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2021-09-10宁艳蓉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生物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精髓,它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维和探索为基本特征,以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核心素養发展的关键,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任务驱动;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与发现之路,可以进一步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并从中体会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中“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为例,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贯穿始终,充分并有效的落实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中第5章第1节的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它与前面4章内容共同组成了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本节中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综合运用等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落实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家对生长素发现探索历程中经典实验的问题分析,阐明其中蕴含的科学本质特点;(2)通过任务驱动,概述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及分布,阐述植物生长素作用特点蕴含的适度与平衡观;(3)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和生理作用。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实验知识,但仍然缺乏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及改进、创新方面的能力。本次课从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实验入手,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内容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利用归纳、演绎等推理及模型构建的方法,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家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引申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并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探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内容设计思路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二)任务设计思路
教师把原本抽象的大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能力所及、并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可以完成的具体的、小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再通过解决这些学习任务来达成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还应将德育目标融入课堂任务中,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驱动任务:探究植物的向光性生长
任务呈现:多媒体展示向着光源生长的植物,利用教材“问题探讨”中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问题2:可能是哪种环境因素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的形态改变?植株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有什么适应意义?问题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分析实验
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
驱动任务:分析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过程及结论
任务呈现:展示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引导学生就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展开分组讨论,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1:第1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2:第1组实验和第2组实验对照说明什么呢?问题3:第1组实验和第3组实验对照说明什么呢?问题4:第3、4组实验对照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鲍森·詹森的实验
驱动任务:分析鲍森·詹森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任务呈现:结合课件图文展示鲍森·詹森的实验示意图,讲解实验材料琼脂(补充云母片、玻璃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问题1:鲍森·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如果把琼脂片换成玻璃片或云母片,实验现象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试分析课后“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3.拜尔的实验
驱动任务:分析拜尔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任务呈现:展示拜尔的实验示意图,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回答问题。问题1: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与先前的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做对比,提升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4.温特的实验
驱动任务:分析温特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任务呈现:展示温特的实验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1:温特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若想更好的得到上述结论,你认为本实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阐述理由。问题3:如果想知道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要如何操作呢?
设计意图:通过与达尔文、鲍森·詹森、拜尔的实验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评价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习科学家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驱动任务:解释、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从而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
任务呈现: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2页,分析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再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问题1:植物向光生長的内因是什么?导致弯曲生长的外界因素有哪些?问题2:植物激素的产生、生理作用及特点是什么?问题3:根据生长素的发现探索历程,归纳科学家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长素发现探索历程中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分析,阐明其中蕴含的科学本质特点,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严谨性,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四)思考讨论归纳提升
驱动任务:比较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异同
任务呈现:教师根据教材93页的“思考·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表格引导学生比较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异同问题1: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称作“激素”,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问题2: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这说明植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与动物激素有明显不同,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还有哪些明显的区别?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及知识整合能力。
(五)评价实验设计得出相关结论
驱动任务: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任务呈现:阅读教科书93页有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书中提出的3个题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驱动任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任务呈现: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95页的“思维·训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3个问题的答案以及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线,无论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还是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均以任务提出为出发点,环环设问,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继续分析和讨论,最终得出新的结论……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的设置,在学生持续不断的分析、思考、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张冬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15(16):32.
[3]何虹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7(4):8-9
[4]管新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课改研究.2012:28.
作者简介:宁艳蓉(1977年6月-)女,汉族,河南民权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高中生物教师,生物教研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