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1-09-10唐定裕
唐定裕
摘 要: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当今社会,高校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教育。随着一些经济困难家庭也比以往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高校中困难学生的数量也有增加,因此,高校需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机制。为此,文章分析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教学中的意义及其路径,为高校资助育人教学建设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资助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1-0013-02
价值观是一个人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中,既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青少年爱心活动基地、爱心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还要通过贫困生勤工俭学建设等让学生明白资助的新含义,培养贫困学生的感恩之心与社会责任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意义
高校解决好学生的资助问题是国家进行民生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对民心进行引导的方式,这一问题涉及高校学生的基本利益 [1]。对高校学生进行资助,应发挥高校与社会的作用,建立助学奖学金、贫困补助,制定勤工俭学政策等,通过多种方式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解决贫困家庭的上学难问题,解决其生活以及工作中的诸多难题。同时,还需要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对贫困生的资助中,以育人工作对资助工作进行引导,在使贫困学生能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培养,这关系到贫困学生能否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关键。
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一些贫困资助教学方式可能会受到人民群众的质疑,让人们怀疑其中的真实性,当前的一些贫困资助过程,可能真的存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例如,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家庭为了获取贫困补助而伪造民政部门的调查表,这会对贫困生的认定产生影响,不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资助育人活动之中,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锻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形成固定的价值观便会将其当成是行为准则以及处事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根本,在一定角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为有效地完成资助育人工作,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的全过程中,促使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确保贫困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并通过这一价值理念指引学生行为,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
(一)发挥文化的保障功能
资助育人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给予学生奖金,而是要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2]。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资助之后,对学生进行文化培养是保证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其中,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文化培养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提升,而是从感恩文化、诚信文化、责任文化以及励志文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
第一,了解感恩文化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关键,感恩文化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回馈意识。学校对学生的资助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经济的资助,还有可能是对学生进行物质、文化、学习方面的资助,受到学校资助的学生,应该怀有感恩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感恩回馈互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教师还能通过责任文化的培养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资助育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促使学生顺利接受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给予。在责任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赚钱的艰辛。第三,诚信意识是开展资助育人的关键,关系到生源地贷款能否及时还款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以及诚信征文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第四,贫困生在学校中可能会存在自卑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天生就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一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幸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其了解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引导,促使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要求不断增多,资助育人工作也从最初的单向教育转化成如今的双向教育,这就要求资助育人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保障,更應该对学生的物质基础、思想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进行锻炼 [3]。但是,就现状来看,资助育人过程中物质的提供与思想意识的培养之间没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高校需要在资助育人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践行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价值观。
(三)提高对于学生的能力建设
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发挥学生特长,促使学生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一些贫困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以及优点,往往会产生自卑以及焦虑的心理,严重的还会对自身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在对学生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还会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危害。为此,高校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使其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之下形成更高的自我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促进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贫困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比普通学生更难,贫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与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高校的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激励,促使学生能更加奋发图强。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既能转变学生当前的经济情况,又能提升学生的信心。但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展开教学。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搭建综合发展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以资助为基础
资助育人的根本是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促使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 [4]。贫困生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经济压力较大,贫困生身上的经济压力可能会阻碍高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削弱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当前,我国资助育人工作已经相对较为完善,但是仍然没有实现应助尽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学生的自尊心普遍较强,他们不愿意在同学甚至是教师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以及困难,这就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能完全释放自己,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其学习、活动等能力的下降。如果这些学生的经济压力减小,可能发挥其更大的潜力,为其获取到更多的成就奠定基础。基于此,资助育人工作应该以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经济压力为目标,增强贫困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五)以制度为支持
完善的制度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基础性保障,对于资助育人活动来说,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只有在完善的制度支持之下,才能使资助的过程更加规范。学校在建立资助育人制度的时候,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经济资助体系,根据贫困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助学金、奖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到相关资助。高校应以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各级奖学金等多种途径向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同时,还需要根据资助的实际情况完善资助育人的体系,发挥资助育人的各项职能作用,促使学生进步 [5]。
三、结论
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培养、经济的资助、制度的支持、能力的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助育人的融合,是开展资助育人的实践需求。事实证明,对学生进行多种模式的资助教育是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资助的公正性,符合当前的资助育人政策,还能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促使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还能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左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困境与对策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14):72-73.
[2] 沈曉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实施载体研究——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河北农机,2020(08):97-98.
[3] 许存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班级建设的路径探索[J]. 甘肃教育,2020(05):36.
[4] 廖文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11):47.
[5]卢文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6(01):84-85.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