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启示录:《觉醒年代》中的新启蒙之光

2021-09-10张冲

美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李大钊陈独秀

当下,影视娱乐和网络文化兴起,消遣性的作品充斥于大众视野。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搞笑、轻松的视频或碎片化阅读来消磨时间,以至那些有关民族、历史等宏大叙事的影视作品处境微妙。但2021年初上映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打破了这一局面,如惊雷般给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的观众带来了一道新启蒙之光。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极为关注情感、家庭、历史或政治等题材,而《觉醒年代》则完美诠释了主旋律电视剧是如何兼具口碑与收视热度的。其运用鲁迅先生《故事新编》式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立体地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和蔡元培等一代革命先辈的群像,于宏大叙事中蕴含脉脉温情,在儿女情长、日常琐屑的细节中层层铺陈,让观众不知不觉地走进了那段艰苦卓绝又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对时代之痛有了切身体会,也让那些历史上的伟人不再是扁平、标签式的形象,而是成为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令人感动甚至是流泪的英雄偶像,也让那些观点、理念、主义不再是教科书中沉重、深奥的文字符号,而是化为真情实感,反映出中国人可贵的崇高品质。

这部剧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深蕴着思想的光芒,讲述了一代人抛却个人私利,对国家、民族普遍性问题的执着求索。剧中的一条主线便是《新青年》(创刊名为《青年杂志》)的发展历程。这本百年前由陈独秀创办的期刊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阵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新青年》崇尚的自由、进步、民主、科学,让无数爱国青年迸发出巨大能量,开始救国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剧中老中青、各阶层都在崇高的理想信念之下为国家的命运抗争,使“英雄”一词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超越与升华。《觉醒年代》在电视剧美育与审美认知提升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在百余年后物质条件愈发优渥的当下,我们是不是也要呼唤新世纪的“新青年”“新思想”?是不是要从消费主义、利己主义及享乐主义中抽离,思考人存在的真正意义?

真与善:文化英雄的自我实现

从老子“以天下观天下”的角度看,亚里士多德所论及的“英雄”对中国文化来说具有普遍意义。他认为所谓英雄就是“能做和敢做可怕之事的人”。电视剧《觉醒年代》成功塑造了一个时代文化英雄的群像,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真与善。《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曾專门谈及这部剧的“至善”立意,力求以各种影视技巧,将李大钊、陈独秀等民族英雄寻找救国之路的至善之举饱满而生动地呈现于屏幕之上,使观众在重温历史故事之时,触摸那不可见的无形之善,从而产生怜悯之情,进而完成个体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觉醒年代》能够成为现象级热剧,得益于其非但没有将伟大与悲壮之感强加于人,反而聚焦那些先贤是如何在如流水般的日常中从平凡中走来,于风云激荡中慢慢绽放光芒的。就如,李大钊为救生病的孩子,当掉自己的衣服;陈独秀不被儿子理解,却依然为他们的成长默默付出……这些虽然都是些小善与小爱,但正因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感动、困惑,甚至是迷茫、执拗,方显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世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凡人肩负起大善与大爱,英雄才会诞生。一如蔡元培为实现教育救国多方奔走,兼收并蓄,容纳新文化与旧文化;李大钊大声疾呼“不能因为这个国家不可爱了,就不爱国了,更不能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爱,就不爱了”;陈独秀看到北方灾民的状况后痛哭流涕,扑倒在地,决定“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建立一个先进的政党,把他们“引向光明,让中国的无产阶级过上好日子”。

这一代文化英雄最大的善在于不为私利,为天下苍生、为中国寻找出路。他们不但勇于发声,更勇于践行,以理论为指导成立先进的组织。他们的认知超越了普通个体感官层面的爱与认知,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正是这种以真诚之心建构的善良愿景,才给人民带来了美好的希望,亦成为中国复兴之梦的缘起。

思想启蒙:觉醒之光

恩格斯在《致斐 拉萨尔》的信中谈到了优秀叙事作品的标准,认为优秀的叙事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反映一定的历史内容,同时具有莎士比亚戏剧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恩格斯谈优秀叙事作品时首先谈到的是思想,因其不但反映了作者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还反映了作品所涉及问题的范畴及普遍意义。《觉醒年代》能打动广泛的观众的真正原因在于它带有明晰的思想性。它带领观众对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如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往哪里去”等终极问题。

剧情前期的一大高潮就是,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进入北京大学与保守派进行的一场新旧争锋。其中,关于文化选择及思想认知的戏份极重,慷慨激昂的讲演、针锋相对的论战、辛辣讽刺的交锋纷至沓来,让观众大呼过瘾。应该说,这是近年来将新文化运动展示得最生动、最波澜壮阔的作品。剧中以“复调”的方式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多元声部:保守派一出场就是一副封建遗老的腔调,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接连出场,以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为新文化站台,对旧文化给予迎头痛击。剧中的那一次次讲演被网友评价为“精彩到头皮炸裂”。

然而,即使是保守派的辜鸿铭,虽对新文化持有异议,但当从个人角度谈思想启蒙时,他的很多观点其实与新文化并不冲突。如在人生观的问题上,他认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你们的人生就有了方向,你们的命运就有了光明”。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作为思想启蒙者则更为坚决,从思想到实践,引领着年轻一代放弃安逸的苟活,选择高贵的英雄壮举。《觉醒年代》所表现的思想启蒙,是给普通民众指点迷津,唤醒他们的意识,提升他们的认知,从而参与到改善百姓生活和救国图强中去。正如剧情结尾处,灾民们困苦的生活与困顿的精神再次激发了陈独秀、李大钊二人素朴的救亡理想:“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做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

除了在救国思想上的启蒙外,李大钊、陈独秀等对教育、对青年的成长有更普世的启蒙意义。例如,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提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再如,李大钊在其早期的文章《青春》中以宏大视角论述了青春的意义:“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是则地球一日存在,即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即地球之青春一日存在。”这些名篇至今读来仍是与时俱进的,亦充满了澎湃的热情和强烈的信心。百年前尚还年轻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抱负和理想走上了那条最难行的道路——拯救处于贫穷、蒙昧与苦难之中尚未觉醒的人民。

崇高:时代的“清醒剂”与“洗涤剂”

《觉醒年代》播出以后好评如潮,更于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现场上一举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原创编剧、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不可否认,优秀的文艺作品对大众能够起到净化与升华的功效,高擎主旋律旗帜的作品更可以成为当代人的“清醒剂”,抑或是灵魂的“洗涤剂”。可以说,剧中革命前辈甘冒风险、勇于牺牲的无私之举,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了崇高的含义。

朗基努斯曾谈过崇高的五个条件: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强烈动人的激情、运用辞藻的技术、高雅的措辞以及综合前四个方面的庄严而卓越的结构能力。而《觉醒年代》恰恰满足了这些条件。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那个动荡年代的认知与理想称得上是“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同时更拥有敢于舍弃私利甚至生命的决心,运用演讲和文章发出振聋发聩之音,以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民众。编剧龙平平说:“李大钊是最先觉醒的坚定的殉道者,我们给他的定位是具有鹰一样的洞察力和火一样热情的北方汉子。”在全剧结尾处,考察民生途中的李大钊对陈独秀说:“要是没有闹钟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啼鸣,便不会有炸弹的诞生。炸弹的威力虽大,但是它终究战胜不了人之惰性啊。”在此,李大釗更是坚定了从精英阶层的文化革命到解放大众的实践革命的转型。他即是那个带有崇高意志的清醒者,犹如一只不断鸣响的闹钟带领迷失的众人寻找方向与终极目标。

《觉醒年代》的叙事张弛有度,以43集的长度表现了1915年到1921年这七年间一代有识之士的艰难探索,他们从新文化运动走向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走向中国共产党建立。观众可以在一集集的剧情中,体会到革命非一日之功。就如陈独秀所说:“你们以为,唤醒一个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千年的民族是那么容易的吗?你们以为,要扫除我们这个民族血液里面的麻木冷漠、惰性思维是一日之功吗?那是要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的大事业。”这其中贯穿着先贤们的真与善、觉醒与牺牲,善的意识及其纯粹的崇高品格被真实而朴素地建构出来。从李大钊走出书斋感知人间疾苦,决定以真诚与朴实之心解救众生,到陈独秀与胡适在寻求不同的救国之路上因政治见解不同而分道扬镳,他们的追求与抱负充满了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而奉献的崇高与牺牲。看着他们,犹如凝视大海、星辰时产生的素朴之情,动人心魄又充满激情。

剧中,李大钊曾自比闹钟,希望化为警钟敲醒这世间沉睡的人们。而今,这部剧之于当下依然具有闹钟的意义。曾几何时,影视剧中充斥着宫斗、权谋、情感、伦理等情节,流行元素不断更新换代,但造就的是沉湎于物质狂欢及在自媒体中享受快感的大众。在当代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时尚的美人、美食、美景以及种种可见的物质享受令观众目眩神迷。但影视作品更需要凸显高层次的无形事物,如思想、精神、审美及认知等元素,需要对社会问题、哲学阐释、情感升华有更深入的表达和切中要害的观点。

《觉醒年代》可以说跨越时代为当下带来了启蒙之光。很多年轻观众在这部剧中重新认识了教科书中的人物和作品,如鲁迅及其代表作《狂人日记》。那些伟人与英雄都不再是历史书上的刻板形象,有铁汉柔情,有脾气个性,也有弱点和局限。剧中还在国家的宏大视角之下穿插了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比如那一道道接地气的聚会餐食——荷叶黄牛蹄、兔肉饺子或辣子、花生……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赋予了整部剧藻饰的雅调,也让观众更能融入其中。

剧中还塑造了人气非常高的青年形象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观众看着他们从少年到青年一步步地完成了思想转变,并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处境和苦衷,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对信仰的坚定、对牺牲的从容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应该说,这部剧带有鲜明的思想色彩,可以唤醒人心灵深处的高尚意识,重塑对人生和理想的认知。

结语

《觉醒年代》记述了中国一代有识之士的启蒙与救亡之路,他们在求索中不断碰撞出思想觉醒的火花,但又因观点不同而奔赴各自的尝试之路,走进历史已经写好的结局。唏嘘间,百年前这些伟岸者的素朴、纯粹与崇高跃然于屏幕之上。不忘梦归处,铭记来时路。如今处于物质丰富时代的我们,在自我享受之时,是不是也该对当下处境进行思考?是不是也要做个明智的觉醒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认清人存在的意义,带领迷失之众走出各种迷障,对真善美、崇高理想及人的终极问题进行认真而清醒的思考,并如各位先贤一样,最终实现认知上的超越与精神上的升华。

(张冲/北京电影学院)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李大钊陈独秀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