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课程的策略
2021-09-10郁岚
郁岚
摘 要:我國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今在各年龄段的课程中得到了渗透,也引起了学前教育的重视。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探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希望可以全面提高幼儿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园 二十四节气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4.049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归纳出了二十四节气,包括雨水、谷雨、芒种等,二十四节气不仅凝结了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更是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渗透二十四节气,不仅可以拓展课程内容,还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推动幼儿全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一、基于儿童立场,选择适宜内容,设置科学课程计划
教师在设计节气活动时,必须基于儿童立场,敏锐地捕捉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利用传统文化元素,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特点,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挖掘某一节气的教育价值,设计相关的主题进行相应的教学。
例如:在立春时节,孩子们对春天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为什么春天到了花就开了?为什么春天大树会发芽?为什么立春之后还有春分?……可以以“春天的秘密”为主题,让幼儿随着节气变化,找找春天的变化、听听春天的声音、看看春天的颜色,摘春菜、送春牛、放风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因此设置科学的课程计划可以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和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追随儿童脚步,结合传统节日,体验节气文化习俗
在设计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活动时,需要基于幼儿的身心特征,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与生活相结合,使活动增添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学习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我国传统节日入手,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将知识与我国的传统节日相结合,以清明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生成课程活动方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大班主题活动“弘扬传统节日,传承民俗文化”中,幼儿了解到家里的亲人都会去给祖先扫墓,纷纷提出疑问“清明节究竟是什么节日?”教师鼓励孩子们自主去寻找身边各种与“清明节”相关的内容,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孩子们了解到清明节要祭奠逝去的人,寄托哀思,并思考“除了逝去的家人,还有哪些人也是在清明节需要祭奠的呢?”把活动延伸到纪念为国捐躯的人民英雄、抗疫卫士等。教师还引入了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寒食》《清明》等,和幼儿一起探寻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并组织相关的活动,如做青团、踏青、放风筝,让幼儿在感受传统节气文化的同时,激发幼儿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有效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弘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总而言之,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可以强化民族自豪感,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人运用伟大智慧得到的文化成果。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既促进了幼儿将来的综合发展,也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秀英《我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具象化实践——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江苏幼儿教育》2018年第1期。
[2] 黄凡《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求知导刊》 2017年第32期。
[3] 金以莉《二十四节气在幼儿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融入策略》,《 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