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思考
2021-09-10罗斌刚
罗斌刚
【摘要】“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素质教育战略改革的方向。体育运动和道德教育是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将德育真正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响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开展德育工作。是初中体育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工作;教学策略
前言
初中学生处于特殊的阶段,他们已经形成了较清晰的主观意识,容易受到嫉妒、虚荣心的心理因素影响,甚至出现一些打架、喝酒等不良的行为,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当,学生心理会出现很大偏差。所以,初中德育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在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培养学生识别对错概念、是非观念的意识。另外,初中生逐渐开始接触社会,社会中的人和事会影响初中生的成长发育,因此初中德育应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初中体育教学不只是锻炼学生的体魄,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
一、制定明确的规则,规范学生的行为
初中生还处于自律不强的阶段,学习和运动也需要老师的监督和约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行为特点,结合相应的道德要求,制定教学规则,规范初中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课堂行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受到相应规则的影响,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无形中促进道德的提升,而规则的制定方式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例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向老师打招呼,学生之间的问候也应该有规则。虽然一开始学生可能会不习惯或抗拒,但当问题数量增加时,学生就会养成习惯。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教师不仅要在制定教学规则时遵守道德规范,而且在体育教学中也要遵守道德规范。在正式上课之前,体育老师应该在学生中组成一个团队。为避免学生集结缓慢,团队松散,教师可制定相应规则,促使学生迅速集合,保持团队整洁。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形象和作风。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规则的应用,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二、加强体育训练,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德育宣传教育,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通过实际行动参与体育锻炼。为此,教师应加强德育宣传教育,渗透德育理念,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有效地通过体育训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每一项运动项目锻炼学生的身体、道德素质的要求都不同,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运动项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例如,教师在田径运动教学项目中要培养初中学生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许多学生在跑的中途就放弃了,那是学生们的恐惧,缺乏坚持的精神和一定的耐力。所以,教师不妨给学生讲一讲中外运动员克服训练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不懈地训练,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另外,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篮球技能和相应的战术,而且要注重学生的集体合作和团队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很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形成集体意识。
三、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行为中有所学习,第一,要以师德为本,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忠于教育事业。与此同时,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交流,共同参与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先做到,给学生树立最好的榜样。
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和教材的特点,在初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努力研究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并根据不同项目和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举例来说,可以通过搬运器材,帮助教师布设场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培养劳动观念、爱护公物教育的良好思想。透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培养学生主动为大家服务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最终达到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在这些日常的教学活动细节中训练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长期保持这样的意识和精神,使得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发挥其重要的价值。
四、实施激励教育,完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和表扬,促进师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察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困难及其原因,并引导他们,给予他们适当的教学辅导和心理疏导。例如教师安排跳高训练时,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理解能力差,因此不愿参加培训。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引导自己制定目标。在学生未跳过目标的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动作,用言语鼓励学生,避免他们受到消极的心理影响。对成功跳过目标的学生,教师可给予学生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促使他们达到更高的目标。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评估他们的学习状况,肯定学生的进步。
总结
总之,初中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将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教材内容、运动项目的内容实施有效的体育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将德育教学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全面地促进学生的体育、德育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宜彩:初中体育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9).
[2]黄扬: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09(19).
[3]孔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初探 [J].考试周刊.2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