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细节拓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10罗曦希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应用策略

摘 要: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学科,但由于初中历史教材篇幅有限,收录至教材的知识均为围绕相关主题的概括表述,整体缺乏历史细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有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理性分析,很少具体形象地描述历史细节,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学情,丰富教学内容,应用历史细节拓展,完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细节拓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8-0009-02

引  言

当前的教育改革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打造生动化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历史是一门由大量丰富和生动细节构成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应用历史细节拓展,促使学生在生动且具体的情节中深入感知和理解历史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课堂导入中应用历史细节拓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如果能合理设计课堂导入,必然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应用历史细节拓展,基于适度性和趣味性原则来选取细节案例,不能过于深奥或繁杂,应合理把控课堂教学时间[1]。

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新知之前可以先引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历史细节,之后询问学生:“为何54门礼炮要齐鸣28响?有何深意?”之后,教师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纪念五四爱国运动,齐鸣28响则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艰苦奋斗28年,最终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那么,为何要在这么隆重的时刻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学习新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随后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以“三大改造”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呈现一张旧版《人民日报》,学生都十分好奇这张报纸的出版日期。之后教师告诉学生这张报纸出版日期为1953年9月25日。这个细节虽小,却透漏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即《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典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背景下允许手工业和农业等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直至1952年,已逐渐消灭国内不断扩大的帝国主义侵略、官僚资产阶级及地主阶级势力;1953年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線提出三大改造。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何要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农业呢?”“又是如何改造呢?”由此成功开启新课之旅。

二、在重点内容教学中应用历史细节拓展

每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也能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重点由历史史实、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等组成。由于此类知识有一定抽象性,因此学生在理解时不可避免会存在难度,此时就需要教师在重难点教学中运用历史细节拓展,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解释抽象内容,促进学生充分理解新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2]。

以“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为例,该章节重难点内容为农民阶级局限性,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呈现“天王宝座”和“天王府模型图”图片,同时为学生呈现《中国近代史教程》和太平天国有关记载,通过文字细节叙述和图片直观视觉冲击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当时社会背景下太平天国领导者在政局趋于稳定后不思进取、沉迷享乐。这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太平天国从盛世走向灭亡的整个历程,还可以借助历史细节拓展,突破难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理解历史事件。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解决学习问题,进而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以“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节课为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该章节时会产生以下疑问:“为何中国刚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还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当时中国已有魏源、林则徐等众多有着先进思想的中国人,为何没有吸取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经历,而重蹈覆辙?”此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呈现《南京条约》中部分历史细节以解决学生困惑,如条约中写道:“大皇帝恩准……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从条约中可看到“恩准”和“给予”等字眼,由此可分析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仍然以高傲的姿态面对全世界;大炮并没有让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苏醒过来,反而继续沉浸在美梦当中。有史学家运用“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非大”等词语形容当时的清政府。历史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恩准”和“给予”两个词汇理解《南京条约》,借此了解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的心态,那么学生就会深层次理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为何再次失败。

三、在人物事件教学中应用历史细节拓展

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应尽量为学生还原特定时空环境和氛围,因为特定的环境与氛围能体现历史人物内心或展现其命运,更是某个具体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兆。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历史细节、再现历史事件和还原历史人物风貌,冲击学生心灵和思想感情,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与体验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强思想感情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体系与经验相结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3]。

在讲解“抗美援朝”的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配图,以层层提问和讲读法、小组讨论形式归纳总结抗美援朝的原因,使学生明确认识美国企图侵略朝鲜并以此为跳板对中国实施侵略,从而实现独霸亚洲和称霸世界野心。之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中国给予朝鲜援助或不给予援助的利弊,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只有出兵援朝才能保家卫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述抗美援朝的经过,运用历史细节丰富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入当时的历史场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雄壮热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志愿军入朝作战视频片段,以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志愿军的雄壮威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小字标注,实现细节拓展,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抗美援朝形势图”,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述战争总体情况,引领学生走入紧迫的战争实况。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教师继续运用细节拓展,为学生播放《谁是最可爱的人》,更好地渲染中国志愿军在艰难困苦中及中朝两国人民在艰苦作战时结下的深厚革命友谊。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运用“抗美援朝形势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历史细节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入抗美援朝历史事件情境当中,激发了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促使学生知道今日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结  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典型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强的历史细节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历史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重难点知识、构建系统化历史学习体系、提高学习效率[4]。此外,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细节拓展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5]。

[参考文獻]

张宏达.初中历史课程中“历史细节”研究[J].中华少年,2019(14):223.

陈惠.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29.

曹晓炜.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9(52):73-74.

朱卫倩.初中历史课的“历史细节”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郑永.细节决定成败: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J].才智,2012(04):130.

作者简介:罗曦希(1990.7-),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目前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应用策略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