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幼儿教师德性内涵及养成辨析

2021-09-10范祖洋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专业发展幼儿教师

范祖洋

【摘 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从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方面,分析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并从增加美妙的心流体验,促进积极情绪的获得;提升职业认同水平,激发自主发展意识;提供精准化的教师培训,为专业发展提供直接支持等方面提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心理学

当前,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教师德性作为教师内在的一种获得性品质,是教师内在积极力量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彰显,也是教师专业素养之根。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中,作为一门学科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Seligman)提出并倡导。积极心理学对人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积极力量挖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关注点在于对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美好品德的挖掘和提升。可见,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与当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对教师德性养成的追求,在对人发展的本质追求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积极心理学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为理解幼儿教师德性及养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幼儿教师德性的内涵关于德性,麦金泰尔(MacIntyreAlasdairChalmers)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德性的获得“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 而 在 相 对 类 型 的 善 的 追 求 中 支 撑 我 们,并且还将以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可見,德性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品性,注重的是个体道德,而获得这些内在品性有助于人内在潜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可以使人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对于教师德性的内涵,国内学者们从多个视角进行了界定,但也基本是以麦金泰尔的“德性”概念为基础展开的。从已有教师德性的概念界定来看,教师德性强调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觉追求教育内在利益的美好品性,其表现为教师的善、爱、公正、责任等品性,体现了一种圣洁的向他性的道德品性。在我国,“无论中国传统的忠恕之道、仁义之道,还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师职业道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道德具有某种给予他人、赋予他人、容忍自我、牺牲自我的性质”。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常会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等高尚、伟大的比喻或描述来形容教师,以凸显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应该具有的道德品性。但同时,却也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主体的人,他必然有属于自己的主观体验,“以上美好的评价毕竟只是规范道德范畴的评价,是外在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却未必是教师自己的主观感受”。教育如果忽略了对教师主体精神和幸福的关照,那么,外在的、规定性的道德规范和向他性的道德品质要求都可能变成对教师的道德绑架,并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压迫感、无意义感和职业倦怠等消极情绪,因为道德追求的本应该“是人的真情‘相逼’,而义务和规范追求的是人的理智相处”。教育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对话并且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德性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师自我幸福的提升。因此,教师德性需要基于“人本身”的转向,将德性养成与教师真实情景的体验融合。教师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教师需要具有促进学生成长的内在的对他人的德性),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师的生活和教师的职业心理。这就意味着教师德性不仅包含着教师对他人的德性,还包括教师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促使自我成长并追求自己美好生活而具有的道德品质,即教师对自己的德性。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幼儿教师德性的实践困境康德曾说过人是两个世界的公民,“一个是日常的经验世界,即自然世界;一个是灵魂和精神的世界,即自由世界”。由此看来,每个人都会受到两个世界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时代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人们的经验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有的人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市场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价值取向以有效、实用为主,这就导致其经验法则就是简单的因果性。“既然越快越好、越省事越好、越彻底越好,那么,立竿见影的因果性当然就会成为人们思维判断的主要圭臬。”幼儿教师也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急功近利、追求实效的经验法则影响,在教育实践层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德性问题,呈现出道德素养逐渐下滑和消解的样态。我国幼儿教师德性在实践中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幼儿教师“积极心理”的缺失和“全人视角”的缺失。

总之,无论是幼儿教师对幼儿应该具有的德性,还是幼儿教师在教育中的对己德性,从实质来看都是幼儿教师对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的追求。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当挖掘和培养教师的这种内在力量,促使教师能够以积极的力量和美好的品性来认识自己、感知幼儿、理解教育生活。如此,教师的内心才能是愉悦的、敞亮的,教师才能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也才能获得持续的力量来超越自我。毕竟,教师在点亮自我生命之光的同时也点亮着幼儿的生命之光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此时,教师德性已经超越了幼儿教育的边界而开始影响教师和幼儿作为人的一生的发展过程,其也同时赋予了教师和幼儿作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王艳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0).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专业发展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