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张玉环案看舆论失焦

2021-09-10马文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3期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门槛变低,信息爆炸且传播速度加快,公众话语权提升,使舆论失焦现象层出不穷,易引发网络暴力,更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本文以张玉环案为例,主要从主流媒体、自媒体与网民三个角度剖析舆论失焦产生的原因。面对舆论失焦现象,应通过多路径多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才能保证舆论健康和理性发展。

关键词:舆论失焦;失焦成因;张玉环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076-02

2020年7月9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再审张玉环故意杀人案,8月4日,法院对此案宣判,判处张玉环无罪。自1993年10月27日起,张玉环被羁押了9778天,是到目前为止公开报道中被羁押时间最长的蒙冤者。新闻媒体对其进行及时的跟踪报道,自媒体与网民也纷纷热议此案,然而此案的舆论焦点却从一则冤案转移到歌颂爱情上,引起舆论失焦。

一、舆论失焦

失焦原为摄影术语,在摄影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焦距才能拍摄出清晰的成像,如果超出这个焦距,物体成像就会变得模糊,产生失焦。所谓舆论失焦,是指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众话语权提升,对事件本身的解讀更多样化,舆论易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于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1]。

新媒体时代,舆论失焦现象频发。2019年埃航失事,舆论焦点从调查失事原因、哀悼逝者转向对遇害女大学生的人身攻击,使其与家人共同遭受二次伤害。2020年9月,《1818黄金眼》发布的“小张维权”视频,舆论的焦点指向“颜值即正义”,舆论再次失焦。

二、案件舆论失焦成因

在这起经历27年才得以澄清的冤案中,多方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对其家人进行多次采访,尤其多将焦点聚于张玉环前妻宋小女身上,对其27年的艰难生活和对前夫张玉环出狱的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以“他还欠我一个拥抱”为渲染点,宣扬宋小女与张玉环的爱情故事,却对27年前张玉环被折磨6天6夜、放狗咬人严刑逼供等一系列违规行为以及真正的杀人凶手究竟是谁等问题甚少言之,舆论的焦点从对张玉环案的真相中逐渐转移,其关键话题被弱化,边缘话题成中心,暴力执法无人问津,煽情故事感动人心。在此案件报道中是如何引起舆论失焦的呢?

(一)媒体的议程设置

媒介在新闻报道中对信息的加工,可有效地将信息编码成其想要传递的方向,从而影响公众对此报道的判断。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在其著作《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中指出:“媒介对某个议题的不同方面的报道方式——媒介的属性议程——既影响我们看待事件的角度,也影响我们的观点。”[2]所以,主流媒体对报道拥有优先建构权,如果导向偏离,就会产生舆论失焦。

有媒体在2020年7月9日发布《张玉环身陷囹圄的9752天》一文,看标题的理解,人物主角应是张玉环,中心事件应是对含冤在监狱中待了27年的张玉环生活的简介,然而文章中除了对张玉环在27年前案件前后的描写及庭审的简单介绍之外,便是对其前妻宋小女的介绍。开篇写她盼张玉环案再审已近27年,之后写她上一次见到前夫时是8年前她罹患宫颈癌,张玉环劝她一定要活下去,之后用128字简单介绍庭审过程。接下来,作者写宋小女回忆与张玉环的婚后生活,之后文章用近半篇幅对1993年案件发生前后进行描述讲解,其中多处对宋小女进行描写。最后,文章用约1/6的篇幅对宋小女再次进行介绍,写宋小女在这27年间如何抚养两个儿子,为何改嫁,收到再审开庭的消息反应如何,文末宋小女表示,最大的愿望是和张玉环拥抱一下,宋小女说“这个拥抱,他欠我太久了”,文章结束。

此篇文章虽以《张玉环身陷囹圄的9752天》为题,但近半篇幅却是对其前妻宋小女对张玉环担忧、操心的刻画描写,让人不禁疑问,究竟此文的主角是谁,是张玉环还是宋小女?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向公众传达怎样的信息?开篇写宋小女因张玉环再审而睡不着觉,结束写宋小女等张玉环案平反后,最大的愿望是与张玉环拥抱,让人看完以为是对前妻宋小女行为的歌颂,而不是对张玉环在监狱中9752天的讲述,文章主角似乎不是张玉环,而是其前妻宋小女,显然有些文不对题,转移事件主人公,内容重点无法抓取,且以宋小女与张玉环多年的感情为报道主线,迎合公众口味,刻意追求点击率,对整体舆论产生错误导向。

8月4日,张玉环无罪释放后,该媒体于8月5日发表《张玉环无罪后与前妻执手相看泪眼:我知道你们日子过得不易》,获得3000+的评论量。8月6日发表《宋小女回顾这26年:张玉环当年留下两儿,我现在给他八个人》,获得2700+的评论量;而以“钟南山”为关键词在该媒体官网进行标题搜索,最多的评论量为5700+。可以看出,关注此案件的人数众多。另一家媒体旗下公众号于8月8日也发表标题为《宋小女:一个女人的悲喜半生》的文章,获得5万+的浏览量。可以看出舆论走势已经逐渐偏离,网络媒体间的报道也呈现出议题一致性和内容的高度趋同性,通过媒介共鸣再次引发舆论共振[3]。从新闻专业角度来看,这种对所报道事件无法找清定位,进而转移公众注意,使舆论偏离主线,对于培育媒体的专业操守与公众的理性精神是十分不利的。

(二)自媒体盛行流量经济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网民数量不断上升。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网民数量增多,但网民素质参差不同,网络速度加快,移动端APP的社交性更强,用户实时互动更为方便;同时,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爆炸,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大量信息,信息以零碎的形式传播。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自媒体为了利益不惜迎合、煽动大众情绪,过度追求“10万+”,责任意识淡薄,不顾正确的舆论导向,极易导致舆论失焦。

在张玉环出狱之后,此案迅速成为热点案件,除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外,流量至上的自媒体自然对此案件倍加关注,情感类文章层出不穷。自媒体“马路青年”于8月6日发布文章《宋小女和她的前夫张玉环:冤狱时期的爱情》,自媒体“深度时事热点”于8月7日发布文章《娶妻当如宋小女,做人不要张玉环》,大多都是围绕新京报之前采访宋小女视频写的情感类文章,这些歌颂宋小女与张玉环爱情的文章一时热度飞涨,以致更多自媒体对宋小女和张玉环的情感故事进行“深入描写”。文章抓住“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为爆点,以大量人情特写使公众沉溺于煽情化的环境中,从而使公众产生情感共鸣,避重就轻,却没有对被冤27年的人间悲剧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报道。在“10万+”面前失去了定力和社会责任素养,影响了公众对此类事件的认知,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网民情绪主导

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思考,网民更愿意求新、寻乐、从众,更热衷于对事件所衍生出的边缘性话题进行讨论。碎片化的信息使得大众在舆论失焦的“信息茧房”中对事实真相失去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且在后真相时代,理性让位于情感。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中表示,对于真相而言,公众更倾向于趋同心理,更易受情绪感染[4]。由此可以得知,网友在情绪为先的情况下,会对不感兴趣的事件不予关注,而对感兴趣的事件则更易盲目跟风,失去理智。

关于此案,由于情绪主导,一众网友在这些文章下面以及在微博发布的评论都是对宋小女的赞美、尊敬,还有对宋小女与张玉环爱情的感动,如“善良、纯朴、伟大的女人”“眼泪瞬间流下来,真挚的感情是最动人的”“看着她笑得如此爽朗,还以为只是在叙述一件再平常不过的琐事,然而,这背后竟是千万个日夜的钻心刺骨,辗转反侧”“人性的光辉闪耀在贫贱夫妻之间,人间有真情,可遇不可求”等。网民对此事件全貌是否了解不曾得知,但从评论中能够看出,对张玉环案来说,舆论的中心是宋小女27年痴心等待的感情歌颂,一则冤案的报道中心与关注点彻底偏移。

三、结语

舆论失焦事件不断上演,由此案件总结来看,主流媒体缺乏责任意识,在案件报道中大篇幅放在张玉环的前妻宋小女身上;且网络碎片化时代使公众难以了解事情全貌,自媒体数量不断增加,话语权提升,许多文章中只写了宋小女想拥抱一下张玉环,但没有写宋小女明确表示不会离开现在的老公,并会对现在的老公更好,更容易导致网民受情感控制;加之公众也容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情绪超越理性,而握有不同思想的公众在这样的事件中也更容易陷入“沉默的螺旋”中,不愿发声。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舆论失焦。

在此事件中,各方都應吸取经验教训。首先,专业媒体的报道应把焦点集中于事件的处理当中,合理引导民众情绪,警惕煽情化的叙事,提升舆论引导力,把握好话语权,以寻求事件过程中对权力的监督。其次,自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守基本职业规范,不盲目追求流量和热度。最后,作为公众,应避免情绪先行,不盲目从众。信息冗杂,依托媒体把关不再及时、可靠,所以公众更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自主过滤不实信息,做好“守门人”,理性分析事实。

参考文献:

[1] 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08):130-137.

[2]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47.

[3] 王国华,闵晨,钟声扬,等.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热点事件网民舆论“反转”现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机变道遭殴打”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5,34(09):111-117.

[4]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高山,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78.

作者简介:马文婷(1994—),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