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
2021-09-10卫香玲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电视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关注新媒体,以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提升节目吸引力。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14-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在当前时代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是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传播模式的限制,不具备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因此而受到冲击。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其受众群体具有地域性特点,内容细致,应用新媒体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取新闻信息,电视民生新闻的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一)受众群体较固定
电视民生新闻一般由地方频道负责节目的制作及播出,因此节目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地方频道在该区域得到的关注较大,但其播放的范围有限。当前,许多地方频道都在进行民生新闻的制作,其节目内容与区域中的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电视台需要对各种突发事件及百姓生活中较关注的话题,进行内容采集与编辑,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多数受众观看电视民生新闻的时间一致,许多省市地方台选择的新闻存在较明显的重复性问题。
(二)重视综合效益
由于民生新闻的内容与地方实际状况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新闻节目获得的区域关注度较高。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在长期的制作与播放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好的口碑。同时,这种关注度与口碑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地方企业與电视媒体合作,能够达到迅速提升知名度的目的,而电视媒体也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电视台可以将所得报酬应用于人才吸纳、技术提升等方面,随着节目制作技术的提升,以及节目影响力的扩大,民生新闻节目影响的地域范围会得到扩展。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其他地区的新闻内容需要的技术投入与资金投入较为有限。节目传播范围的拓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节目的竞争力,在更大的区域内形成影响力。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相对较为困难,目前各地区的电视台都在寻求突破。
(三)重视民生导向功能
电视民生新闻的制作目的,是关注百姓的利益,因此在立场上,民生新闻要始终围绕百姓。大多数新闻受众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正确引导,能够对此进行修正。为了使受众更加认同节目内容,民生新闻节目在观点上,要保持始终关注百姓利益的特点。新闻具有引导作用,许多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明白自我认识范围有限,也会主动通过电视民生新闻扩展认知视野[1]。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的制作创新水平不足
相较于各种网络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及形式受到许多限制,因此新闻内容的呈现模式较为固定,缺乏新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受众会被网络媒体的新颖模式吸引,改变新闻的获取方式。同时,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采编过程中,由于同区域电视媒体应用的素材较类似,最终的节目也呈现出明显的同质性特点,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出现内容重复的问题,容易使受众感到疲劳。
(二)新闻存在局限性
电视民生新闻受传统新闻制作模式的限制,内容存在局限性,观点较为片面,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内容的呈现缺乏全面性。在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一些受众会认为新闻内容是非真实的,民生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将受到质疑。因此,要从新闻的内容出发,思考关注的全面性应如何拓展这一问题。
(三)新闻的引导能力下降
在以往的传媒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新闻媒体的重要程度较高,能够得到众多关注。新媒体时代,受人们信息需求差异以及新闻传播渠道拓展的影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吸引力逐步降低,原有的文化引导能力、观点引导能力以及审美引导能力下降。更有甚者,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对不真实的新闻以及低俗的新闻进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电视媒体具有的优势难以体现,民生新闻节目在区域中的良好口碑也会受到破坏,长此以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会遇到困境[2]。
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即时性及互动性成为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需要革新技术以及新闻报道方式,利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以及新媒体的优势,进行节目内容的优化。
首先,在节目的编辑过程中,需要做好重要内容的报道,选择可以现场连线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报道。许多新媒体受到发展规模的限制,在区域中并不能实现广泛的新闻内容采集。同时,其虽然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搜索,但缺乏专业素养,受众从非专业人士的叙述内容以及非专业人士拍摄的图片视频中获取的信息内容有限。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及其信息的局限性,都可以成为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点,有利于其发挥专业优势[3]。
其次,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受众可以与节目制作者直接沟通,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在有限的公共网络空间中表达自身看法,这属于对网络信息内容的补充与丰富,能够帮助节目吸引一部分受众。因此,新闻媒体需要对这种具有互动性的节目沟通方式进行应用,可以延长实时互动的时间长度,并且搭建相应的新媒体平台,或在各大视频网站进行新闻发布,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进行信息更新等。同时,在正式节目中,需要整合网络互动信息,使受众与节目制作团队实现多层次、多方式的沟通,提升节目的互动吸引力。
(二)深入挖掘节目内容
深度的节目内容挖掘过程中,地方的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地利优势,需要充分的应用这种优势,完成节目的深度报道以及追踪报道。
在深度报道前,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素材内容收集,通过大量的采访,应用一手新闻进行节目播报。目前一些电视新闻媒体为了缩减节目制作开支,在基本素材的获取上,放弃了应用一手新闻素材的方式,使节目的内容失去了独特性及深度,难以吸引更多受众,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同。不能忽视的是,电视民生新闻深度报道的素材选择需要审慎,既要符合地区人们的需求,也要通过新闻内容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需要注意,在负面性新闻内容的深度报道过程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避免起反向引导作用。例如,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为了避免模仿犯罪的情况出现,不能够对犯罪的各种细节内容进行透露,需要应用正面评论的方式,引导社会舆论[4]。
其次,在新闻追踪报道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追踪报道的内容,灵活地选择报道周期,避免由于报道周期的限制,追踪长度有所不足。在这一类型新闻中,人们除了关注新闻本身之外,往往会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提供援助。后续报道也是对于援助结果的一种呈现,有助于受众获得观看心理满足。另外,这种类型的新闻源于社會问题,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持续关注能够获取更多的细节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
电视新闻媒体与社会上的新媒体传播企业有所不同,在进行自身发展的同时,具有更明显的公众传播作用,能够引导舆论。要对这一特性进行体现,就要更多地在民生新闻中关注弱势群体,进行细致、全方位的新闻内容报道。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一些电视媒体对弱势群体存在偏见,且报道力度较小,在报道内容上以负面新闻为主,如疾病、失业等。在大众的观念中,弱势群体似乎缺少正能量。其实,这是民生新闻报道的缺失,弱势群体中也不乏正能量者,他们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新闻报道要着力宣扬弱势群体对社会的贡献,改变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和弘扬弱势群体的正能量,不仅有助于加深社会群众对他们的认识,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更加坚强地生活下去,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这种类型的报道,能够体现出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五、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要对现阶段的新媒体环境进行关注,借助新媒体技术,发挥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首先,需要关注技术的更新与应用问题,构建融媒体平台,加大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度,加强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的互动。其次,需要对新闻节目进行深度的追踪报道,灵活选择追踪深度以及追踪周期,实现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并且吸引受众关注。最后,在内容以及观点的选择上,要重视人文关怀,对弱势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静.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9):66-68.
[2] 胡光,李筱培.电视民生新闻的融媒体传播策略[J].采写编,2020(02):41-42.
[3] 翟俊梅.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9(15):62-63.
[4] 罗连.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新闻传播,2017(03):58+60.
作者简介:卫香玲(1969—),女,山西运城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