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策略
2021-09-10王雪
王雪
在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语文教育必须要渗透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检验而流传下来的对人类生活有指导意义的材料,其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与语文学科的学习有相通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开展,第一是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素材,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走出文字,走出教室,到地方感受传统风俗习惯、节日文化等,全面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下文将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目前,我国极力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其在教育上表现为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素材变得丰富起来。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在传统文化学习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其中古詩文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现代文中也有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描写。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极力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素材,在课堂通过有效地方式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在学习《春望》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古诗的翻译,而是先带领学生学习古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并以此为基础与学生一起进行诗的赏析,在赏析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杜甫心系国家大事,思念亲人的情怀。
《社戏》本是鲁迅先生所描写的在外祖母家生活经历的一部分,但其实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社戏的介绍。社戏指的是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其由来已久,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艺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搜索关于民间社戏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热闹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戏文化的了解。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的人数可多可少,多则上千人,少则几人,由于磅礴的气势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力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来源、风格特色、表演形式等内容,然后准备腰鼓道具,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动作进行几人的安塞腰鼓表演,由此激发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促进安塞腰鼓的传承。
除了以上介绍的课文之外,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师应在基础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学习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人。
二、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正是这些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赋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为了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除了重视课内教学外,还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地区传统文化展开自主调查和研究。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传统文化调查小组,并向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调查任务。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公平性,教师可以将乡村风俗、民间技艺、历史文物、服饰变化等写在多个纸条上,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抽签,抽到哪个就要完成哪个任务。接着,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调查指导,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查阅当地图书馆等方式收集资料,结合调查的数据和实际情况编写调查报告,对调查得知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梳理等。由此,可以使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调查和探索当中,对于加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主观认知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同,教师不能仅局限在知识的灌输上,还要通过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做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