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故乡》中的陌生感
2021-09-10黄洲
【摘要】《故乡》一文写于作者返乡之际,当作者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故乡于他而言是陌生的。故乡的景物,故乡的人物乃至故乡的未来都是陌生的。究其原因,作者深受启蒙思想影响,怀着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故乡的景与人。
【关键词】 故乡 陌生感 鲁迅
《故乡》一文写于1921年,四年前鲁迅在北京购置了一套院子,回故乡绍兴把母亲接来同住,他以这次回乡经历写出了《故乡》。鲁迅此时已经经历了五四运动,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洗礼。当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叙述故乡时,不免充满了对故乡的陌生之感,而这种陌生感来源不是因为故乡在变,是作者在变——由一个年少单纯的儿童变成了一个新式的知识分子,作者看待事情的视角已然不一样。
“故乡”一词中“故”字为“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意思,鲁迅《故乡》一文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他努力地在故乡的人,故乡的物中寻找小时候的熟悉感,然而最终都未找到。鲁迅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童趣的,带着梦幻的色彩;而现实的“故乡”,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
一、陌生感的表现
(一)故乡的景物是陌生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用环境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开篇写到“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二千余里”空间上的距离,“二十余年”时间上的距离,时间和空间的疏远已经让鲁迅对于故乡产生了陌生感。
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之远让作 者记不得故乡的美麗,故乡的佳处。记忆中的故乡已经开始淡去,作者却在眼前的故乡找不到曾经的熟悉之感和归属感,只能安慰自己:故乡本也如此。
知识分子回乡,以现代性的目光看待的是乡村的晦暗、颓败,而不是记忆中的乐园。
(二)故乡的人物是陌生的
故乡的景物对作者而言是陌生的,但是更陌生的是故乡的人。年少时的闰土是一个手拿钢叉在月下刺猹的少年,有着无穷无尽的有趣故事。当作者再次回到故乡的时候,闰土已经是一个有着6个孩子,饱经沧桑的中年人。如今的他有着强烈的尊卑观念,对着曾经的玩伴用恭敬的态度唤他“老爷”。作者面对这样的闰土,不禁打了一个寒噤,说不出话来。是呀,当作者还怀念着小时候在一起的情谊,脑袋里全是小时候闰土的记忆时,眼前的闰土简直给了他强烈的一击,巨大的陌生感让他无所适从。
同样让鲁迅感到陌生的除了年少的玩伴鲁迅,还有当年被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
故乡的现在的人于作者而言是陌生的,他们早已不复旧时的模样。
(三)故乡的未来是陌生的
有人言,《故乡》一文有三个故乡:过去的故乡,现在的故乡,未来的故乡。在这篇小说中,宏儿是未来的一个代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说明作者对故乡的未来也是陌生的。同时作者对故乡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宏儿和水生分别后彼此思念,正如作者和闰土的相互思念。但时代不同,他们会过上和上一辈人不同的新生活。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都让他害怕“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希望于作者是陌生而遥远的,但他依然坚定地相信希望会来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的未来是陌生的,茫远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二、陌生感成因分析
鲁迅笔下的故乡不只是出现在《故乡》一文中,在《朝花夕拾》的不少篇目中都提及到了故乡。但是不同于《故乡》一文中晦暗和颓败,《朝花夕拾》中的故乡大多讲述的都是故乡的愉悦,有五篇都是记述童年的趣事,有隐鼠、画画、百草园、五猖戏等等,对于童年所受族人逼迫和表兄弟冷眼,则略去不说了,即便是家庭困顿的巨大变故也并未提及。《朝花夕拾》中的故乡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是鲁迅心中的乐园,是美好的象征。而对于同样是愚昧人物代表的长妈妈,虽也描写了她愚昧粗俗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她的温情友好的一面。并没有像批判闰土、杨二嫂一样,反而给了长妈妈“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祝福。由此可见,景物与人都未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是作者,此时的作者写《故乡》一文的目的就是批判故乡,批判中国农村愚昧无知的人。因此他回到了故乡,感到处处陌生。
作者用启蒙的视角批判故乡的愚昧,批判故乡没有生气,批判闰土麻木,批判杨二嫂贪婪。为了达到批判的目的,作者描写了一段儿时的记忆,奇妙的海边沙地,活泼健谈的少年闰土。这一切都与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故乡》一文的人物,作者并没有对造成他们如此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形态做过多的分析,为了凸显启蒙的重要性,作者简单地把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为思想。
在作者的《故乡》一文,造成其陌生感的原因:一是作者是以一个经历过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叙述这件事情的;另一个是作者写《故乡》的目的就是为了批判故乡,自然要竭力凸显其差异。
三、《故乡》中陌生感对后面作品的影响
“故乡”一词在以往的作品中往往会与怀旧结合在一起,充满对美好故乡的想象和回忆。鲁迅《故乡》一文却将“故乡”和乡愁结合在一起。乡愁更多指对好的故乡的幻灭,对故乡丧失的探索,以此来挖掘更深处的东西。
而在不少当代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乡愁“这样的主题,例如:《陌生的故乡》《逐渐陌生的故乡》,与鲁迅《故乡》一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当代的不少作品都是在城市化进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失去自己的生存家园,也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代的作者更多也聚焦在对这种进程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国杰:《从<故乡>到<朝花夕拾>:鲁迅故乡印象的转变》,《 滁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三期
[2] 卢建红:《作为“开端”和“起源”的<故乡>》,《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7第三期
[3] 逄增玉:《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诉求及其悖论—以鲁迅的<故乡>为中心》,《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
[4]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 张慧瑜:《异乡人与 “少年故乡”的位置—对鲁迅<故乡>的重读》,《粤海风》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黄洲(1995.3——):女,汉族,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任教小学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