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时机与方法
2021-09-10魏倩
魏倩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习得相关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要把握具体的教学时机。本文先分析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时机,接着提出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在传统文化中的培养方法,以此更好的发挥数学学科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4.019
一、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时机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握学习有关的概念知识时机,在教育教学中定义定律、定理以及规则等都可以称之为是概念性的知识内容,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也会感觉枯燥乏味。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一般经过感知、表象以及概念的过程。为此,在概念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是一种高级活动,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其中包括认知、知识以及自学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引导学生边进行操作边进行思考,以此强化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二、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方法
1.强化联系传统文化,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挖掘数学图案的数学思想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战国时期的铜鏡、剪纸、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然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幅图案所蕴含的数学思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好地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动手实践中,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体验其中包含的情感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对知识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利用数学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对这门学科进行分析后可知,其存在着以下特征:一是逻辑性强;二是精准度高。所以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期间,要主动探索到该课程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尽可能将这门学科潜在的文化充分地挖掘出来,旨在令学生在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实现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继而促进其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将古代铜镜、窗花等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目的是为了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又如在学习《数学广角-优化》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此时就可以将田忌赛马的短视频播放给学生,旨在促使他们可以对赛马的全过程做到了如指掌,熟知对阵的每一个回合赛马的搭配,继而深刻感受到最优化思想的应用原理。显然以上这些例子均能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成为国家之栋梁之材。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把握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时机,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中。采用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方法,结合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才智》2020年第13期。
[2] 黄美珍《基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动手操作有效性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12期。
[3] 於垚冰《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时机与方法》,《华夏教师》2018年第29期。
[4] 闫少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