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2021-09-10姜锋
姜锋
摘 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大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探究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传统文化 创新思维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4.022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繁多,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传统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没有得到重视,因此,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思考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一、在课前导入环节中融入传统文化
课前导入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前导入,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教师可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融入相应的传统文化,通过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抓住教学中的知识重难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几何概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将欧阳修的著作《卖油翁》中关于此方面的知识引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并利用多媒体通过向学生播放课件来讲解相应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前导入环节中就理解相关的定理知识,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完成了传统数学思想文化与现代教学的有效融合。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涉及了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数学等多个学科,以多种形式流传至今,数学文化、诗歌、剪纸等均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这些多样化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有较大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文化载体来有效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载体,这样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将故宫、圆明园等古代传统建筑的具体数据计算出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认同感。
三、布置课后作业聯系传统文化
教师在布置高中数学课堂的课后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融入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曲线与方程》时,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为学生演示如何运用折纸的方式画出“圆锥曲线”中的抛物线,再让学生亲手实践,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如此不仅能对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思考,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数学课堂中,即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任晓松《例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整体思维的应用》,《数学通报》2019年第10期。
[2] 冯永明、李树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数学教育学报》1995年第2期。
[3] 付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版)》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