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验项目选题策略
2021-09-10李玉梅
李玉梅
【摘要】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选题是关键。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选题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项目真正起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实验项目;选题策略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兰州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之一,从项目实施至今,已经顺利完成了多项国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我校生物学创新实践为例,指出了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创新性实验计划中涉及的立项、指导教师、培养模式和考核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选题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很多奇思妙想在大学阶段喷薄而出,这些奇思妙想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施教者要不断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创造平台展示自己的灵感甚至变为现实。不管他们提出的想法有多么离奇荒诞不着边际,都不应该被制止。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敢于创新。经调查,很多学生的想法得不到指导教师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不愿意积极主动创新,而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指导教师“摊派”的课题任务。这样的选题方式起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尽可能避免在选题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专门开辟了一个课题征集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平台上提交自己的课题。把这些课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可行性论证,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经典文献和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思考确定研究方案,让这些想法变成具体的课题,撰写选题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进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对申报项目理解的错位
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初衷是让学生自主申报项目,根据专业,配备指导教师,抑或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选择方向,由导师配合学生完成项目的申报,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导师起到辅助作用。纵观我校科研训练情况,学校和学院投入大量的财力,学生在科研和实验方法技能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训练,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首先,学生对于创新性实验认识有偏颇,很多学生申请项目只是好奇或者是跟风,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还有些学生纯碎是因为完成创新项目可以在自己的简历中添上一筆;其次,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又缺少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不能完成创新性实验的自主申报,只能依靠导师提供科研项目,这种“盲目申报”的做法只能把学生培养成实验工具,何谈培养其创新能力!
2指导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在创新性实验计划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由理论学习向科研创新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事实上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指导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授们一般主持很多科研项目,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只能分配给研究生来指导;而刚留校的年轻讲师,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难以驾驭学生;实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室以及实验仪器的管理工作,没有资质参与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另外,兰州大学异地办学,本科生与指导教师分隔于不同的校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指导教师也很难发挥其指导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连最基本的实验都很难完成,又怎样去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呢?
3“全面撒网”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育部到高校,乃至学院,各种类型的创新项目层出不穷,创新性实验计划几乎“惠及”到每一个学生。我院生物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比例占总人数的85%以上,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但这种“全面撒网”式的培养模式,看似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其实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支持有想法、有兴趣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而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初衷相悖。最终导致学生把创新性实验当成“作业”来完成,科研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成为空话。
4项目结题考核存在问题
目前,创新性实验的考核制度较不完善,通常项目组只需要将自己的实验内容完成,参加终期结题答辩,提交结题报告,就能顺利完成项目的结题,而对于项目的成果没有太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学生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项目的实施缺少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仅仅是完成了指导教师安排的实验内容,而项目的实施往往也是无果而终,既没有发表论文,也没有将项目继续研究和发展下去,造成了项目投入得极大浪费。从立项到项目实施、结题的整个过程来看,学生充其量也只是提高了一些实验技能,根本谈不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对指导教师的考核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考核方式只有奖励,没有惩罚措施,使考核制度失去约束力。
参考文献:
[1]王翠菊,孟召平.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选题的策略[J].教研,2010,2(4):32-33.
基金项目:基于移动学习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微课云平台建设与应用(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上项目, M20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