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自贸试验区自贡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研究

2021-09-10郭瑞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自贸区

郭瑞莉

摘要: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本文将对自贡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进行战略性分析,研究先行区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内陆城市自贡建设协同改革先行区的主要实施路径,以期能够更好地融入成渝双圈建设,加快推进自贸区自贡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

关键词:自贸区;成渝双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日益世界化、全球化发展,公平、互利、共赢的营商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必备因素,自由贸易区也因此产生。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成为我国第一个自贸区;2015年,广东等3个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批复;2017年,四川等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批复;2018年,海南全省获批第四批自贸区;2019年,山东等6个自贸区获批至此,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增至18个,沿海自贸区实现全覆盖,奠定了我国现阶段的自贸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自贸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一、四川省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的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重大决策部署,为整体提升四川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力,四川省政府印发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制度创新、复制推广等8项重点任务,提出通过协同改革、创新、开放、发展,培育一批改革创新领头羊、对外开放新高地。2020年8月,四川省《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等7个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6+1”总体方案》正式出台,对包括自贡在内的7个地区建设分别作出具体安排。

二、自貢推进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的战略性分析

建设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是四川落实国家战略、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差别化探索的重要举措,是有效提升川渝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影响力的强力引擎,是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把握机遇、找准契合点,是自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

(一)自贡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优势

一是区域经济协同向好。自贡在6个先行区(不含温江区)中,区域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6年持续攀升,2018年为0.7201、排第2位,仅次于德阳市的0.8051。同时,与其他地市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情况较为乐观,与德阳、南充、内江协同发展空间较大,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和口岸物流等将成为协同产业。

二是政策载体平台叠加。自贡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老工业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川渝地区唯一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西南(自贡)国际陆港等一批重要发展载体开展建设,有助于叠加放大政策红利,有助于叠加放大政策红利,产生催化效应、乘数效应。

三是公路物流优势突显。成渝经济区类比“椭圆城市群”模型,基于区位独特地理条件,适合发挥公路物流经济性。自贡物流市场公路运输占比达95%,平均运距115公里,较成都、重庆及全省高近10%。2016、2017年新增物流经营主体超3年存活率达73.7%、8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满足区域“物畅其流”发展需求。

(二)自贡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的劣势

一是进出口拉动作用小。自贡市经济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正在减弱,而外贸依存度多年均在2.3%左右徘徊,比全省低10个百分点以上。全市外经贸龙头企业缺乏,小微企业进出口额贡献率极小,外贸进出口呈现增长疲软状态。

二是南向开放基础偏弱。泸州列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拥有保税物流中心(B型)、四川第一大港泸州港。宜宾是区域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冲,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已建和在建铁路达10条。内江通过成渝铁路、成渝高速与成都、重庆直接相连,已建、在建铁路共7条。自贡铁路仅有1条内昆线过境,全部铁路仅长66公里,在川南四市中运行线路最短,在建铁路最少。

三是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受周边城市极化效应压制,全市国省级人才在全省占比不到2%,每年对外输送大专以上学历生源约1.2万人,回乡创业、就业人数仅6300人。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项目较少,金融资源匮乏。优化市场准入起步较晚,监管能力和实际不匹配。2019年省外到位资金在全省市州中排第10,在6个协同改革先行区地市中排第4位,处中下游水平。

(三)自贡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机遇

一是宏观政策交汇叠加。2019年国务院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2020年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南一体化不断推进,渝西新区构想跃然成型,自贡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跨越。

二是成渝双核相向而行。签署有川渝合作“2+16”协议(方案)。重庆以科学城布局为标志,向西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朗,并已与西边的内江、泸州、宜宾、遂宁、南充等开展合作。成都于2017年明确提出“东进”,推动成渝城市群走向“合体”。

三是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成都、重庆凭借体量优势,集聚大量优质资源,但也深受“大城市病”困扰。两地功能疏解、产业转移过程,恰给成渝地区带来了发展机会。

(四)自贡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挑战

一是缺乏完善合作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属于相互独立的地市和直辖市,多方之间还未建立合作机制,尚缺乏一个站位高远、通盘筹划的经济社会战略规划,阻碍各地的经济更好增长。

二是次级城市发育不足。成渝城市群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偏少,除成渝以外,有6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过100万,GDP2000亿以上的城市仅4座。与成渝双核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发展结构。

三是南向外贸货源缺乏。2018年四川省与南向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38亿元,仅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28%。但其中90%集中在成都及其以北地区,仅10%左右的贸易额分布在川南等地区,在短期内自贡及周边面临货源不足问题。

三、自贡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的主要实施路径

充分发挥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载体优势,主动与成渝双城及川南各市机制互动、产业对接、资源共享,促进政策红利深度叠加转化、各项资源高效流动配给、差异化优势最大释放。

(一)突出区域融合发展理念打造协同改革探索试验区。将区域融合互促、协同改革发展作为自贡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方针,推动建立健全自贸区与先行区、先行区与先行区交流互促、取长补短、错位竞合的工作机制。

一是融入川渝自贸区联动发展。主动参与中国自贸区协同开放发展论坛,积极融入“魅力自贸·开放四川”链动全球活动,更多展示自贡形象、分享自贡模式、贡献自贡方案。

二是推动各片区间差异化协同。支持高新区对接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重庆两江片区及西永片区,支持自流井片区、大安片区对接服务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泸州川南临港片区、重庆果园港片区,定向推动高新技术、智能装备、物流中转等产业协同发展。

三是实施“自贡+N”星状协作。加强与省内其他自贸片区、先行区横向协作,开展与6大先行区合作协议签署全覆盖。

四是构建多维度改革探索机制。突出制度创新主题,倡导构建联合争取、分题改革、接力探索三大机制,提议打造政策互通、智力共享、信息交换三大平台,引领实施域内创新成果优先复制、率先推广、主动借鉴工作模式,在事权争取、创新决策、探索实践、成效评估等方面充分聚合成渝资源,释放更多红利。

(二)立足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对外文化贸易先导区。用好用活川渝两省市唯一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金字招牌”,用实用足省上《关于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自贡)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基地文化产业培育、服务贸易出口等方面辐射带动、吸附承载、聚集成势作用,打造西南地区文化出口母舰,形成全新产业支柱。

一是打造川渝总部。充分应用省级领导抓建设的机制,强化区域统筹协调。切实强化基地平台放大优势,大力承接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文化领域总部经济企业、分支机构入驻,推行文化产业“总部+基地”联动发展。发挥中华彩灯学院示范引领、人才培育作用,推动组建西南地区文化出口行业组织、论坛,促进6项彩灯、仿真恐龙地方标准上升为国省级标准,域内率先推广覆盖,面向成渝开展企业、专家、项目、供应链评选认证,将“彩灯工匠”纳入全国典型劳务品牌推广。

二是建设产业园区。切实加大对基地的项目、税收、财政、金融、用地支持力度,全力争取彩灯税则子目单列,支持入驻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服务彩灯文化企业境外外汇账户开立,促进“多园区”提速建设。借力成渝地区中德、中法、中意等国别产业园及相关文创产业园,依托省级高等院校、文化艺术团体与自贡企业开展结对帮扶,推动建设“川渝城市群国际文化贸易项目孵化园”,开放性建设自贡灯饰照明产业园、仿真恐龙园、土陶文创园等特色园区,探索构建服务四川、辐射西部的以文化产品为主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三是创新“文化+”模式。释放“环球灯会”“华灯耀丝路”“灯会百城行”系列灯展活动品牌效益,创新实施“服务+推广”“服务+产品”贸易新模式,搭载区域名品特产、传统文化实施联动推广,使自贡元素、四川元素、中国元素通过“彩灯+”走向世界。做优“国际恐龙灯会”“恐龙灯光节”“彩灯博览会”载体,推进“方特恐龙王国”“彩灯大世界”建设,探索与成都、重庆等联合办展、共同运营。支持自贡文旅企业在国外建设文化贸易基地,创新应用跨境电商服务,强化自贡城市超级IP推广,推动文化产业区域跨界融合发展。

(三)依托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发展引领区。突出老工业城市振兴发展主题主线,着力围绕规划编修、产业培育和平台搭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好实现融合转型、补短升级。

一是实施产业双轮驱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狠抓航空与燃机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等重点产业,强化园区建设,打造氟硅化工、氯碱化工完整产业链,争取纳入全省氢能产业发展重点城市。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中国盐帮菜之乡”合作共建,推广“盐帮人”区域公共服务品牌,建成万达广场、绿地跨境贸易国家馆,促进区域商流、人气加快汇聚。

二是推进川南一体发展。突出抓好内自同城化,加快空间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等规划的编制实施,提速推进内自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两市公共服务、景区景点市民待遇同城化。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成自宜高铁、川南城际铁路及一批高速公路建设。统筹抓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城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三是集聚高端产业人才。深入实施“盐都人才新政”,统筹推进四大培育工程,持续开展盐都人才月、高校行系列活动,建立人才储备库,差异化制定新材料、晨光院等“一业(企)一策”人才特殊支持政策。推进职称改革试点,力促中省经济、工程等高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

(四)切实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

高标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评价体系,积极借鉴成渝双城服务理念、先进模式,赋予“放管服”改革自贸内涵,实施好优化营商环境“头号工程”。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流程标准化+互联网建设,实行一窗受理、不见面审批、智慧化自助审批,依托片区行政审批局组建综合服务中心,促进部门间各业务系统、专网、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不同部门关联事项“一链办理”“多事一流程”。提升涉外审批能力,完善涉外服务措施,为外资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服务、产品国际化咨询及本地化翻译服务、文件翻译服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二是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全面铺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建立行政综合执法与司法联合办案联动机制。打造先行区市场综合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社會信用体系和社会多元共治机制,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动态实施先行区企业信用等级分级分类管理。

三是做好公共法律服务护航。突出先行区试点示范作用,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枢,融合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推动建立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商事调解组织,将仲裁引入解决纠纷的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创新“法企对接”,筹建涉企行政复议专家库。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自贸区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山东省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分析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