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锣鼓指挥艺术风格研究(下)
2021-09-10何霞
摘要:锣鼓指挥,是近年来在太原锣鼓艺术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表演形式。在现代鼓乐指挥艺术在演奏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太原锣鼓指挥艺术风格为对象进行研究,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从太原锣鼓指挥形式的流变、太原锣鼓指挥的八字要诀与太原锣鼓指挥风格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太原锣鼓;锣鼓指挥;艺术风格
一、太原锣鼓指挥形式流变
锣鼓艺术发展壮大之后,为了需要在排练过程当中、表演时,能够更好的配合融合在一起,所以才把之前各具特色的指挥方式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制度。因此,太原锣鼓指挥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1)改革开放前:太原锣鼓以鼓为乐器之首,每一个锣鼓队都有一个专门敲打节奏点的鼓,通常人们称之为“鼓王”。在准备表演时,或者是在更换曲牌时,由“鼓王”率先敲击曲子的前四个小节,以此来提醒整个锣鼓队需要演奏的是哪一首。在此阶段,也有写锣鼓队为了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起势时,领鼓的人会加入挥动鼓槌的动作来进行表演。在这一时期,体现出来的整体风格是,队员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在演奏过程中,靠耳朵、眼神交流,以此来达到演奏过程中的力度、速度的变化,以及“对打”这一形式的预备。
(2)改革开放后:学习和表演此门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太原锣鼓的发展需求已经不能单单靠队员之间的默契了,独立出来的指挥者逐渐代替了以鼓为首的指挥形式。通过艺人们的专业判断和探讨研究,为了使太原锣鼓事业壮大发展,在排练的过程当中能夠更好的统一,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指挥手势。在此后来也出现一批专职的指挥者,他们常常站立在整个锣鼓队最显眼的位置,双手持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令旗,嘴含口哨,再配合各自风格的肢体动作来进行对整个队伍的指挥。每个派别虽风格各异,但在指挥形式上亦有相似之处,均有旗语。指挥旗分成红旗和绿旗,通常指挥者左手拿绿旗,右手拿红旗。红旗代表队形的转换、特殊动作的展示,绿旗代表着锣鼓敲击的强弱力度和旋律的变化。
二、太原锣鼓指挥八字要诀
1.齐。整体排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好整齐。旋律齐奏时要整齐,节奏要整齐。集体合作,由于各自基础不同、乐感不同、理解不同,集合在一起共同演奏最难整齐,尤其是刚刚组建的团队或老团队演练新作品,整齐是最大难题之一。
2.头,指开始。俗话说“三分开头,七分结尾”,所以“头”一定要开好。尤其在演出时,开头顺畅会极大地增强指挥以及团队整体取得全曲演奏或演唱成功的信心,就可能顺势而下,一气呵成,越演越好。
3.尾,是指结尾。演奏或演唱一部作品,从一个良好的开头,经过全曲顺利、流畅的表现,当即将完满结束时,一旦出现不理想的结尾,就会导致“功亏一篑”的结果。令人感到遗憾,追悔莫及。因此,一定要把结尾处理好,划上一个园满的“句号”。
4.值,指时值。指挥通过排练统一音值的长短也是一项并不轻松的任务。无论演唱或演奏,都是一种集体的合作。大家往往对音乐的理解各异。从技术上说,短也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即使演了多场的作品对音值的长也难免有理解和认识上的差距。指挥在排练中应将各种对音和处理统一起来,这对音乐表现上的完整和演奏一大有益处。
5.听,即用好指挥的耳朵。从事指挥工作需要有较好的听觉,以辨别较细微的音高、音色等差别。只有耳朵能听出各种问题,才能分门别类地去一一解决。学会“听”,学会用耳朵听甚为重要。
6.讲,是指讲解。指挥在排练中提出各种技术上、艺术上的要求或申明指挥的意图,都需要“讲”。讲,就是提要求。讲,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注意语言简炼、技术明确讲练结合。
7.比,指对比。鼓乐中的快慢、强弱、高低、断连、浓淡、繁简、协和与不协和,噪音与音乐、柔和与刚劲、哀婉与欢乐、如歌与雄壮等,这些反差强烈的对比在鼓乐中随处可见。指挥在排练中应依音乐本身的要求和团队的实际状态处理好各种对比。
8.情,指情感和表情。以乐队集体方式表达某种感情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指挥应通过排练,理解作品所要注重的情感变化,通过肢体语言的来向队员传达感情,更好的演绎作品。
三、太原锣鼓指挥风格的创新
(一)业余专业化
无论是适应今天还是面向未来,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非但不能降低要求,而且应确立更高的长远目标。业余组织,专业水平,这个“专业水平”指挥首先要具备,不可能团队达到了专业水准而指挥还是“业余”的。在建国以来近五十年的历史中,专业指挥专门从事业余团队指挥的事例数不胜数,这对提高、培育团队发挥了极好的作用。反之,业余指挥进行专业化学习,也可以取得同样效果。因为不可能有千万个专业指挥调转到业余团队,而且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多。在国内外的一些巨大规模的演出活动中,如千人交响乐、万人大合唱,这样团队的组成,专业的必然是少数,而业余的必然是绝大多数,但指挥基本上都是专业的。从总体水平来看,绝不是很“业余”的。但是,专业指挥通过大规模活动带起千人、万人的情况毕竟是偶尔为之。为此,业余指挥就应将自己摆在专业水平上去衡量,知识欠缺的去学习,经验不足多磨炼,修养不够就抓紧提高。也应该具备“艺海无涯苦作舟”的拼搏精神。
(二)知识立体化
指挥要学习、要提高,大有空泛口号之嫌。究竟学什么?作为指挥,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概括起来就叫需要“知识立体化”。就是说,不只是单纯的专业或平面的知识,而是多方面素养的综合。需要在指挥专业、作曲专业、演奏、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做提升与挖掘,使锣鼓指挥更具有专业知识带来的多元化元素。
四、结语
锣鼓指挥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成为太原锣鼓演奏表演中的一项“绝活”和“灵魂”关乎着整个团队表演的成功与否。如果说群众文化是张“网”,那么业余鼓乐团队则是“纲”,指挥则是维系这“纲”的核心。当我们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来观察、认识群众文化的深远意义时,就不难发现我们肩负着的社会责任和我们组织业余团队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视角出发来评估一下团队的指挥,怎样做才能称职?面对如此光荣的使命该怎样提高、充实、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呢?总的来讲,太原锣鼓的指挥,在学习上应向“专业化”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常峰,张雨林.太原锣鼓[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关文荣.音乐指挥艺术风格研究[J].艺术品鉴,2019
项目名称:四川轻化工大学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项目
项目编号:MYZC2019-6
作者简介:何霞(1995.9.12-),女,汉,四川泸州,艺术硕士,四川轻化工大学,声乐研究生。
(四川轻化工大学 6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