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1-09-10庄晓燕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青少年教育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爱国主义具有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其具体历史使命和任务各不相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是深刻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之举。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8-0017-02
引 言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对本民族的一种真挚、赤诚的情感,而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华民族更是如此。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展到现在,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艰难的探索、发展和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伟大胜利,并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每个中国人都应当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与传统,了解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所经受的磨难与艰难的抗争史。青少年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让中学生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有深刻认识,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新内涵
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而制定的。《纲要》中特别指出,要聚焦青少年,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中学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在教学中,教师要深挖历史史实的新时代内涵,振奋学生精神,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通过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培养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探究历史上重要的几次变革,学生逐步形成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学生认识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2]。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要素是教师和学生,而这两者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两者的关系应表现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机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真正落实教育的目标。教师的主导有力,教就能实现目标;学生的主体落实,学才能有效果。
(一)教师主导,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渗透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
要想渗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在备课中深挖教材的新内涵[3]。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最重要的内容。在从秦朝到清朝的政治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深挖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国家的人”的观念和得出“国家的统一是走向强盛的重要保证”的结论。另外,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密切交往,共同开发了国家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教师挖掘这部分内容,指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条主线,深挖重要人物不屈不挠斗争和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过程,展现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因此在革命史教学中,教师要深挖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一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了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挖、重新解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渗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要落地,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必要的讲述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针对重难点知识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师生互动中渗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的模式在不断出新,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范畴,实现课外师生互动。例如,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印两国的比较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课后积极查找资料,参与课堂与网络讨论。19世纪40年代末,中印两国的人均收入相比,印度略高于中国,预期寿命、识字率等发展水平指标差不多。到2007年,印度的经济规模大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外贸规模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高速公路里程、妇女地位、扶贫脱贫状况比中国落后很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很容易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评价主线,创新多种评价方式,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评价方法要多样,在关注课堂教学效果的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4]。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建立学生学习的档案袋,将学校考试成绩,课堂口头表达、文字表达、思维能力等和课下网络答题、搜索材料能力等整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生生互评、家长评价,而多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进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
结 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基本主题,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伟大学者梁启超曾说,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当积极构建系统的教育体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创新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从而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理念。
[参考文献]
张小叶.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8(05):52-53.
樊梦媛.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研究:以《颜氏家训》谈起[D].开封:河南大学,2019.
王娜.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优化[J].山西青年,2020(16):122-123.
贾祖英.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研究[J].科学咨询,2020(32):282.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Z2019GH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庄晓燕(1977.11-),女,福建泉州人, 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