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编辑向数字编辑转型的路径探索
2021-09-10吴田田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对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转型中的纸媒编辑在巩固传统出版优势的前提下,应积极拥抱互联网,从思想认识、内容把关、功能测试、视觉风格、编校质量和运营维护等方面夯实数字素养基础,全面提升全媒体出版能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纸媒编辑;数字编辑;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211-02
近年来,现代纸书,AR、VR图书,直播卖书的热潮,对纸媒编辑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冲击。纸媒编辑多是文字编辑,在意识形态、内容导向、文字质量把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数字化思维不强、不熟悉信息技术原理、不了解互联网营销等劣势,且面对转型茫然无措,对学什么、从何处学毫无头绪。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数字出版理论,归纳自身的数字出版经验,以供借鑒。
一、数字编辑工作概述
数字编辑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处理,使产品达到可以发布和流通的标准,其工作包括选题策划、稿件资料组织、编辑加工整理、校对审核把关、运营维护发布等[1]。《北京市新闻系列(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将出版领域的数字编辑分为内容编辑、技术编辑、运维编辑等专业,并区分于视听内容编辑、视听技术编辑、视听运维编辑等专业。
从出版实践来看,纸媒编辑一般转型为数字出版物的产品负责人(责任编辑),主要负责内容把关,具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界面设计等。数字化技术的操作难度较大,在改善出版结构的同时,需要各部分人员协同操作,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由局部带动整体优化,从而发挥数字化传导过程信息上下游的集中优势[2]。除了与作者、美编、印制、营销等传统出版行业人员紧密沟通外,数字编辑还要同设计人员、技术编辑、计算机程序员、网络运营人员加强交流。因此,处于关键位置的编辑亟须提高数字素养,发挥统筹全局、把控细节的作用。
二、纸媒编辑提升数字出版能力的途径
(一)转变思想认识,建立用户思维
纸媒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了解互联网,建立用户思维。一方面,编辑虽然本身也是互联网用户,但并不了解其商业模式,对流量变现、跨界融合等“互联网打法”认识不清,这样难以在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另一方面,在传统出版中,编辑往往是被动的,与读者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而数字出版一般是线上运营,需要与用户直接互动。基于此,编辑要主动学习互联网商业运作方式,关注流量和数据,及时跟进最新“玩法”,为读者提供精准的服务,满足用户需求,拓展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3]。可以通过关注成熟出版社的公众号、参加培训、学习行业自媒体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鸟哥笔记”等,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明确数字出版规范,严守内容导向关
除了熟练掌握与纸质出版物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出版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外,数字编辑还要着重学习《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与互联网出版有关的规定,从而增强法律规范意识,保证内容导向,做到编而有据。编辑特别需要厘清自媒体产品与出版物的区别,例如,有些音频节目,内容是作者原创的,但背景音乐是从网上随便下载的,如果出版的话,会涉及版权问题,对此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
(三)夯实数字知识和技能,把握产品功能
1.积极学习数字出版理论知识。编辑可以学习中级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参考书籍《数字出版基础》,北京市数字编辑职业资格考试书籍《数字编辑基础理论与实务》(初级)、《数字编辑基础理论》《数字编辑实务》(中级)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出版实务》,了解适合文字编辑使用的各种数字化编辑技术、智能出版技术。
2.做中学,学中做。在电子书的制作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不同发布终端和呈现方式对多媒体元素的不同要求。公司应用名编辑电子杂志大师软件制作电子书,这款软件易于操作,支持移动端和电脑端、在线和离线等输出格式,能基本满足一般电子书的制作要求。在制作过程中,编辑需要根据PC机和移动阅读终端设备的不同调整图片、音频、视频的大小和分辨率。例如,对于PC机这类屏幕尺寸大、运算速度较快的设备来说,适合用原版的图片、音频、视频;而对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说,用户在线浏览的时候,如果图片、音频、视频太大,会降低整本书的加载速度,出现卡顿,影响阅读体验。
3.沉心静气反复测试。数字出版物效果的呈现需要功能和技术的支撑,与纸媒产品不同的是,编辑在审稿、编校的过程中,内容和版式的修正是通过多媒体软件实现的。软件承载的数字出版物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制作电子书时,改正一个错别字,需要导入源文件—改正—输出不同终端的文件—测试,花费的时间是修改纸质稿件的二三十倍;再如,电子书的动态效果设计,也需要经历上述流程,反复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需要沉下心,不断积累优化经验,最终使所有效果更好地展现出来。
(四)理解用户界面设计,把握视觉风格
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移动屏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读者对数字内容的视觉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往往期待眼前一亮。
由于数字出版物的图文声像通过界面呈现出来,数字编辑特别需要理解和学习用户界面设计(User Interface,简称UI)。用户界面设计是屏幕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是指对产品结构、人机交互和视觉表现的整体设计,狭义上指视觉表现。设计感强的界面能刺激用户视觉,做到配色舒服,充分考虑到用户特点和使用场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公司策划了战“疫”情——山东文艺工作者在行动移动多媒体系统,最终以HTML5页面形式展现。最初与设计人员沟通时,双方就作品视觉风格发生了分歧。设计师从设计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使用清新插画风格,但从战“疫”内容角度考虑,应为持重淡雅风格。由此可以看出,编辑只有理解用户界面设计逻辑,才能从视觉方面一以贯之地把握住作品的调性。
编辑可以通过学习视觉设计知识(色彩、构图等),逛云展厅,关注数字作品设计趋势等,提高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从而贯彻实用、易用、美观的界面设计原则,把好出版物的视觉关。
(五)掌握多媒体要素和工具,增强编校能力
责任编辑一般只负责内容初审和编校,指出错讹,由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和UI设计人员完成图片、视听稿件和界面的修改,但编辑还是有必要学习掌握各种多媒体要素的剪辑、编辑原理和技能。一方面,自己可以独立完成要求简单的操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与专业人员沟通修改细节,提高工作效率。
1.文字。注意选用微软雅黑等横竖粗细相同的字体,适应屏读;注意不同文件格式转换时特殊字符的变形问题;注意积累将静态文字动态化的媒介融合技巧,适应数字阅读的多元需求。
2.图片。从主题内涵、冲击力、表现力和组合创新性等方面筛查图片;至少掌握一种图片处理工具,如美图秀秀、Photoshop,熟悉各种命令的操作;了解不同图片格式的特点,如数字产品适合用JEPG的图片,容量小;根据不同的终端设备调整图片的大小、比例和色调,保证最佳呈现效果。
3.音频。与文稿同步编校,有助于发现稿件的知识性错误等问题,也便于后续人员的审校;掌握口语的特点,注意主播或演唱者的发音、语调、气息等问题,把握语言质量、声音和谐程度及音频的适听形态;上传服务器之后,注意测试音、词的同步性和流畅性问题。
4.视频。注意字幕有无错别字、音画的同步性问题;制作视频片头时,注意选用与产品整体风格一致的帧截图,剪辑片段精准吻合,体现产品核心特点;上传到服务器之前,用格式工厂等软件压缩视频,有利于减轻带宽压力,优化用户观看体验。
5.界面。考量用户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和视觉舒适度;注意界面之间转场的流畅度、与界面元素的匹配性,考虑场景的情绪和节奏;注意界面中元素位置、方向、色调的匹配性和协调度;同一板块版式一致,每一次改版都要重新核对;功能按钮与后台内容一致,构建明晰的内容对照表;注意有无细碎乱码,须不同设备同步测试。
(六)形成运营矩阵,通力做好维护
一方面,充分把握现有的视听平台和社交平台。常用的音频平台有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企鹅FM、懒人听书等;常用的视频平台有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常用的自媒体平台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哔哩哔哩、贴吧、豆瓣、知乎等。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新媒体素养。编辑应针对不同的平台调整数字出版物的宣传文案和呈现形式,精准对应平台用户群。如在疫情期间,公司深度开发了战“疫”微博主话题,发布了手绘长卷、短视频、动画、主题海报、手绘插画等,全方位展现了山东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勇气,引起了强烈反响。最后,与运营编辑紧密沟通,跟进产品的线上数据,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三、结语
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見》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对全媒体人才的迫切需求。转型中的数字编辑既要放大传统出版的质量把关优势,又要从思想认识、内容把关、功能测试、视觉风格、编校质量和运营维护等方面夯实数字素养基础,全面提升全媒体出版能力,在打破职业发展瓶颈的同时,为数字出版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纪冬梅.从实操层面浅论全媒体时代数字编辑的基本能力[J].新媒体研究,2020(9):110.
[2] 成联君.数字时代出版编辑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0(4):111.
[3] 葛明月.新媒体时代传统编辑数字化能力的提升[J].新媒体研究,2020(8):97.
作者简介:吴田田(198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