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培育站的创新建设与突围重构
2021-09-10杨一奋
杨一奋
【摘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乡村教师由于其面对独特的学校环境、成长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需要对其培训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特殊性、个性化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需要在正确的教师教育理论指导下,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并通过深化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丰富乡村教师培训理论体系、改进乡村教师培训实践,全面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
【关键词】乡村教师 培训 模式 创新
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教师培训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和基本途径,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在支持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为深化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不断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为主动适应振兴乡村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在正确的教师教育理论指导下,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通过深化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丰富乡村教师培训理论体系、改进乡村教师培训实践,全面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
这种创新不仅是对各结构要素的优化,更是对新观念、新运行机制、新组织形态和新教学模式的培育。因此,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应基于乡村教师培训的现状和基础。下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谈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想法、做法。
一、宏观层面:重构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乡村教师培训的运行模式
2016年江苏省启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重点项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项目,该项目计划全省每年设立市级培育站80个、县级培育站133个,以每年培训6000名乡村骨干教师、5年3万人的规模,带动全省27万乡村教师发展。培育站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乡村研训共同体,乡村教师身份是其成为培育站学员的前提条件。
1.发挥双向协同、双重优势运行机制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发展机构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运行机制中的两个运行主体,应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双向协同和双重优势运行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市教育局厘定培育站的目標和任务,对培育站从政策引导、制度规范、财政投入、质量管理等方面实施宏观管理,对培训体系给予支持;辖市(区)承担本地区组织协调工作,将培育站建设纳入教师培训规划中。另一方面,市教师发展学院根据《培育站建设指南》,负责过程指导、组织管理和绩效评估,负责培育站方案评审和意见反馈,负责组织全体主持人和导师团队进行培训、指导、交流,同时组建学员优秀课评比平台,开展学员教学论文评比等;辖市(区)教师发展中心主要承担县级培育站主持人、导师和学员的遴选等相关工作。
2.创建信息交互、智能交互的管理模式
交互,就是交流互动。通过创建“常州教师信息化平台”对本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中期、终期考核。平台给每个培育站设立单独的通道,使其将一年来的项目活动过程性资料全面展现在平台上,各站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组织培育站展示活动、优秀培育站答辩、评比活动、主持人经验交流活动等,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不是“闭门修炼”,而是以“交互”为中心,形成“培”“研”“教”“写”的共同体,帮助所有培育站建立学习、成长、阶段性发展的档案,建立监管与督促所有培育站的成长与发展途径,同时智能管理所有学员的成长轨迹,看到乡村教师重拾的信心,从而发现教师、打动教师、关注教师,在乡村培育站的转换站积聚能量,赋能教育,利用组织资源、导师技能、同伴互助等使得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二、中观层面:重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开展教师培训的组织模式
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在全国尚属首创,无旧例可循,无经验可鉴。通过认真研究,优化路径,开创性地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立了规范的工作程序,用“1+2+X”的组织形态,打造乡村教师成长新平台,由1位主持人、2位导师组成导师组,再加上25~30位学员组成培育站,主持人在培育站中担任领导、管理和培育三种角色,导师的遴选则突出其在提升学员专业素养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引领力。2016年以来,常州市连续开展四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先后组建50个市、县两级培育站,150位主持人和导师参与,培训乡村骨干教师1400人。
1.明确研修主题,制订研修方案
为了保障研修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各培育站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并强化过程管理,使每次的研修活动都能扎扎实实开展,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有效落实。根据调研25~30位学员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乡村教师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确定研修主题。从学员需求分析开始,形成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目标的“需求一主题一内容一方式一评价”的闭环设计。根据培育站的研修方案、主题,达成目标意识,与学员签订培养成长合作协议,明确各学员这一年的奋斗目标,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个人学期计划。
2.强化研修管理,保障效率提升
为了进一步健全“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培育站对每次的集中研修都做好考勤记录,要求学员出勤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培育站采用小组合作竞争机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修,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及时发掘典型,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宣传推广工作;培育站还对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发言有一定的规定,以此来激励学员认真参与,乐于展示,积极分享;培育站坚持一课一活动、专人专项管理,有的负责文字资料的记录,有的负责摄像、照片的管理,有的负责网站的更新和管理,还有的负责好书导读管理……这些具体而明确的分工,不仅使每个学员明确了自己的职责,而且规范了培育站的活动管理,保证其整体运作的严谨周密与快捷高效。
3.严格项目实施,落实绩效考核
市教育局联合市教师发展学院负责对本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中期、终期考核,在评估标准中,强化学员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成长性,将导师的教学指导、学员的公开教学和省级赛课、论文成绩纳入核心指标。省教师培训中心对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终期抽样考核,导师组对学员进行中期、终期考核。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将终期考核优秀的学员列入市级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学员等评选优先考虑人选。
三、微观层面:重构导师组引领乡村培育站开展教师培训的教学模式
教师培训模式是在一定的培训理念支撑下,为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选定合理的培训内容,组合优势培训资源,通过一定的培训策略对培训对象施加影响,且不断扩大影响而形成的较为固定化的操作范式。它是保障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培训体系切实有效的重要保障。而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普遍性甚至规律性,但乡村教师由于其面对独特的学校环境、成长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需要对教师培训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所以,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创新,主要是结合乡村教育面临的独特发展环境,基于乡村教师独特的培训需求,形成特殊化、个性化的培训模式。
1.严格建章立制,实行分工协作
为保证培育站良性运行,坚持“导师引领,同伴互助,教研结合,推陈出新”的工作机制,落实研修工作思路。学员们达成共识,建章立制,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每次活动时间基本为上午8点至下午5点。培育站在共同目标的框架内进行了人员的职责分工,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组长,建立研修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拟定并集体讨论通过“责任分工安排表”。有道是“鹰一样的个人和雁一样的团队”,只有分力、合力俱全,才能提升乡村培育站在本地区乃至全省的核心竞争力,突破学员“成长少同伴”的困境。
2.丰富研修形式,扎实开展活动
集中研修與岗位研修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团队研讨相结合;本地研修与考察交流相结合;线下研修与线上讨论相结合等,努力使骨干教师培育站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面对面的研讨,容易动心;后续又主动把专题培训、公开课、主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各种研修资料上传培育站的网络资源库,利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网盘,自发地“线上互动”,更利于深入思考,保持持久动力;根据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育站《关于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指南》基本任务的要求,导师组应带领学员积极、规范地组织示范课、公开课、评优课、专题讲座、名师讲堂、送培送教、课堂诊断,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线上研讨、研课磨课、同课异构、听课评课、观摩优质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提高乡村学员的专业能力。
3.提升研修境界,突围解决困境
寻求纾解乡村教师的发展困境时,不仅聚焦乡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而且聚焦教师的专业阅读,培养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扎根乡村教育的初心。有的培育站建立“好书导读”,每天推荐一点,每月共读一本专业书,组队对抗惰性,成为期待的“自己”。学员中很多教师工作条件艰苦,有的身兼班主任和行政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克服各种困难,每个月雷打不动地参加两次“线下研修”。这种定期读书制度,是专业精神的保持和外部支持内化的升格突破,使得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培育站研修活动课程化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实现了乡村学员教育教学行为改进和专业发展的进步。
近四年来,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成果丰硕,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届培育站开展了1152场专题培训会,462次座谈会,759次现场会及经验交流会,论文发表1023人次、论文获奖1194人次,基本功竞赛获奖295人次,优质课评比获奖248人次,省市级示范课590节,省市级讲座500次,主持、参与课题839个,职称晋升143人次,五级阶梯晋升250人次,多名学员成长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多名学员被评为市、区教学先进个人等。特别是在江苏省第三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优秀课评比中,常州7名学员参赛,5人荣获一等奖,获奖数量、等次高居全省榜首(全省共25个一等奖)。事实证明,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不是“走形式”“博眼球”,而是真正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骨干教师培养的“孵化器”,为促进常州市乡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拓展出一条崭新的路径,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