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当代启示

2021-09-10宋柏舟

今古文创 2021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摘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全面改革,从而构建了一种市场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方式一起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国民的精神消费、物质消费得到很大提升。由于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地方区域的差异和制度发展没有达到统一,导致了我国国民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在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建设,想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对我国国民当前收入分配的状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按劳分配

【中图分类号】A8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43-02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号:19SKY76)。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内涵

在《资本论》中,生产与分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对其做了非常全面而详细的论述,其基本逻辑是生产决定分配。

熟读马克思著作之后不难发现,“马克思著作中将生产决定分配理论中的生产概述为两个方面,即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结构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前者决定分配的性质,后者决定分配的方式。生产要素的分配,按他的说法一方面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也就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另一方面是指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这两者共同决定了产品分配的关系,对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理论的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1]

收入分配理论被马克思分成了两个层次。首先他提出来了进行按劳分配是一种具体形式,其次他认为应该抵制没有付出就能收获和按人头进行分配的平均主义,他研究出来了按劳分配这个特征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最基础的特征。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前者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后者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认为,分配制度不是本来就形成的分配制度,也不是人类按照自己意愿且不会发生变化的分配制度。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分配制度就是那个时候所出现的历史范畴。”[2]

客观历史条件的不间断变化会影响分配制度的特征与意义。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构想了一遍,他认为在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一定能够达成这两个分配正义的原则。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特别落后的阶段,虽然按劳分配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但是,它是以劳动为统一尺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劳动在社会物质财富有一点积累后可能就不像原来只是一个谋生手段,慢慢地变成人类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第一需求了。现在这个社会阶段,社会分工早已不复存在。马克思说过:“在这一时期,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3]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经过按劳分配这个特定的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很多理论的最后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和谐发展,实现人本身的价值。

从马克思所表达的观点来看,他希望呈现出的正义,绝对不是肤浅的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也绝对不可能是无良资本家内心所期盼的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民主,马克思所期望公平正义的整体对象是全体人类,到了那个时候,全体人类能真正意义上享受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水平。那时,解放、自由不再是片面的,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

“分配的意义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早已不是去解决人们日常吃与住,而是更加有帮助性地去满足人物质与精神的相协调,实现人本身的内在价值。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全体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使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得到展现,这样才可以说分配正义实实在在地实现了。”[4]

二、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实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现阶段,人们获得报酬必须通过劳动,有些人的劳动素质较高获得的回报自然就大,有些学历高的,生产技术过硬的,或是手里掌握某些生产要素的往往在分配过程中受益较大。

分配不均、分配不公这两个大问题存在于我国分配领域,人们的收入回报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城市与乡村中都存在着较大距离。“人们所付出的身体劳动、智力劳动往往没有获得对等的酬劳。”[5]人们往往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正义性,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没有得到强化反而减弱了。

其实不难发现,在现实社会中按劳分配的地位已经被按生产要素分配所撼动,既然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到了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在现实中就一定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按劳分配的具体规则、尺度。如果要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那么人们所期盼的分配公平与正义很难得到实现。“如果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那么公有的资产占据绝对优势,因为公有制资产有较丰富的生产资料,所以就会获得偏大的酬劳回报,这就是国有企业受益颇丰的原因。还有就是,一些人因为积累也有了相当丰富的生产资料,这些人可以得到两份报酬,一份是自身的劳动后获得回报,另一份因为占有生产资料也会获得酬劳。再者就是,现实中绝大部分劳动者是没有占据生产资料的,其所获得的酬劳回报就是单纯的自身劳动,无法享受到生产资料多带来的报酬。所以说,现阶段要合理的去协调公有制生产资料在内部分配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现阶段消费和人全面发展的问题。”[6]

三、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用客观、理性角度清晰地概括了分配这个社会经济现象。马克思分配主义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分配的真实面目,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无不体现资本家剥削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有理有据并且科学地预判按劳分配会出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他们不但做了大量论述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而且还对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实现该原则的现实途径做了非常多的探索。”[7]

如果要找到分配正义的价值评判标准,单纯抽象地去讨论与分析分配与正义是欠妥的,应该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去研究分配这一领域的问题与其本质的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增加。但绝对不能认为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就已经在很高的水平了,从而将工作重心有所转移。

如果要去谈论分配公平与正义的实现,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大力稳步发展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的物质基础才会更加充实,当国家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才可能去争取做到最大的公平与正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公的最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只有当社会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时,分配正义这个具有历史特殊性的局面才会到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已经开始撼动按劳分配的地位了,这是现阶段我国不能忽视的问题。

如何能解決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如何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分配与公平正义?

国民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牢牢把握住这一社会主义分配的核心原则。

当前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分配不公的情况,比如说政府的管理、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政府应该从源头去思考分配的公平与正义,要做到机会的均等性。

首先要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人们的思维、动手能力,保证人们找工作的渠道是公开的,大力保障人们有平台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使那些因为没有受到良好教育,找工作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就业渠道成为过去式。

第二个就是要做到发展的兼顾,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区域,做到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均衡。城乡发展差距、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各方面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要及时刹车。

最后,政府要尽最大可能去解决分配过程中的制度障碍,要加大力度去完善人们的收入分配制度,既要让知识分子和技术性人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又要能够增加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以最大可能实现分配正义。

参考文献:

[1]杨欢进.如何理解生产决定分配?——与崔向阳商榷[J].经济与管理,2011,25(04):18-20.

[2]谭向伟.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邹月.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16(11):5-7.

[5]林子宏.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当代价值理论研究[J].商,2015,(44):52.

[6]牛舒羽.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影响研究[J].山西农经,2017,(04):19.

[7]苏里.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与历史经验[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03):24-32.

作者简介:

宋柏舟,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