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研究
2021-09-10张瑶
张瑶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选择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质环境。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青少年在外出务工时并不会携带家中子女,使之变成了留守儿童。为了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推出了农村寄宿制教育,并广泛鼓励农村家庭把孩子送到学校中接受寄宿制学习。虽然寄宿制教育手段可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律意识、自理能力及社交能力,但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学生心理
前言:寄宿制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住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这一教育制度在农村院校比较普遍。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学校是设立在乡镇上的,学生每天通勤十分困难。加之很多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缺失。可以说,寄宿制教育大程度解决了农村学生的学习问题,但很多农村寄宿制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却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本文将立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教育,对小学生产生心理优化策略展开分析。
一、创建良好校园环境
对于寄宿的小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一般来说,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时为一周。学生周一到周五需要在学校内度过,只有周六周日才可以回家。所以,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在校时间要远远比在家时间还要长。
小学生是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的一个群体。当他们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时,很容易会产生紧张感。如若此时教师没有做好有效的引导,那么就会演化出心理问题。所以学校方面需要以环境为出发点,对校园环境加以优化调整,以此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辅助。
一方面,当地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辅助寄宿院校改善内部的物质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例如,对学生宿舍环境加以优化,尽量将其布置得简单温馨,可以让学生产生家的归属感。再比如学校可以开放图书馆、体育馆一类的场所,以供学生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1]。
另一方面,學校需要营造温馨的精神文化环境。例如定期带领寄宿学生开展团体性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在校上早晚自习,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与教师的关心爱护,越来越熟悉校园环境。当其身处于熟悉的环境,恐惧意识会稍有缓解,心理问题也可有效解决。
二、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小学生年龄偏低,要求他们离开爸爸妈妈,自己一个人在学校生活学习,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一些非留守儿童性质的小学生虽然,他们的家庭可能并没有达到物质充裕的状态,但整个家庭氛围也是十分温馨,十分和谐的。身处于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爸爸妈妈的疼爱,突然脱离自己熟悉的家,熟悉的人,无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在学校决定实施寄宿制度之前,一定要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提前半学期或一学期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学校可不定期的邀请家长前往学校内部,检查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让家长能够放心,从而可以更好的配合学校做准备工作。同时学校可适当的参考国外教育经验,在临近开展寄宿教育工作时,可以先开上一些亲子类的教育项目,让学生可以先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同转换生活环境,然后逐渐脱离,防止突然抽离,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需要在准备阶段与学生家长做好密切的沟通,了解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性、生活习惯和个人特点,从而在寄宿教育中,可以更好的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三、强化教师综合素质
对于寄宿制的小学生来说,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可能要多于自己的家长。在小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但客观分析来看,我国农村寄宿学校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质都相对偏低。为了有效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学校方面需有意识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针对于校内现有教师,需要在寄宿教育工作开始之前,带领其开展系统化的培训活动与考核活动,使之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管理水准,更要掌握心理学、儿童学等领域的知识,能够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小方法,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拨款,为该学校提供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普通教师组成双师性团队,定期组织小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共同解决寄宿制学生的成长问题,心理问题[2]。
四、构建家校合作体系
虽然在农村寄宿制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对学生成长、学习负主要责任的一员,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完全脱离于孩子的成长,就可以完全把教育的责任推到学校与教师身上。教师需要与家长构成密切联系,打造完整的家校合作体系。
例如学校可以创办专门的家长热线电话,定期允许家长前往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或者学校和每学期组织学生家长开展一次家长会,在会议中传授家长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促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在孩子结束寄宿学习后,也能够为其提供科学的教育辅助,在完整体系下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很多学生之所以进入寄宿制学校,主要原因在于爸爸妈妈在外务工,自己是家中的留守儿童,对于这一情况教师要予以孩子更多的温暖,用集体的温暖与感情弥补其父爱母爱缺失的问题,使之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要善用网络,借助网络,搭建家长交流群,上传一些孩子们在校的学习情况与生活情况,解除家长的疑虑与担心。而家长与教师也可借助网络,彼此交流,相互沟通,共同拟订更加科学、更加具有贴合性的教育方案,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阶段。一直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工作者只一味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分教育方面,导致小学生逐渐滋生心理问题。在寄宿制教育中,教师就如同学生的监护人。一方面,学校需要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增强教师的综合品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转化自身的教育态度,需要开展心理健康的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多多与学生家长沟通,打造完整的教育体系,促使小学生情感满足,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常春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黑河教育,2017(03):3-4.
[2]段亚宁.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学园,2018(16):144-14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岛坪完全小学 广西桂林 5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