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新闻采编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措施

2021-09-10张文天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闻记者逻辑思维

摘要: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传播主体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呈现出数量多、内容丰富的特征,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不规范、瑕疵多的报道,逻辑思维缺失的现象司空见惯,应对其予以足够的关注并纠正。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记者;新闻采编;逻辑思维;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71-02

一、引言

新闻报道具有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职能,受众广泛,影响深远。因此,新闻报道应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尽可能用较短的时间与篇幅,让受众最大限度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记者应当高度重视新闻采编的逻辑性,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在分析新闻信息传播逻辑思维混乱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并指出其重要意義。

二、记者逻辑思维混乱的表现

(一)语言逻辑混乱

新闻根据记者、编辑对事件的采访、编辑,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受众传达出来。新闻语言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记者的语言表达是人们理解信息的关键,但当下不同媒介传播的新闻资讯质量参差不齐,记者的报道存在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等问题。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理解与判断,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记者专业能力的缺失。

记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常见的逻辑混乱问题是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不恰当、不准确,主要表现为语序混乱、搭配不当、概念不清、表达有歧义等等。究其原因,一是采访不够深入,对新闻事件了解不足;二是基本功不够扎实,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不够准确;三是对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低,不够严谨。

(二)主观倾向强烈

记者主题先行,对新闻报道的素材使用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主要表现在材料的获取和编辑以及语言的表达上。新闻在成稿成片之前,需要做大量的新闻材料收集和编辑工作,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报道[1]。新闻材料包括现场的拍摄、相关人员的采访、背景材料等等。记者在新闻材料的收集和编写过程中,难免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以自身的主观倾向为导向,对材料进行取舍。如果个人主观倾向严重,会导致新闻报道片面,丧失完整性和公正性;除此之外,在新闻材料的采用与架构上,往往也体现出记者显著的倾向性,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三)事件阐述缺乏逻辑性

不同的新闻类型需要的逻辑不同,对于时事新闻的报道应当遵循事情发展的逻辑,向受众呈现出较为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而非片面、模糊的事件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为了提高浏览量、收视率等,采用假、大、空的标题博眼球,以主观意愿对素材进行碎片化选取,没有呈现出实质性的新闻内容,具体表现为新闻要素残缺不全,内容支离破碎,缺乏完整的事件起因、发展以及结果,缺少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性。除了时事性新闻,还有一些以文化、历史等为主题的新闻栏目,也应当有其内在逻辑性,如事件、空间逻辑,而非对新闻材料进行简单、粗暴的叠加与铺叙,给人造成混乱之感,对信息接收感到疲劳。

三、提高记者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增强文字表达能力

在记者逻辑混乱的表现中,语言文字表达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记者要想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必须提升文字表达能力,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在新闻编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规范汉语进行表达。要从基础做起,以符合语法语义为底线,避免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包括用词准确、词语搭配准确、语序合规、没有歧义等;同时也要考虑语体的规范,对不同的新闻类型采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对于政治性强的新闻如时政新闻,应采用严肃、官方的语体,以体现使用环境的严肃性,营造一种合适的接收氛围;但是,对于文化、体育新闻,则需要选择其他合适的语言风格,或慷慨激昂,或具有趣味性,或充满人情味儿,增强节目的表达效果[2]。以北京广播电视台播出的“走进北京网红打卡地”系列报道为例,记者对题材、语境、接收对象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较好的把握。在这一旨在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复苏、助力旅游、推荐北京网红打卡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结合介绍的内容和所处的环境,采用现场体验的方式,用活泼的语言甚至京畿方言,对报道对象进行推介,鲜活生动,与节目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二,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随机应变。在采访中体现出语言的逻辑性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因此,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记者需要梳理自己的思路和问题,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拟定采访提纲或制定相应预案,牢牢把握采访主题与采访目的,既不能被采访对象“带跑”,又要随时攫取采访中出现的新内容、新情况,紧贴事件,完善报道内容,做到有条不紊,使整个采访过程体现出清晰的逻辑。

(二)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公众能了解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现象,记者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的原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新闻背后事件进行挖掘,要求记者善于分析思考,以职业化的新闻敏感性,抓住关键点,由点到线再到面,深入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方面,记者要善于挖掘、呈现事件的矛盾之处,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深刻反映出事件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记者要善于通过情节的构建和还原,帮助受众建立起对事件的认知,这需要记者在大量求证之后对材料进行缜密的组织,用简练精确的语言还原事件的真相。

(三)积极训练和运用记者的灵感思维

记者必须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准确、迅速地捕捉到热点事件,并在发生之初挖掘其新闻价值,通过持续关注,成为新闻第一发言人,引领舆论,而非人云亦云。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不同的内涵,让受众看到或领悟到自己没能看到或领悟到的东西,赋予新闻以“新”的含义和价值,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增强新闻敏锐性和解析新闻的能力。

新闻敏锐性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在相关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需要把这种能力当作一种专业素质来培养。在平时的采编实践中,记者也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训练。

(四)提升素材整理和提炼能力

记者对新闻素材的整理和提炼,是新闻逻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记者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新闻素材的整理包括采访、视频、图表等的整理,每种素材都有其表达上的优点,不同素材组合与搭配,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3]。记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数量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有效的分类与组合,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首先,记者要充分熟悉材料,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与整理;其次,记者要明确自己每个环节要表达的内容,素材的选择应以主题的表达为宗旨,选用关联度较高的素材,对表达的主题起到支持印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素材的整合即新闻的架构,要体现出设计思路或逻辑,支持主题,而非简单地堆砌;最后,新闻要突出重点,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与概括,用最简练的语言和最有力的证明材料进行呈现,避免内容空洞或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以限的篇幅做有效的传播,更要体现出作品的逻辑性,让人清楚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四、记者逻辑思维构建的重要意义

加强逻辑思维的构建对记者、新闻媒体以及我国的新闻事业都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体现记者自身的专业素质

逻辑思维能力对记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是记者自身专业素质的体现。一方面,它能够帮助记者提高采编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它有利于记者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把握,长期训练,养成习惯,提升为能力,助力记者提升职业素养。

(二)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随着传播主体的爆发式发展,面对有限的新闻事件,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记者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提升新闻媒体的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4]。记者专业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升新闻呈现的质量,帮助新闻接收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从整体上提升媒体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

(三)有利于新闻事业的长远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小型媒体涌现出来,其呈现的内容多以博眼球以及获取流量为标准,娱乐化倾向严重,缺乏逻辑。这些泛娱乐化、逻辑混乱、真实性缺失的新闻充斥公众视野,将影響新闻事业的整体与长远发展。因此,记者必须从自身出发,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改变这一局面,促进新闻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五、结语

对于记者来说,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成为一名有深度、有思想的记者的前提条件。同时,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新闻媒体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升稿件的质量出发,避免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方媛.浅谈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措施[J].传播力研究,2019(9):118.

[2] 史圈道,曹建彬.论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J].魅力中国,2019(26):366-367.

[3] 闫文陆.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探究[J].新闻传播,2018(9):81-82.

[4] 王庆江.探究新闻采写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J].记者观察(下),2019(9):36.

作者简介:张文天(1962—),男,辽宁北镇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新闻采编新闻记者逻辑思维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我是新闻记者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