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以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分析国内脱口秀现状

2021-09-10郭子超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4期

摘要:近年来,脫口秀成为年轻人追捧的节目之一,但这股潮流兴起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根据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西奥多·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国内脱口秀节目的现状。

关键词:脱口秀;文化工业理论;现状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10-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一线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北上广深等城市去奋斗,但工作高压下,随之而来的一大问题就是精神层面无法得到满足。在此背景下,脱口秀节目以新的内容和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这种备受追捧的现象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工业。笔者从四个层次来分析我国脱口秀节目现状。

二、文化工业产品的标准化

(一)脱口秀生产内容的标准化

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所谓的标准化,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去机械化地生产[1]。

以我国脱口秀节目为例,早期脱口秀演员编写搞笑段子和故事大多数来源于生活经历,但随着脱口秀市场的发展以及新人演员的加入,脱口秀段子开始出现同质化,演员编写故事也开始遵循一定的公式和套路。例如,《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中提出的“铺垫+目标假设=预期”“铺垫+再解读=意外”等固定笑话公式[2]。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笑果文化发布《2018中国年轻态喜剧受众消费大数据报告》中显示,自从以脱口秀为代表的年轻态戏剧大火之后,仅2017年就有近40000人开始学习脱口秀,其中600人脱颖而出成为演员[3]。这个数据表面上显示出脱口秀行业正蓬勃发展,但其实更深层次地展现了进入脱口秀行业的门槛和难度,侧面印证了脱口秀其实不仅是即兴的随意创作,更需要学习理论和方法或公式,以此在同行业演员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此看来,在创作脱口秀段子中,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把生活中的糗事分享出来就叫脱口秀,而是有一些固定好的方式方法来创作出好笑的段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脱口秀文化创作中程式代替了一切,如今的脱口秀创作某种程度上俨然成为一种具有标准化生产的文化工业。

(二)脱口秀节目宣传的标准化

提到中国脱口秀,大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李诞和他的笑果文化。这背后是笑果文化的巨大付出和努力才将脱口秀行业的需求端激活。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部分脱口秀演员的主动离职、曝丑、触犯法律以及线下巡演,也因疫情被迫取消,笑果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笑果文化靠着《脱口秀大会3》的火爆而成功自救。而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笑果文化标准化的宣发带来的。

第一,它抓住了年轻态喜剧受众的群体特征。根据前文报告,这一受众群体年轻上进,收入较高,相比其他喜剧受众,愿意花更多时间收看综艺以及更容易受到小红书、抖音等这类内容和短视频平台的影响。

第二,阿多诺认为,标准化几乎是确保资本稳定获利的必然结果[4]。笑果文化的本质其实是一家媒体公司,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借助了电视媒体,用制作电视节目的方式来制作脱口秀。在此基础上,借助了每期节目的主题以及互联网平台的话题推广。例如,在《脱口秀大会3》中的最后一期主题“是终点也是起点”以及微博热搜“罗永浩6亿债务还了4个亿”,通过引人瞩目的话题,勾起城市年轻群体的兴趣。《脱口秀大会3》自播出后贡献了大大小小的微博热搜上百个。因此,可以看出笑果文化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标准化宣发下的结果。

三、脱口秀节目中的伪个性化

(一)伪个性化的表现

阿多诺认为,伪个性化的特征是作为标准化的保护伞而存在的[5]。因为脱口秀节目总是需要受众对它抱有一定的热情,因此一定要在表面上作出一些改变,如不同风格脱口秀演员的加入、节目嘉宾的常驻、“爆梗”的设置等等,以此保证受众的新鲜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节目变动很大,受众就会感知到这个内容不是以前的样态,从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这样一来,伪个性化掩盖了标准化的实质,同时受众也在熟悉的、一模一样的安全范围内享受着不费力气的愉悦。

(二)伪个性化的含义

阿多诺认为,伪个性化是指文化产品创作中,标准化模式控制下的虚假的个性化[5]。随着脱口秀新人演员的加入逐渐受到受众的追捧,脱口秀行业也意识到受众开始喜欢追寻个性化的新文化、新内容。例如,脱口秀演员杨笠和李雪琴有着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但在标准化的脱口秀内容生产流程下,二者创作出的内容的本质是趋于一致的,只不过吐槽的对象不同,前者是以吐槽男人为主,而后者是以吐槽老板为主,但她们的目的都是愉悦受众,引起受众的共鸣。

四、大众与脱口秀文化的相互作用

(一)脱口秀为了迎合受众作出改变

文化工业对其消费者有操纵的作用。不过这个操纵作用并不是有目的性的、受控制的、有方向性的,而是潜伏的[6]。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可怕的现象,先是个人被文化工业退化为消费者,然后文化工业向其消费者提供通俗的、表面的无意义的事物。

一个节目,受众看它的目的一定是想某种程度上得到一些东西。以脱口秀节目来说,受众喜爱和追捧它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精神层面的娱乐,换言之,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因此,中国脱口秀节目必须合乎这些消费者的口味,才能成功吸引他们去消费。但阿多诺认为,这样一来文化就丧失了它在其中的批评作用,而成为社会的结合体。

简单来说,脱口秀的出现是在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本身带有批判性。但随着脱口秀文化秉持迎合受众、愉悦受众的精神,如此一来就丧失了对内容话题背后的思考和批判,转而成为一个为了娱乐而娱乐的产品。

(二)大众或被脱口秀文化“异化”

基于上述观点,文化的对象对文化并不提出创新的要求,而是让文化来为其服务。例如,许多互联网公司都会建议员工去观看脱口秀,甚至以线下脱口秀座位票作为福利发放,从公司角度出发,就是为了让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精神上的放松,这样脱口秀文化就成了消遣的一部分。

同时,如果受众在观看脱口秀之前就已经能完全料到整体的样态,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完成了对于受众的异化。例如,上文中所论述的受众只是为了精神愉悦而观看脱口秀,虽然不知道脱口秀的具体内容和细节,但对于脱口秀整体的呈现样态以及传递出的最终结果是能预料到的。这也会导致没有受众有能力可以从整体上对脱口秀文化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认识,脱口秀文化既消解了它内容背后的现象,也消解了受众对其作出任何有意义的反应的可能性。

脱口秀节目把受众塑造成能够在脱口秀内容中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而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融到脱口秀的程式化和齐一化模式的表现中。一个案例就是“谐音梗”,它通过相同字音强行建立某种联系,造成反差,以达到搞笑的效果,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创作的偷懒,但其行为被大众广泛模仿和使用,正如很多所谓的“土味情话”也是在相同的时间段火起来的。长此以往,脱口秀文化也将被彻底世俗化、均质化、商业化。

五、脱口秀在文化工业视角下的影响

(一)对脱口秀受众的影响

脱口秀形式和内容的固化使受众只能沉浸在脱口秀带来的快乐之中而忽视脱口秀文化本身的问题,以及一些段子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或个人问题和矛盾,从而不再抵触脱口秀中一些言语冒犯以及问题的调侃。正如阿多诺所说的文化工业防止人产生批评性的思想,这样人也无法抵抗文化工业了[4]。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秀演员可能去推动一些敏感话题的边界,但这对受众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还需要我们去思考。

(二)脱口秀演出或将成为身份符号

上文提到文化工业会使得人不再认识到关键点,而这个原因也会导致受众只注意不重要的东西。以线下脱口秀为例,在市场的推动下,脱口秀票价两年翻了10倍,甚至在高人气演员的场中出现一票难求、黄牛加价倒卖等情况。而这个现象对于那些爱拍照打卡以及凡事都爱攀比的年轻受众来说,一张线下名场脱口秀票或将成为一个带有“炫耀”价值的身份符号。其想到的不再是脱口秀演员通过这个演出想表达什么,而是坐在那里观看这个脱口秀会怎样影响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一个标志。

六、结语

张慧瑜曾在《以媒介作为方法:关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发展路径的对话》中提出,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新闻传播研究方向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我们应重新反思传播学理论的西方属性。但笔者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一些经验是共通的,虽然文化工业理论基于的时代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但理论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思考意义的。

阿多诺曾说,过去人们不允许自由思考,今天人们允许自由思考,但不会自由思考了,因为一个人只想他应该想什么,而这个思想被感觉为自由。而深究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自媒体崛起以及智能算法推送等技术的变革带来的,更多的是人们自身的选择,这也应该是我们现代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德]耶格爾.阿多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1-42.

[2] 格雷格·迪恩.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M].亚洲黎明出版社,2015:15-20.

[3] 2018中国年轻态喜剧受众消费大数据报告[R].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2018-11-08.

[4] 西奥多·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7-28,66-67.

[5]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6-77,112-113.

[6] 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41-142.

作者简介:郭子超(1999—),男,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