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2021-09-10郑晓明王春丽
郑晓明 王春丽
摘 要:在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与博弈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包含一些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处理对民办高校内部治理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在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优化过程中,需要包含几方面内容,要将逻辑起点利益、行动基础、价值认同以及重要保障-运行机制囊括其中,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摆脱原本内部治理主体的工具性危机,真正落实教育的公益性价值,克服内部治理过程中的功利性危机,在时代的呼唤下,改变内部治理结构的封闭性,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优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10-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一直是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近些年来,民办教育增长十分迅速,无论是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还是在办学层次上都实现了飞跃进展,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得到了极大促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学校产权、运行机制、筹资决策以及教学质量等,均限制了民办高校的成长,若想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实现高效的现代化转型,还需要从内部结构的优化入手,认真理清各方利益,从多方面进行结构调整,确保民办高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内涵
治理结构一词,最初源于公司治理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基本的模式是法人公司制,在这种制度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相互分离,通过委托代理的关系负责公司的正常运转,同时分享公司的盈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制度下存在着一定的代理风险,出于这种考虑,为了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同时避免代理人对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便开始将决策主体多元化,以求各主体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制衡,股东和企业的利益便可实现最大化。这些决策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公司治理结构,在对其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高等学校这种非营利性的组织,也可以参考这一治理理论 [1-2]。
对于高校的治理结构而言,实际上是一套从高校自身发展战略考虑的决策权结构,在整个结构中将多元决策主体作为核心主体之间互相制衡,为学校的利益最大化共同努力,保证学校在各项决策上都能准确高效。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内部的决策主体共包括5部分,分别是党委、董事会、行政部门、教职工和学生群体,不同的部分所承担的责任也完全不同。
二、民办高校内部治理面临的现实矛盾
(一)投资者的寻利性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
民办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这是由于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和投资者办学的理性投资行为而决定的,其治理目标是为了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属性上来看拥有市场自由,但民办高校与企业不同,民办高校所从事的是高等教育活动,具有公益性,为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于是利益最大化与人的发展价值之间便形成了矛盾。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两者此消彼长,逐渐在内部结构治理中得到了充分反应,在内部结构改革过程中成了一项重要的问题。
(二)功利化与学术性之间的矛盾
民办高校之所以与一般的职业培训机构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是因为民办高校作为大学组织,其生命力十分独特,注重对知识与学术的追求,在民办高校想要实现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自身必须在学术氛围上足够浓厚,足够自由 [3]。在市场化的挑战与机遇下,民办高校是否应该将改革方向完全倾向于市场,由市场需求来对学术组织活动进行牵制,是否能够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来担任学校教师,这样的矛盾令人十分困惑,一旦向功利化的方向发展,与原本提倡的大学学术自由和知识创新就会背道而驰。
(三)企业管理集权本质与大学自主权之间的矛盾
与公办大学一样,民办高校也属于学术组织,其各项功能的实现与基层学术组织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民办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权力应充分下放,调动学术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内部治理的效果和质量。为了使内部治理结构能充分完善,民办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并妥善处理上述矛盾,这是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改革道路上的必经之路,也是民办高校能够向正确方向长远发展的动力。
三、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以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依据,使经营权和教学管理权剥离,建立起民办高校董事会成员准入制度,这样的制度使得董事会的成员愈发多样化,而董事会的决策也与教育发展的公共性更加符合,民办高校可以参考美国、英国私立大学董事会的设置,按照相关法律制定董事会章程,对董事会成员的选拔与任用有明确的规定,避免出现民办高校董事会形同虚设的现象,完善的董事会章程使民办高校能夠在运行经营过程中有章可循。在组织结构上也可以借鉴国外私立大学,使校长与董事会之间保持明确的关系,特别是在权力上要做好两者间的划分。
(二)打造学校共同体
对于投资方和校方之间的权力归属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做出明确的划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职工代表大会,使教职工意识到在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一部分责任,而并非只是被动接受学校管理。此外,民办高校还应在教职工、学生、家长以及管理层之间搭建沟通渠道,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这对于民办高校的校长而言要求比较高,在民办高校教育价值上,校长要成为引领者,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对文化的多元性和个体的独特性给予充分尊重,确保各方实现和谐交流。
(三)凸显人的价值,不使内部治理主体成为工具
归根结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高校是育人的一个场所。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活动应立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以人为本思想的领导下,重视对人的潜力与价值的开发,强调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将人作为内部治理的主体,凸显人在内部治理中的价值。这些年来,在物质主义思想浪潮的冲击下,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价值观受到了影响,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将人的主体性工具化,从而导致高校的科研、教学、学术活动的出发点不再是育人,而是为了获取名利,而这对于民办高校的治理秩序是十分不利的 [4]。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在管理理念上应认识到堵不如疏,若想实现善治,就必须在尊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性与创造性,从而全面优化学校治理水平;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应正视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学生角度出发,高校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高校整体角度出发,为了使师生实现全面发展,高校应重视环境建设、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教学环境营造、文化培育等多方面工作,从而让师生通过内源性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提高教育的公益性,消减内部治理过程的功利性质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部分民办高校受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办学思维及内部治理结构中呈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但这种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普及将会直接动摇教育的公益性,从而使教育活动偏离初心。很多教学科研活动皆承担着文化引领的责任,渗透着人文涵养的价值,而在功利主义影响下会导致此类活动过于重视经济利益,为了效率与收入而淡化其公益性质,而使其失去了深层次内涵。所以在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应该重视对功利性质的削减,使其呈现超越世俗性,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使民办高校教育活动能够承担起应尽的义务。
(五)顺应时代的呼唤,打破内部治理结构的封闭感
作为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大学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不断进步与提高,同时也具有引领时代发展的表率作用。而为了使民办高校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其内部治理结构就必须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時代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摒弃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封闭性,不使高校仅作为象牙塔的存在,而是成为民族与历史的传承者以及时代发展的推动者 [5]。而这也要求民办高校能够根据传统文化与时代变革展开科研活动及教学活动,真正为国家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为社会提供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结语
在民办高校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中,其内部治理结构一直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而伴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民办高校将进一步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更好的优化与完善,从而为民办高校的教学奠定基础,帮助民办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教学氛围。而民办高校对于内部结构的现代化治理也将不断推动民办高校的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馨,孙颖,朴雪涛.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20(03):33-37.
[2] 王世斌,杨君民. 论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优化[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20,17(01):5-8.
[3] 黄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困境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8):221-222.
[4] 刘冰.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与法制改进[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6):162-166.
[5] 柳国勇,吴连书.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探析[J]. 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15):38-40.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