见到了一些跟我一样弹琵琶的孩子,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考试现场我听到福州艺校的一个高三的同学居然跟我弹同一首曲目《草原小姐妹》。我跟父亲听完了之后,自认为他弹的没我好。可是后来父亲对我说,你就专心考音乐学院吧,一次不成就考两次。一定要到好的学校找到好的老师学习。父亲决绝地为我选择了我的人生高度。”
“当时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在全国有几个招生点,每个考点把一些演奏优秀的考生经过录音后带回到北京,再经过评审。那年琵琶专业只录取了我一个人。也就是从那时候我跟爸爸才知道我的水平到底如何。进入学校之后,我发现我已经是‘名声在外’了,时不时地就听到有人谈论我说,有个叫章红艳的小孩手指头跑得特别快,机能特好。用‘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形容那时候的招生考试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当一个人不知道前路在何方,如何行路时,不必惊慌无措,更不必为没有现成的路而忐忑不安。此时,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心中犹如点亮一盏灯,自然就有一条路被你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找到了你的路。
不想被贴标签——鲍释贤
鲍释贤原籍广东省珠海市山场,198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4岁开始随王进德教授学习钢琴。在同龄人中,鲍释贤的获奖记录可算是绝无仅有了,很多人都说他是“天才少年”“钢琴神童”,但他并没有把这些荣誉和家庭背景当做资本来炫耀,继续低调地学习、练琴、钻研。他不想成为“王莘的外孙鲍释贤”“鲍蕙荞的侄孙鲍释贤”,而要用自己的实力让大家记住,他该是“亚洲钢琴家鲍释贤”。
10岁时,开始跟随中国著名钢琴家鲍蕙荞学琴。2008年起,随法国著名钢琴大师Dominique Merlet学习至今。11岁时已经是“肖邦钢琴比赛”冠军得主。出生在音乐世家的鲍释贤,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小小年纪的他当初弹琴的想法非常单纯,就是希望能超过琴艺出众的姐姐,经过努力,他不仅超过了姐姐,而且成为了中国钢琴界备受瞩目的天才少年。
他母亲的家族是有名的音乐世家,姑婆是国内著名音乐教育家鲍蕙荞,《歌唱祖国》的作者是他的外公。200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0岁起师从著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鲍蕙荞,从2001年起至今,这位天才少年已经参加过十几项国内外钢琴比赛。同年他进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2007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这7年中,他就已经囊括了12项国内国际重大钢琴比赛的大奖,其中包括第六届克莱涅夫青年国际钢琴比赛青少年组一等奖、霍洛维茨青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第三届中国作品钢琴比赛《黄河》钢琴协奏曲组冠军等。2009年又受邀在巴黎肖邦音乐节中演出。并曾获得克莱涅夫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少年组一等奖、第五届霍洛维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二等奖、第三届亚洲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初中组金奖等众多重量级奖项。
鲍释贤有如此成绩,与外公王莘和姑婆鲍蕙荞以及父母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这些年来,父亲野木庆带着儿子到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乌克兰、法国、俄罗斯等国参加比赛和演出。
19岁时鲍释贤选择了到法国留学。卸下了国内的荣誉和光环,一切要重新起步。东方的面孔和瘦小的身形,让他在人高马大的西方人眼中那么不起眼。但他用自己的勤奋、认真、执着,渐渐征服了老师,甚至是对手。
一次参加国际大师班期间,每晚当外国室友们都去休息的时候,鲍释贤就独自去练琴,最晚曾练到凌晨4点。面对崭新的曲目,前一晚还弹得磕磕绊绊,第二天就气势如虹了。几个外国选手只有傻眼的份儿:“服了!”而让鲍释贤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宿舍外的那片夜空,狂练琴的间隙他躺在室外草地上,恰好看到流星在夜空划过。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这里可以看到密集的流星雨。鲍释贤说,正是因为彻夜练琴才有机会看到这童话似的美丽景象,那么浪漫,终生难忘。而这一切只有他一人独享,大概,上天也被他的勤奋感动,特地送来流星雨犒劳他。
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孩子,头顶光环被人羡慕,但光环的代价是失去自己的声音。在音乐世界中,褪去所有的荣誉和历史,还是让音乐多一些真情实感才能让其生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