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唱剧《长恨歌》中的美学思想及中国化创作

2021-09-10陶睿可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长恨歌

摘 要:歌剧、清唱剧和艺术歌曲是声乐曲库中主要的三大类声乐体裁。欧洲的清唱剧起源于16世纪末。中国清唱剧的发展要比欧洲晚了几个世纪,但短短几十年的时光,清唱剧已经在中国慢慢发展开来。本文在阐述清唱剧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为例,试论清唱剧的美学价值以及在中国的创作历程。

关键词:清唱剧 长恨歌 美学思想 黄自

清唱剧(oratorio)一词源于教堂祈祷室。它一般没有戏装、布景和舞台表演,叙述情节的任务常由一个叙述者担任。在演唱方式上,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并由乐队伴奏 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但又有明显区别。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节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来叙说情节。此外,清唱剧更突出合唱的作用。而清唱剧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内容复杂,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史诗性和戏剧性。

一、清唱剧

(一)起源与发展历程

1600年在罗马上演的,由卡瓦列里作曲的《灵魂和肉体的告白》,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早期的清唱剧是需要舞台表演和布景化妆的。十七至十九世纪,清唱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茨、亨德尔、巴赫、海顿、门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都创作了丰富的清唱剧作品。

十七至十九世纪,清唱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茨、亨德尔、巴赫、海顿、门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都创作了丰富的清唱剧作品。早期的清唱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Oratorio Latino),以圣经为题材,属于真正的教会音乐,但这种清唱剧到十七世纪后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种清唱剧使用的是意大利文,取材较自由,主要在音乐会上演唱,被称为通俗清唱剧(Oratorio Volgare)。之后的清唱剧,多采用本土语言,如许茨和巴赫的受难清唱剧,都使用德语歌词。

(二)中国首部清唱剧

由韦瀚章词、黄自曲的大型声乐作品《长恨歌》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它创作于1932年,共10个乐章,因故只完成其中一、二、三、五、六、八、十乐章。创作意图有二:一是当时中国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创作的合唱书。二是政治上的借古讽今。当时日军进犯中国,东北三省沦陷,国民党依旧对外不抵抗,对内则加紧反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此曲起着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的目的。全剧表现的是唐明皇“只爱美人不爱江山”,从而导致“安史之乱”和“马嵬坡御前兵谏”两个有名的历史事件,唐朝也因此由盛至衰。唐明皇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

二、中国清唱剧的特点

当代的清唱剧在中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如白玮、徐占海、王萃的清唱剧《遮不住的青山》(2006年) ,沈传薪、黄良豪的清唱剧《徐光启》(2011年) ,廖乃雄的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2012年),唐建平的清唱剧《路》(2012年)、安徽演艺集团创排的清唱剧《摸花轿》(2012年) ,骆季超的交响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2015年)等等。

(一)题材

中国的清唱剧不再像欧洲的清唱剧那样始终以宗教故事为主要题材,反而十分注重与本国国情、与时下社会主旋律紧密联系。21世纪初期中国清唱剧的创作题材主要分以下几类:缅怀纪念历史、呼唤爱与和平,如《隧道深深》、《抗倭英雄戚继光》、《徐光启》等;弘扬当地文化(包含宗教文化),如《路》(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戏曲结合,以《摸花轿》(与泗州戏结合)、《桃花扇》(与昆曲结合)等等。

(二)调式调性

中国清唱剧的作品在音乐创作方面特点表现在调式调性越来越模糊,不协和音程的运用越来越多,作品节拍强弱规律的打破越来越明显,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越来越突出。

(三)对演唱者的要求

中国清唱剧对演唱者也有更多新的要求,很宽的演唱音域(这是当代声乐演唱技巧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特殊的声乐技巧(这是为了更加符合故事剧情的特殊需求) ,极限的演唱音量(这主要是当代管弦乐队增加编制发展后, 为了平衡乐队与演唱者两者音量的需求),中国民族声乐技巧(这是包含中国民族元素的清唱剧的特定需求)。

三、《长恨歌》的美学思想

(一)形式美

曲式过程中体现出均衡﹑和谐﹑对比﹑统一的自然美法则前四个乐章皆为三段体,后三个乐章皆为二段体,各具个性,并无完全一致的曲式构架,相互之间安排井然有序、层次清晰简洁,犹如稳稳搭建起的楼层。各乐章内部的乐段多由相同规模的乐句构成,建造一种对称的结构模式,使作品在整体的曲式过程中达到均衡、统一的效果。纵观作品整体的调性布局,转调是其发展音乐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转调的形式以关系大小调或同名大小调居多。第一乐章的调性布局为:G-e-D-bB-a-F-g-G,仅80小节的长度便有7次转调。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术语,让作品在流动的过程中更赋予表现力和感染力,更有利于突出情感的细腻表达。

作品旋律以级进为主,跳进经常贯穿其中,旋律线时而和缓,时而跌宕起伏。各种节奏的灵活组合使各乐章的旋律线条疏密有致、长短有序,音乐语言气息的停顿与衔接得到更为灵活、合理的控制。而更换节拍的频繁运用更使音乐行进过程的急缓安排自然得当,歌词的情感表达得到进一步的紧密配合。可见,各种音乐因素的灵活组合使整个作品的旋律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多样化的旋律形态勾勒出一幅幅柔美的曲线图给审美主体带来视觉上的满足,同时旋律流畅性及其所具有的逻辑性,又与审美主体的听觉习惯相吻合,从而产生共鸣。

(二)情态美

作品的歌词文本由歌舞升平的景象引出。歌词的写作条理清晰,衔接自然,富于逻辑。押韵灵活、自然,长短有序的歌词富于顿挫感,贴近内心情感的波动,华丽、凄美的语言表达使歌词充满强烈的抒情气息。作品总体以多声合唱的歌唱形式为主,而第二、第六及第十乐章则以独唱占主要地位,将李杨爱情故事的发展线索很好地贯穿起来,使七个乐章之间成为紧密联系并富于逻辑性的整体,歌词的合理安排及强烈的抒情气息让作品细腻的情感表达充满美感。

(三)意态美

诗人海涅有句名言:语言终,音乐始。本作品的词作措辞雅致,情感表达细腻、深刻,富于诗意,但不足以道尽作品的神韵。黄自的音乐创作表达了词中所不能表达的,巧妙的词曲结合让作品具有鲜明的动感及强烈的意境塑造能力,其内在的表达也因此更加清晰自然,作品的意态美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结语

黄自先生的创作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他把对民族音调和民族风格的理解与探索用于歌曲创作之中,从而使他的音乐有着坚实的民族色彩,体现出作品的形式美、情态美和意态美。在将西洋大、小调式的旋律特点及作曲技法融汇于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之中这一点上,黄自先生做了极好的尝试和成功的结合,并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写作风格。黄自先生创作《长恨歌》开辟了中国清唱剧的先河,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对我国合唱教材的发展和其他大型声乐体裁的创作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翟学凤著.亨德尔 清唱剧的先驅[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2]上海音乐学院《黄自遗作集》编辑小组编.黄自遗作集 声乐作品分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3]石磊,徐涛.泗州戏清唱剧《摸花轿》创腔技法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9(04):88-100.

[4]余双慧.巴洛克时代的两座丰碑:亨德尔与巴赫之异同[J].四川戏剧,2015(10):150-152.

[5]贾朋. 浅析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演唱特点[D].西安音乐学院,2019.

[6]孔轶. 黄自清唱剧《长恨歌》中的民族性[D].西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

陶睿可(1997-),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长恨歌
长恨歌——笔画设计
长恨歌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