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探析
2021-09-10苏凯
苏凯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因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在诞生之初就深入民心。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传统电视媒体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内容单一、受众流失和收视率下滑等问题。文章通过梳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困境,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策略,以期让节目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提升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融媒体背景;发展策略;影响力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电视民生新闻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是一种用贴近大众视角来进行播报和评述的生活服务类新闻,主要通过电视媒介进行传播。节目一般会选用亲和力较强的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播报风格亲民化,与传统新闻的“我说你听”迥然不同。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播的《南京零距离》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傲人的收视率,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正规化的代表,标志着民生新闻的崛起。随后,各级电视台纷纷开始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如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在线》、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安徽电视台《夜航60分》等。[1]这些电视栏目契合时代发展,凭借自身关注民生的定位进一步提升了栏目的品牌价值。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但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在媒介融合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接受模式和关注领域受到很大影响,也逐渐显露出发展的短板。
第一,传播方式从单一传播到多元传播转变。在融媒体背景下,每个人都是移动客户端,既是新闻的发布者也是传播者,这打破了电视民生新闻过去的单一化传播,电视民生新闻的贴近性和时效性优势似乎不存在了。
第二,接受模式转变为以受众为主的参与式新闻。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的传播技术使受众可以更便捷地参与新闻的生产进程,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倾听更广泛的民意。
第三,选题来源更为广泛,电视民生新闻人的“把关”意识要进一步加强。融媒体背景下,一方面给民生新闻增加了海量的选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过度关注受众的“私人领域”的可能性,很多民生新闻以窥探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为噱头,公共意识淡薄。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在保持自身节目品质的基础之上不断适应媒体新环境和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背景下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
(一)新闻内容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选题重复报道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大多都是在地方频道播放当地城市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这就缩小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视角。[2]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容易,使得新闻内容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选题重复报道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大多民生新闻选题比较肤浅和琐碎,缺乏深度思考,例如家庭纠纷、自然灾害、交通肇事、奇闻异事等,这样单一的报道形式导致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同时,随着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的成功,节目主持人孟非的亲民主持风格让很多地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也纷纷效仿。但很多电视台主持人在语言幽默力和深度挖掘新闻能力上的不足,并没有孟非对节目的把控能力,反而凸显了节目短板。
(二)广告占比高,娱乐化现象严重,服务性不强
一方面,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媒介获取利益的主要方式还是来自广告。电视民生新闻除了传统的贴片广告之外,还有冠名植入、口播植入、形象植入等,这样就大大压缩了节目的正文内容。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风气影响下新闻报道内容和方式呈现娱乐化倾向。[3]减少相对严肃的选题而选用故事性强的、话题热门的选题,个别媒体甚至为获得流量的青睐不考虑新闻伦理道德,制造所謂“猛料”,以猎奇和媚俗来吸引人眼球,这严重削弱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电视民生新闻的基石在于民生,其节目特色是为老百姓提供所需信息、社会服务、舆情支持等,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然而广告占比高、娱乐化现象严重都在进一步损害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特色,使得节目内容传播效果差,服务性不强。
(三)技术缺陷,传播、经营模式不完善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传统媒体在技术上和新媒体是有差距的。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播放形式主要有直播、录播和重播。直播效果最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但受限于设备运输和播出机制多用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常见的播出形式还是以录播和重播为主。但在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信息传输速度的当下,经过一段时间制作播出的电视民生新闻,观众可能已经在微信、微博或者其他媒体移动客户端知道了结果,节目往往是花了人力、物力却还是没有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我国电视媒体行业的运营盈利模式是利用产业手段获取广告资源作为运作资金,但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运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一方面,新媒体迅速分化广告资源,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电视台不同频道内部的压力竞争。这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都有所减弱。
(四)媒介单一,交互性不足,发展缺乏后劲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也在和新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国内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开发新媒体阵营,包括运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方式。但大多只是照搬当天电视节目的新闻内容,例如重点新闻和消息、天气预报等,忽略了新媒体受众接受信息的喜好。电视民生新闻在探索和受众交互性上主要是拨打热线电话和关注微信、微博公众账号留言的方式,但收效甚微,发展缺乏后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电视民生节目开始探索直播平台,这是有效拉近受众距离的方式,可以作为日后电视民生新闻重点开发和利用的媒介形式。除此之外,有的电视民生节目通过开展微互动的方式,与观众和网友加强节目互动,增加节目关注度。
三、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创新节目内容和呈现方式,提升节目公信力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在其平台上播出的电视民生新闻更具有公信力,新媒体的优势则是在信息传播方面更方便、迅速。不同媒介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两者之间的融合可以使优势互相补充,进一步创新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内容和呈现方式,克服同质之弊。一方面,在严格筛选选题的基础上扩大新闻报道范围。[4]随着社会的进步,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扩大,要有“大民生”的概念,关注角度应从日常琐事到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上,涉及文化教育、医疗保障、劳动就业等领域,帮助观众解读利民政策,引领观众关注国家发展。另一方面,适当增加深度报道的比例。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多为消息式的,缺乏深层次的新闻读解。当出现可挖掘的民生新闻时,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上,可以追踪调查的方式对隐藏在新闻背后的真相进行剖析,尽可能地提供多元立场解读,提出栏目的独家观点。
(二)强化记者职业操守,引领民生新闻价值
新媒体的发展,为民生新闻带来海量、多样的信息素材。与此同时,这些海量的内容鱼龙混杂,大量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快速传播。新闻记者作为民生新闻的“把关人”,代表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形象,应在新闻生产中树立专业的职业道德操守,牢记为民发声的理念,加强与受众沟通交流的同时严把质量关,防范娱乐化民生新闻走向低俗化,使电视民生新闻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受众。同时搭建全媒体采编和经营团队,全媒体采编、经营团队需要既掌握傳统媒体的直播流程,也要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大数据和智能化的优势快速收集新闻素材,以最快的速度分类传播至电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等不同平台,并且充分考量不同媒介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
(三)转变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积极尝试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式的节目机制近几年在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已经出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中央电视台的《了不起的挑战》等。制播分离是一种将部分电视节目委托给独立公司来制作,完成的节目最终在电视台播出的一种制播机制,可以丰富节目的内容生产。节目制作和广告经营剥离出来,是电视产业化的标志。电视民生新闻也可以积极尝试制播分离。例如上海电视台《新闻坊》的素材来源一部分来自本栏目的采编记者,更大一部分内容来自于“通联记者”(下一级别的地方区域电视台记者)在互联网的共享新闻,这就形成了新闻资源共享的高效机制。[5]同时,在新闻技术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开发节目的新媒体阵营,包括节目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短视频、直播等等,方便与观众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拓展新闻的来源和渠道,增强节目播出新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打造“中央厨房”,频道媒体深度融合
电视民生新闻想要更好地在融媒体背景下发展,一方面需要打造“中央厨房”,深化频道媒体融合,高效地实现全媒体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以山东融媒体资讯中心的“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平台为例,以“蜘蛛网”式的架构打通了采编部门的藩篱,不同频道的人混编在一起、跨平台协作。当有重大新闻出现时由编委会共同审核把关,然后按照不同媒介传播信息的特点分类传播,节约时间的同时也避免了机械化的新闻生产。另一方面,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本身手中的资源就无法和中央、省级卫视相提并论,加之新媒体的冲击,收视率严重下滑。这就需要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自主求变,实现跨省级卫视战略性合作,重塑区域性媒体战略性融合。例如吉林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说实在的》,自开播以来就与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新闻夜航》等5家省级频道合作。再例如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部分节目资源,与网络电视台网站点播、直播互动,通过APP“广西视听”进行融媒体全平台传播,把思想性强、舆论引导力好的民生新闻节目从整期节目里面进行单条拆分,方便搜索和分享转发,提高节目内容触达手机客户端、频道官方微信公众号、栏目微信公众号,方便观众和网友收听(语音版)收看(视频版)和阅读(文字、文稿版),不仅赢得了高收视率,也给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四、结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坚守住“以民为本”的新闻底线,发挥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加快频道媒体间的深度融合,自觉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围绕中心贡献新作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树立自己的频道品牌、栏目品牌特色,进而提升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
[2]张丽.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J].记者摇篮.2008(10)
[3]姚麟.民生新闻与大众的距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320.
[4]王连河.以新媒体理念创新电视民生新闻——以漳州电视台《记者在线》为例[J].东南传播,2015(04):115-117.
[5]唐金龙.新形势下媒介融合变迁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8):7-9.
(责任编辑:黄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