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演练课程实战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09-10袁胜智许建国董海迪
袁胜智 许建国 董海迪
摘 要:为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确保院校教学训练与部队训练有序有效衔接,本文以装备演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坚持为战育人原则,从专业融合、体系融合、内容融合角度出发,以演训机制、体系和科目为着力点,构建了新的实战化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院校装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学模式;装备演练;实战化;岗位任职;融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1-0084-02
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1]。装备演练课程是院校教育阶段面向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必修实践课程,其教学效果与战斗力建设息息相关。新时期如何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确保院校教学训练与部队训练有序有效衔接,满足军队人才培养需要,是摆在院校教育改革面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装备演练课程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院校任职教育需与装备发展、人才培养相适应,否则会影响装备战斗力形成。装备教学,是关乎军队战斗力建设水平的核心问题 [2]。一般而言,装备教学面向特定装备,主要包括装备原理、装备演练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涵盖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技术实现、使用维护、应急处置、故障排查等系列内容,其中组成、原理、技术实现,属于装备原理层面,而装备使用维护、应急处置、故障排查,则属于装备演练层面。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侧重原理教学,沿用讲授模式,装备演练与装备原理相互独立,彼此脱节。
一是演练模式与实战背景脱节。目前装备演练课程演练模式仍以单岗位装备使用维护操演为主,忽略多岗位、多任务、多组群、全流程联动协同,岗位专业融合程度低;缺少实战作战想定,各专业岗位演练各自为政,无法联动,与部队信息体系作战背景差距过大。
二是演训体系与“教为战”的中心偏离。教为战、训为战,是新时代军队改革的要义。在装备演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演训体系仍停留在院校模拟器层面,演训模式仍以教员、学员间互动展开,只强调装备使用操作,而忽略实战使用、应急处置等科目,导致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仍在“低层次”徘徊,实战演练工作难以展开。
三是演训科目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装备演练课程演训科目区分粒度不细,与部队实际需求脱节;对学员持续发展关注不够,缺少对岗位晋升、专业转换的预见性教学;面向实战科目设置不足,处理突发、应急能力培养环节缺失,故障分析等深层次能力培养水平偏弱。
二、装备演练课程实战化教学模式设计与构建
(一)实战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实战化已经成为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改革的鲜明导向 [3]。装备演练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应以教改问题为牵引,以任职能力提升为抓手,将训练科目内容升华为知识要素积累,从而实现岗位技能的提升。实战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 問题导向
教学改革,本质上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战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查找装备演练课程实施与实战化教学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查找具体原因,提出相关措施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验证改进。因此,在实战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有的放矢,保证教学改革着力点和落脚点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 为战育人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要求军队院校从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两个层面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战育人,要求军队院校围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目标,从教育理念上牢固树立面向战场的理念、面向部队实践的理念、开放办学的理念,以理念更新牵引教学改革 [1]。装备演练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就是要坚持为战育人的原则,系统构建装备演训机制、演训体系和演训科目,提高院校实战化教学水平。
3. 融合发展
装备教学将院校、装备承制单位、部队紧密联系,三者已构成一个完备的装备教训体系,缺一不可。装备演练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需坚持融合发展战略,将三者进行体系融合,构建融合递进发展的演训体系,切实满足实战化教学需求。
(二)实战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装备演练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以任职能力培养为目标,立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实战化改革深化与提升为抓手,以精确量化岗位能力需求为起点,按照“为战育人”的原则构建实战教学训练环境,立足“专业融合”构建多专业全任务全流程联动演练机制;立足“体系融合”构建“院校-装备承制单位-部队”三位一体融合提升的演训体系,立足“内容融合”科学规划实战化演训科目内容,强化应急处置等演练科目,形成“训练内容-知识要素-岗位技能”的能力内化通道,促进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的有序衔接和平稳过渡,为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快速形成并持续提升奠定基础。
(三)装备演练课程实战化教学模式构建
1. 立足专业融合,有效构建实战体系对抗背景下多专业全任务全流程联动的演练机制
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大潮澎湃,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进 [1]。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样式。现阶段装备演练课程,已不能适应实战需要,也与部队战训实际相背离。因此,在装备演练课程设计过程中,构建实战体系对抗背景下的演练机制尤为重要。装备演练课程,涉及装备类型、专业层次、岗位职责、演练科目、演练流程等内容,需按照实战化要求进行科学规划论证。显然,该课程除包含单岗位单台装备使用维护演练外,更应涵盖实战体系对抗背景下的装备综合演练。实战体系对抗,涉及多武器系统平台、多专业岗位、多系列装设备,涉及信息支持条件下的全任务全系统作战流程。开展实战体系对抗背景下的装备综合演练,应立足“专业融合”,打破专业岗位间界限,以贴近实战背景的作战想定为依托,按照典型作战任务样式将多专业多岗位人员进行系统融合,将多武器系统平台(模拟器)进行综合集成,构建全任务、全流程系统联动的演练机制,开展协同演练演训实践。
2. 立足体系融合,大力夯实“院校-装备承制单位-部队”三位一体融合提升的演练体系
装备演练课程是面向部队,面向装备。相较而言,装备承制单位在应急处置、故障分析排查方面绝对权威,部队在装备使用维护、实战训练、应急处置等方面经验丰富,两者关系不容忽视,无法替代。脱离部队实际,无法面向实战开展演练教学;离开装备承制单位,深层次岗位任职能力无法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强化院校、承制单位、部队之间的体系融合,搭建三者之間联系的桥梁,夯实“院校-装备承制单位-部队”三位一体融合提升的演训体系,主要做法包括:一是聘请承制单位、部队专家作为兼职教员,参与演训组织与示范,将实战演练与应急处置、故障排查进行深度融合,切实做到面向实战;二是邀请承制单位、部队专家担任主考,共同完成课程考核任务,确保考核科目与部队实战一致;三是构建“装备实操+应急处置+排故答辩”理实一体的综合评定考核方式 [4],确保能力素质考核科学化。
3. 立足内容融合,科学规划“装备原理-装备演练”交互融合互促发展的实战演练科目
装备原理与装备演练,都属于装备教学,无法割裂。装备原理重在理性认知,侧重结构组成、原理、使用维护等内容;装备演练重在实操实训,侧重实战使用、应急处置、故障分析等内容,核心在于岗位技能训练。显然,装备原理是基础,只有掌握装备原理、使用维护方法,才能正确开展装备实操实训;反过来,装备演练课程也能通过演练科目来考查学员对装备原理的认知程度 [5]。因此,在装备演练课程设计过程中,应科学系统规划演练科目,以典型作战想定和装备实战运行模式为牵引,科学系统规划应急处置、故障排查等科目,构建“训练内容-知识要素-岗位技能”的能力内化通道 [6],强化“内容融合”,将装备原理与装备演练进行交互融合,以原理支撑演练,用演练检验原理,两者相互支撑、互促发展,促进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提升。
三、总结
为战育人是军队院校职能的根本体现 [1]。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确保院校教学训练与部队训练有序、有效衔接,本文以装备演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立足实战,从专业融合、体系融合、内容融合等角度出发,以演训机制、演训体系和演训科目等三个方面为突破口,构建新的实战化教学模式。经应用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为装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颖鑫,陆万宏,晏凯,等. 装备教学向实战化教学靠拢的思考[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2(29):141-142.
[2] 张海静,秦红燕,曹亮. 实战化教学背景下军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继续教育,2018(10):93-94.
[3] 郭若冰.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N]. 解放军报,2019-12-13.
[4] 李瑞红,沈建森,周田宰. 任职教育中维护课程教学的实战化体现[J]. 教育现代化,2018,7(30):242-243+252.
[5] 张睿,张所娟,程恺. 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2016,11(01):269-271.
[6] 叶文,赵建忠,吕晓峰. 深化初级预选士官实战化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 价值工程,2018(06):223-224.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