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2021-09-10孟辉
作者简介:孟辉(1993.1.8--),男,汉族:汉,籍贯:河南省商丘市,学历:硕士学历
研究方向:声乐(流行)。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要紧跟时代需求,优化学科规划,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立足区域优势,在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的过程中,“技理并重”,凝练学科特色,打造自己的教学品牌。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问题和对策
引言
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区域音乐人才的重要力量,并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部分学科规划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特色课程建设还不能凸显文化传承特色,教师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轻理”的问题。促进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应优化学科规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特色教学,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强化教师培训,重视对学生的理论引导。
一、在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规划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问题
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根据当地音乐产业或音乐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真实需要的专业人才。但从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整体学科规划来看,的确存在与当下科技、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来临,音乐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反观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相关音乐学科规划,大多尚未考虑到新出现的网络教学、虚拟授课及5G物联对音乐学科的影响,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就业仍以业余培训为主。由此可见,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在时代发展的洪流浪潮中,需要以培养大量优质音乐人才为目标,重新规划或优化学科建设。
(二)特色课程建设不能很好地实现文化传承的问题
从音乐学科的发展来看,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在发展西方乐器、美声教学的同时,依托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学科特色。各综合类院校均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也均设有民乐演奏专业,学生理应学习一些民歌、传统器乐曲和地方戏曲的知识,然而这些课程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特色,没有对培养学生的相关音乐素养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不仅出台了相应的传承人评选制度,还提供专项资助,专门建设了非遗传习场所。从这个角度而言,地方综合性大学无疑肩负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非遗传承多限于图书馆式的记录、总结,并未进行鲜活的表演实践;只有文字记述,没有艺术承传,更谈不上弘扬和发展,这显然有违国家的文化政策与音乐教育的期望。国家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音乐教育而言,音乐考古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情况是,大多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很难胜任音乐考古工作,致使大量音乐史学中的问题难以解决,进而也影响了到礼乐文化的传承。
(三)教学实践缺乏专业理论的引导与结合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音乐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相互脱节。如乐器教学中,部分教师仅凭借个人经验与演奏感觉授课,也不能有效结合国内外最新教育理论(理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出现了“理论不通实践、实践不通理论”的现象。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看,乐器表演教学研究还很薄弱。目前,较多是关乎小提琴作品研究、艺术家研究以及发展史的研究,涉及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仅占一小部分,且不能成体系,由此折射出教师对教育理论研究不够。
二、在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一)学科规划的优化,提高人才产出率
1、优化传统的学科结构。面对当前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双线齐下”教育模式,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教学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紧随时代形势,在教学中完善相应的学科结构,在保留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同时,继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当下科技时代相结合,走出自己独特的音乐教育之路。同时,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利用学科齐备的优势,打通相近的学科,解决科技进步带来的新问题。以山西大学为例,应将音乐学院的部分课程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學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课程打通,以应对5G互联时代音乐学科内容的拓展,使培养的学生既能适应线上教学、宣传的需要,也能对相关音乐产业进行管理。
2、提高学科发展水平。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现阶段各大专业音乐学院均有自己的期刊,再凭借其特有研究,已然成为音乐圈甚至文艺圈中的“风向标”。因此,现阶段地方综合性高校要在稳步提高学科水平的同时,重视自身独特的“综合性”,重新制定或优化本校音乐教育的学科规划,与当下人才需求相结合,与当下人文环境相结合,推进本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加强特色教学,服务文化传承
对于非遗传承而言,在对其艺术成就进行记录、总结的同时,要将本地区的民歌、地方舞蹈小戏等与非遗传承相关的内容整合进课程中。在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时,要将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纳入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来课堂展示传习,或带领学生去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坊采风学习,在了解其表演内容的同时,也要了解其表演环境及相关民俗文化。在开设民乐演奏或演唱课程时,一定要将与本地非遗传承人相关的艺术精华编入教学内容,让传承人的艺术入课堂,甚至还要聘请部分传承人做客座教师,定期做报告或实践指导。总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避免仅有理论记述和研究的弊端,要将艺术实践穿插在教学课程中,并将其制度化,以满足国家对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求。对于物质文化传承而言,应积极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打通相关音乐考古的学科进行理论学习和田野实践。以山西高校的音乐学科为例。其课程设置可以山西当下文旅产业和文博产业的需求为导向,将部分课程与历史学院的课程打通,将云冈石窟、平遥古城、黄河文化、太行文化等与音乐相关的优势历史资源知识内容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方法的框架下系统学习,将大历史文化给养充分融入音乐史论的学习中,然后利用音乐实践的独特优势,系统研究这些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将非遗文化经济开发时,对非遗传承人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仅研究其艺术特征与从艺经历,还要研究其艺术承传的方式和创新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让他们有表演的舞台,将其艺术特色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与当下文旅产业、文博产业的需求对接。而音乐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不仅要密切联系社会,还要利用5G时代的电子传媒,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将地方文化、文旅、文博以及传承人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将相关信息投送至观众视野,以宣传求发展、以推广求保护、以研究创品牌。
(三)加强教师培训,重视理论引导
1、要转变部分音乐教师教学方面的陈旧观念,使其从思想上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技理并重”。音乐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一门基本演奏技术的敲门砖,是培育全面发展的音乐型人才的基石。地方高校应从学校层面加强本校教师与其他国内外高校教师的音乐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同时,积极鼓励本校教师经常举办学术讲座,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在公开场合予以展示,促使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此外,学校应定期组织读书会,讨论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总结教学经验。
2、要提高音乐教师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在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中,应该竭力推动教师开展教学或科研创新性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于部分音乐教师而言,要鼓励他们记录教学经验,然后梳理、分类,形成规范的理论阐述。通过长期的积累,必能指导实践,也能提升理论素养,进而创新教育教学理论。
3、既要引导学生总结实践经验,也要引导学生善于进行理论学习。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对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借鉴中国知网等知识平台上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从而反哺音乐教育实践。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适逢全新、难得的发展机遇,既可凸显其学科特色和地方优势,亦可服务当下社会发展之需;既能体现出国家错层学科布局的优越性,也能折射出其不可替代性。基于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分析了当今时代赋予音乐教学的历史使命,尝试破解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寻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思丝.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开展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北方音乐,2017,37(22):188.
[2]王晔.地方综合性大学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音乐创作,2017,{4}(05):159-160.
[3]张宇.地方综合性大学声乐教学现状浅析[J].黄河之声,2013,{4}(1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