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2021-09-10陈东林

关键词:中华传统课程

陈东林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不仅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当前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为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需要教师在小学教学中积极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鉴于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品德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活动 课程化实施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4.052

一、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资源开发有限,学校教育粗放性明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数不胜数。但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语文、品德、历史等课程上,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常常容易被忽略。并且,传统文化教学更多是通过诗词歌赋、朝代简史等内容的背诵,通过思想道德的理论灌输来实现,对文化常识、传统体育、传统技艺等真正承载文化内容的知识关注不够,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有一定限制。

尽管很多学校在小学阶段都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但教育存在明显的粗放型,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的课时量偏少,一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课程不列入必修课程,时不时还受到其他课程的课时“压制”,并且也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师资力量缺乏,绝大多数从事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教师都不具备本学科的专业背景,进而导致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没有一套适合在全国小学教育阶段推广的基础类传统文化教材等。

2.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虽然传统文化教育有国家宏观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但从现实的整体形势来看,当下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形式呈现单一化,课堂讲授是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并且很多学校把传统文化教学单纯理解为让学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的内容也限于《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类读物,学生接触校外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缺乏亲身且深入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形式与类型的单一化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有效、持续的传统文化教学。

3.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开展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仅凭教育工作者的参与与支持是不够的,更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构建由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配合、支撑的教育体系。然而,现实中有些家长由于当下生活的优越性及自身受教育水平限制、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无法有效引导子女学习传统文化,也无法为他们提供一个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氛围。

4.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发生了较大改变。未成年儿童的价值观、认知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更容易受到一些西方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现实生活中,一些小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概念日趋淡化,而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却了然于胸,非常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策略

1.选择适宜教育内容

早在1859年,斯宾塞就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从而引导和启发了人们对于教育内容的思考。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进入中小学校园并成为教育内容,因此要进行教育内容的筛选,筛选原则有三。其一,要选择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符合时代思想特征的传统文化。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符合时代特征的,对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有益的传统文化,如中华民族孝敬亲长、勤劳勇敢的思想品格,要大力继承与弘扬;对于违背社会伦理,阻碍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如三纲五常的陈旧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消极态度,要勇于抛弃。其二,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便于理解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数量众多,涵盖范围广泛,要择优而选之。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他们最能符合年龄特征的传统文化,结合其身心发展的阶段,选择最适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三,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内容选择还要突出基础性。中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下至六七岁的童蒙,上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相应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项跨度较广的工程。选择合适的中华優秀传统文化,要力求“探寻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案”,形成适应学生、适应基础连贯性的知识体系。

2.系统设置传统文化课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生的课程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中小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顺利开展并逐步常态化,需要自上而下对传统文化教育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现有的教育体系,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就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依据不同学段的相应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对同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教育要求,构建小学至高中相互衔接,自成一脉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级课程标准,由简至繁,由易至难,由直观至抽象,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

3.有效结合学科教学

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利用好学科教学这一重要载体。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在满足学生正常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教学特点适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通过语文、品德、历史等学科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脉络和具体而微的文化内涵、传承的文化精神外,还要挖掘传统文化艺术、传统体育蕴含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

以小学音乐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为例,小学音乐教科书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有传统器乐文化、传统戏曲曲艺文化、传统民乐文化和诗词文化等。其中传统器乐文化是音乐中用传统乐器演奏的传统曲目作品及通过其使用的乐器的介绍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音乐故事引入古琴曲,如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展示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和谐共融情景,再将华夏古韵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音乐成就。

4.开展特色社团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地区都有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具有传统文化因素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增强。

例如,有的地区中医药资源丰富,学校就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组织学生开展中医中药社团,并通过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中草药的采集与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小对中华中医药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实现传承、发扬意识的增强,并通过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程教学的途径开发势在必行,学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探索适应时代与学生需求的传统文化的施教方式,从而发挥其深远持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李丰瑞《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植入分析》,《学周刊》2018年第6期。

[2] 马秀君《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发探讨》,《速读》201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课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