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存问题及解决路径
2021-09-10刘斌
摘 要: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职业指导体系构建有待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需加强,就业创业体验活动未能满足需求等。本文针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从健全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立职业指导专业化队伍、进行分层次针对性职业指导、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体验、贴合学生实际、发挥新媒体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等方面寻找解决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职业体验;校企合作;新媒体
在人社部举行的2019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公布了2019届高校毕业生数量,总数约为834万人[1]。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面对竞争压力,应届毕业生并未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而用人单位则求才若渴。职业指导概念由帕森斯于1908年首次提出,该概念的提出是为求职者更好地和职位进行匹配,促进求职者做好职业准备、实现职业稳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2]。针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高校应更重视职业指导工作,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对接,让大学生稳定就业,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协调就业市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现存问题
为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提高就业质量,高校需要全面提升职业指导水平。当前高校职业指导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各高校也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如广东海洋大学建立了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大学生招生、就业与用人单位招聘等相关管理工作,针对性地增设了相关专门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定期进行大学生SYB培训和开展全校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定期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选派各学院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的相关培训,并得到各学院积极配合与支持,其中,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由学生工作办专职辅导员承担,现有的8名本科生辅导员中3名已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1名初级指导师,3名辅导员具备SYB培训资格。职业指导师和学生配比达到1:600。学院领导积极支持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各类职业指导培训,加强了队伍专业化建设。滨海农业学院职业指导人员除积极配合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针对滨海农业学院不同年級开展相应的职业指导。其次,滨海农业学院也积极开拓就业实习单位,实施寒暑假顶岗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践机会。及时为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等等。但针对滨海农业学院学生随机调查发现,虽然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职业指导的开展,但学生对于学院职业指导的满意度一般,且表示受益不大。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共有在校学生2515人,随机抽取462名学生,问卷收回462份,有效问卷462份,有效率100%。经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当前职业指导工作存在以下问题:职业指导体系构建有待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需加强,就业创业体验活动未能满足需求等。
(一)高校职业指导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根据在滨海农业学院随机发放的462份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于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一般。结果显示,同学们认为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不合理,仅有约20%左右的学生对职业指导机构设置和职业指导课程设置满意(如图1-1)。在您认为职业指导效果如何的问题中发现,64.29%的学生觉得受益不大,只有12.34%的学生觉得受益很大(如图1-2)。
(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职业指导人员最应具备能力和最缺乏能力调查(如图1-3,1-4)发现,参与调查的50%以上的同学认为职业指导人员应了解行业背景及未来发展趋向的相关知识,但多数学生认为职业指导人员最缺乏此方面相关知识,且就业信息搜集能力和职业指导方法有限。73.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技能、观念、知识来自书籍/网络/报刊,其次是来自家人朋友同学传授,只有33.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技能、观念、知识是来自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如图1-5)。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需加强
通过对滨海农业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56.28%的学生希望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如图1-6)。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应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对于职业指导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四)高校就业和创业体验活动未能满足需求
在提升职业指导效果的调查中发现,60.17%的滨海农业学院学生认为应该多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体验)活动才能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如图1-7)。说明高校就业和创业实践(体验)活动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为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高校应该增加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实践机会和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体验以满足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实践的要求。
二、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原因分析
全国高校在职业指导教育中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表明高校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指导针对性和层次感不强;职业指导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职业体验等。
(一)高校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职业指导体系尚未完善,尤其是职业指导机构和职业指导课程设置还未健全[3]。学校职业指导机构主要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等二级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独立的职业指导机构。且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置定性为行政管理部门,而不是学生职业指导咨询服务的专业技术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评估学院就业工作,并将就业率作为评价学院就业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但忽视了对就业质量、就业效果的科学考量。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职业指导相关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学效果考核不严格,担任《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课程实效性较低。没有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课程内容不丰富。另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不立体,学生专业课程中较少涉及职业发展相关内容,学生无法将专业和职业发展相关联。
(二)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职业指导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专业指导人员需要既懂理论,又具备丰富的职业指导实践经验[4] 。大多数高校承担职业指导的主要是辅导员,但兼任数职的辅导员无法专心职业指导,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能系统掌握职业指导人员所需的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5],且只在学校工作较少接触企业的辅导员缺乏实践经验。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的相关知识,就业信息搜集能力和职业指导方法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没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指导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大部分学生主要依靠其他途径来获取就业技能、观念、知识,而不是通过职业指导老师。
(三)高校职业指导针对性和层次感不强
高校职业指导侧重就业指导,职业指导针对性和层次感不强[6]。职业指导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针对性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7]。大学一年级所开展的职业指导应该包括专业认知、职业发展认知和职业生涯探索,促进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发展并认识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关系,并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对大学二年级的同学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认识自我和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为大学三年级同学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与职业规划相匹配,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这时则主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信息等。
(四)高校职业指导以理论为主,学生职业体验不足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主要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忽视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职业;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无法真正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未能很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业实习实践能够显著提高职业指导效果,学生需要通过就业实习实践来实际接触职业,体验职业,将职业指导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在实践中,從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匹配职业。
三、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升路径
针对现今高校指导工作出现的问题,应在健全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立专业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进行分层次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体验、贴合学生实际,发挥新媒体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尝试,不断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质量。
(一)健全高校职业指导体系
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健全高校职业指导体系,特别是健全职业指导机构和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在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分别建立职业指导机构,加快促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去行政化,向职业指导服务技术部门转型。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职业指导服务效果列入对职业指导部门的考核范围。
健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职业指导相关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选拔通过资格认证、试讲考核的老师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加强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培训学习,制定校内外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指导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8]。
另外,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除了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学生专业课程中也应包含职业发展相关内容。特别是专业行业背景,专业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二)建立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队伍
学校和学院职业指导机构配备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资格的职业指导师,可以从辅导员中选取有资质的辅导员组建专业队伍。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指导老师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就业信息搜集能力,加强职业指导方法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水平。另外,职业指导师应定期赴校外企业交流,拓宽视野,了解形势,不断更新企业需求信息。通过与企业负责人与人力资源部门的交流确定企业的需求,进而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
针对职业指导效果建立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职业指导师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在粤人社发〔2010〕138号文中提出要落实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待遇,有职业指导师的可享受讲师待遇,高级职业指导师可享受副教授待遇[9]。各高校应重视职业指导人才培养,充分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与相关待遇的配套,让职业指导努力朝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10]。
(三)进行分层次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针对性的职业指导[11]。在大一新生中开展体验式生涯教育,加快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让新生在体验教育中了解职业生涯。一方面,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在新生中探索职业生涯的体验教育。另外,还可以在创新创业课堂中开展体验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转换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职规大赛、创业比赛等来促进大二学生寻找职业兴趣,了解职业发展,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朝着目标行动。安排大三进行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实习,让学生匹配职业。在顶岗实习的工作中,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职业,匹配职业,通过实践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更好与用人单位对接,总结实践经验,提高职业素养,毕业后更加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中应具有针对性,要注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针对性指导。着重端正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发挥其主动性积极进行就业准备。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做宣讲和参加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有针对性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体验
大学生需要通过岗位实习实践来实际接触职业,体验职业,明确自身与职业需求的差距。职业体验[12]是高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帮助大学生体验职业要求、做好职业规划,增强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过程。职业体验是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要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成长,适应市场需求,对推进职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的模式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提供职业体验的平台,大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并能够学会将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为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企业也需要培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职业体验的效果,还需要确定校企双方责任,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反馈机制[13],让学生在职业体验过程中真正学有所得。可以制定校企双导师和校企联合培养等相关制度,加强企业导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在职业体验中获得成长。将自身与职业匹配,做好职业准备。
(五)贴合学生实际,发挥新媒体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
现如今,新媒体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受广大年轻群体的喜爱。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较快,交互性更强,信息内容更丰富等特点[14]。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大学生阅读、交际、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为贴合大学生实际,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需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可以通过建立职业指导微信公众号,开发就业小程序等为学生搭建新媒体信息平台,创新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方式方法,有效提高就业精准率,扩大大学生对高校专业职业指导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四、结语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需要从各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创新。高校应结合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实际和大学生的需求进行职业指导实践。高校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创新,首先要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健全高校职业指导体系,特别是健全职业指导机构和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在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分别建立职业指导机构,加快促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去行政化,向职业指导服务技术部门转型。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职业指导服务效果列入对职业指导部门的考核范围。其次,建立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队伍,配备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资格的职业指导师。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指导老师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相关知识的掌握。对职业指导师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针对职业指导效果建立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第三,进行分层次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体验式生涯教育,针对大二学生开展职规大赛、创业比赛,帮助他们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安排大三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实习,让学生匹配职业,大学四年级学生则侧重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第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体验。校企合作的模式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提供职业体验的平台,校企合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职业体验的效果,还需要确定校企双方责任,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反馈机制。最后,贴合学生实际,发挥新媒体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我国现提倡“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两大战略,高校应该发挥新媒体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将“互联网+”与职业指导工作更好地结合,可以通过建立职业指导微信公众号,开发就业小程序等为学生搭建新媒体信息平台,创新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方式方法,有效提高就业精准率。
参考文献:
[1]人社部举行2019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9(8):4-5.
[2]劳动和社会保障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
[3]吴云.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3(17):59-60.
[4]李盘红.咸桂彩.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对职业指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6 (20):32-35.
[5]丁辉.职业指导师的职业发展及其要求[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8(2):21.
[6]庄能红.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10):102-103.
[7]吴光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85-187.
[8][9]史锐.吴庆.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17-18.
[10]贾冰媚.试论职业体验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开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23-25.
[11][12]田军.浅谈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J].才智,2015(20):91.
[13]唐安琪.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5):144-146.
[14]李小琦.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论,2019(19):229-230.
责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简介:刘斌,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58032007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