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学生德语有效课堂教学探究

2021-09-10陈媛媛

高考·中 2021年4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育教学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中学德语课程教学也面临变革,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德语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时,德语教师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构建新型的德语教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德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重点研究中学德语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现阶段中学德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核心素养下中学德语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从而促进中学德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德语;有效课堂;教育教学

德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在现阶段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德语教师在讲授德语单词、语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及文化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语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注重德语情境体验,不断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在学习德语时有所思考,并能将所学德语知识运用于生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科学有效的德语教学课堂。

一、中学德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与培养方向

(一)中学德语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1.语言能力。中学德语课程要求的语言能力包括:德语知识、德语理解和德语表达。其中,德语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德语的语音、单词、语法,进而为培养文化意识奠定基础。德语理解要求学生在面对阅读理解时能提炼关键信息。德语表达要求学生能熟练进行口语表达、篇章翻译。

2.文化意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德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包括:文化认知、文化态度、文化认同。文化认知要求学生要立足本国文化来吸收德语国家优秀文化,即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德语国家优秀文化。文化态度要求学生以开放、包容、批判性的心态接受优秀外来文化,进而能在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客观地进行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是文化意识的出发点,要确保学生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顺利进行文化沟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3.思维品质。德语思维品质与语言能力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语思维、多元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具有反思、批判、比较等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能通过德语或双语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法。

4.学习能力。德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他核心素养的提高。德语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团队合作。学习策略即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有效方法。学习态度即培养学生热爱本学科的情感。团队合作即组织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进行语言学习。

(二)中学德语核心素养培养方向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可通过课堂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德语学科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其次,注重文化意识培养。由于德语与中文所处文化环境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因此,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教师可通过讲解历史故事、介绍节日风俗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系,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德语语言的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三,语言能力直接关乎学生的德语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有效德语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促使学生能说、能写、能思考。

二、现阶段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德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德语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大多数中学德语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仍沿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学生缺少思想的“碰撞”,常常是教师自说自话,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机械的“短时记忆”导致学生失去德语学习兴趣,甚至對德语产生厌倦与反感,进而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问题,长此以往,德语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德语是一种语言,需要交流才能真正掌握。因此,德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未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德语教学

信息技术给中学德语教学带来发展契机,但大多中学德语教师未有效运用。部分德语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但也只停留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运用PPT课件来放映教学内容,仍然是“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率不高;部分德语教师在教学中盲目运用信息技术,偏离了德语教学内容,致使德语课堂成为信息技术的堆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德语知识。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缺少德语创新学习精神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在德语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养成了“等、靠”的习惯而不去思考,教师不讲,自己就不主动学习,虽然教师给学生提供网络自主学习德语的平台,但学生自制力很差,常常运用网络来进行娱乐,未养成运用网络技术来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二是很多学生将通过德语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学习目标,在课堂上不听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只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课堂笔记,一旦通过考试,就将德语学习的书籍扔在一边,其实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所学德语知识,也不能熟练运用其进行实际交流。如何培养学生“自学、乐学”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是德语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德语课堂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对德语课堂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一般是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考察学生的德语实际运用能力。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过于重视德语知识考试成绩,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甚至会误导很多学生产生错误的德语学习动机。他们认为只要暂时掌握德语词汇、语法等知识应付考试即可,不需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德语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德语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更不能灵活运用德语进行交流,进而未形成良好的德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下中学德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德语教师需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来构建德语有效课堂,从不同维度出发,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对德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随堂练习情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德语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学习能力发展主要体现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倘若学生的学习能力差,逐渐就失去学习德语的兴趣,即使教师教得好,恐怕学生也很难学会。受母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德语过程中,会将汉语思维套用至德语学习中,使得德语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构建德语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知识点,还要优化随堂练习环节,科學设置德语练习任务,注重情境导入。例如让学生围绕“校园生活”编写小组对话,并进行对话演练,且不限对话形式与内容,自由发挥、合作探究,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依次上台表演,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德语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在整合、运用德语知识时有效发挥自身学习能力。

(二)更新教学方式与内容,锻炼学生语言能力

学生若想在掌握德语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语言能力,就必须了解语言文化,在一定语境下学习德语,就可以事半功倍。这就需要德语教师更新教学方式与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语学习环境。教师可将多媒体引入德语课堂教学,在课前播放只带德语字幕的短视频、与德语文化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教学生唱德语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德语学习氛围,在课上借助图片、文字、动画等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结合教学重点,设置集听力、口语等于一体的课堂任务,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德语进行良好交流与互动,有效提高语言能力。此外,还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创设更多的德语交流机会,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德语知识。例如开展德语演讲、德语谚语接力、德语电影配音、德语优美散文阅读,从而加强听力练习和口语表达,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德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素质教育,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在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开展德语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活用德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自身的口语运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确保德语有效课堂在生活化教学中顺利构建。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将生活化元素巧妙渗透于德语课堂教学内容中,可抛出相应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围绕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小组探究,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相关素材时,巧用德语知识,合理编排对话,并进行表演实践,在活用德语知识的同时获取情感体验,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看一些德语电影或小说来增长自身见识,体会文化差异,磨炼自己的思维品质。

(四)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交际习惯不同,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学习德语会对学生的自身文化意识造成一定冲击。为此,一方面,德语教师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对比讲授德语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历史与交际习惯的不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德语过程中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入手,布置层次化的课外作业,便于各层次学生在阅读、写读后感、演讲等过程中深入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不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师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立思考,促使学生掌握、活用德语知识,从而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德语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建培.跨文化德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02):81-89-49.

[2]钱佳.基于主题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德语课堂设计——以《格林童话》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1):161-163.

[3]周雅敏.德语语法教学中语言意识的培养[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10):171-172-192.

[4]宋浩杰.中学德语学科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235-236.

[5]高莉.项目教学法在外语知识型课堂上的应用——德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0,(02):81-85.

作者简介:陈媛媛(1983-),女,山西省太原人,大学本科,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德语教育教学

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专项课题“中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TJZX-19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教育教学核心素养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