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方式替代不必要的批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021-09-10易瑞琼
易瑞琼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总会碰到学生这也做不好,那也没做好的现象,这时我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批评。可是我们又会发现,过多的批评并不能减轻学生犯错、没做好的情形,甚至会有越来越糟糕的情形出现。这时不得不改变策略,以婉转的话语替代严肃的批评,以表扬先进肯定个人进步来替代批评表现不好的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谴责某些不良现象与行为。我们发现,情况好转了。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一开始就用上述方法,使得批评在必要时才发挥其作用呢?
记得刚结束的军训的第三天晚上是夜行军,在动员前要统计不能参加的人数,我们班有4个同学说不能参加。一个是来军训前就中药、西药不停地吃,来到基地也在吃药的A同学;一个是来之前扭伤了脚的B同学;另外两个女生说是头晕。教官一听很生气,马上说要经过他核查后才能确定是否可以不参加。那时,我也有些怀疑那两个女生是借故不参加夜行军。在集队前,E同学加深了我的想法,她说那个C同学,说是头晕头痛,却又洗了头发,分明是骗人,不想参加夜行军而已。我听了只是说“知道了”。俗话说:“勉强无幸福。” 与其批评、命令式的强迫不如让他们心生向往主动接受。
在营长的动员后,我抓紧班主任的讲话的契机,大肆宣扬夜行军的难得经历:全班同学在一个晚上一起出行,一生难得有几次!我又弱化夜行军的辛苦: 以前的夜行军是背着书包、带着水壶跑5千米,现在只是什么都不拿的走2.8千米,哪怕跑也是那么一小段,想想,只是我校田径场的7圈左右,会有多辛苦呢?……结果在出发前,B同学说要参加夜行军了。
在夜行军总结中,我大肆表扬B同学,说他如何忍着疼痛坚持到最后,而且没有因疼痛而少跑少走一步,更加没有落下……我又说本次夜行军必定会成为同学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体验,很遗憾的是我们班有3位同学没有参与这次夜行军,全级只有11个,其他班的最多也只有一个。说到这我特意顿一顿,扫了全班一眼。在他们以为我要批評的时候,我说:他们心里也一定觉得很可惜的,为什么病得不是时候呢?某某同学可能会说他们借一些小病不参加,但我想这么难得的经历如果不是真的难以参加,怎么会不参加呢?请同学们给他们予以体谅,相信明天站军姿,只要不是感到不舒服的,就一定会参加的,对不对?——对!学生睡觉前我去巡宿舍,C同学很后悔的对我说:老师,为什么我不去参加夜行军呢?在接下来的训练和站军姿中,她的表现都非常好,最后被评为了“优秀学员”。
有一位心理学家精辟的概括了孩子与环境的14种关系,其中有以下两种:(1)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2)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C同学在家里的时候就经常做事半途而废而受父母的指责和嘲讽,再加上家庭环境好,较娇气。因此,在此前听说了不少夜行军的辛苦后,就产生前借病不参加的退缩心理。如果此时老师再一味的明嘲暗讽指责批评,那么非但不可能使她猛然醒悟,只会让得她更加的消极退缩,一股脑子里都是怨恨老师教官基地学校的话语,根本就不可能去反思自己哪里不对,这样只会产生背道而驰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再此情况下,老师对他人的表扬肯定对她谅解式的话语,对错过了一次难得经历体验得惋惜之情,无不触动她内疚和不想落在他人后的心理,自觉地反思自我,不再给自己找借口,而在榜样的影响下努力克服困难,努力表现自我,争取获得老师、教官、同学的肯定。最后她做到了。
每个孩子都有其强烈的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一句表扬胜过十句批评,一句“理解”的话语胜过十句的谴责。多表扬,少批评,以其他方式替代不必要的批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那么我们的教育效果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