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受侵害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2021-09-10刘明谦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叙事学女性新闻报道

摘要:2018年5月的“空姐遇害事件”是2018上半年最具代表性的热点事件之一,事件发生之后经由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与公愤,并由此衍生出多个相关的热门话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分析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发现,多家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在报道这一案例时展现出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与偏见。本文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以叙事学的理论分析“空姐遇害案”报道,并对如何叙述这类新闻使其发挥正面的指导意义,避免媒介失范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女性;新闻报道;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095-02

新闻叙事学源于叙事学,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里说过,叙事是以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1]。近年来,在新叙事学中出现了一个分支,即女性主义叙事学,其将焦点放在叙事中的女性人物的功能和区位,以读细节的方式,用叙事学的现成分析范畴细查文本,对叙事作出具有性别意识的阐释[2]。女性在大众传播与新闻文本中是严重缺席的,但是在某些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又异常受关注,在女性受侵害案件的新闻报道中表现尤为突出。“空姐遇害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该事件的内容是鄭州一名空姐在深夜乘坐滴滴顺风车后失踪,家人报案数日后才在附近的小山坡上找到尸体,疑似被奸杀。2018年5月10日,《大河报》率先发布“空姐深夜打车进市惨遭杀害 凶手仍在潜逃”的新闻,并由澎湃新闻、新浪新闻等多家媒体转发,引发大量网友关注。至当日14时,全网相关信息量达25516条,事件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具有典型性和研究意义。

一、“空姐遇害案”的叙事视角与聚焦分析

视角与聚焦本身是来自于绘画与摄影的专业术语,新闻叙事的视角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叙述主体的视觉或心理感受看待整个事件。法国经典叙事学家日奈特将“视角”等同于“聚焦”,然而实际上,叙事与聚焦同为叙事策略的一种,在出发点与投射方向上是互异的[3]。何纯对新闻叙事视角进行了分类,分别是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外视角与内视角、一元视角与多元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空姐遇害案”的报道多采用多元复合型视角,以第三人称视角为主,描述时多使用“李某珠”“她”等字眼,但也时常插入第一人称叙事,直接引用故事中的人所说的话,比如引用李某某父亲李先生的话“就这一个孩子”“女儿性格很好,平时也十分懂事,在上学期间就勤工俭学,也受到家里传统思想的影响”,第一人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引起了受众的共情。

“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是“看”之人视觉的落脚点或者关注点。聚焦作为一种“最为重要、透彻、精细的操纵方式”,于新闻报道而言,体现为对意识形态的隐蔽解释和对事件意义的不同阐释[4]。从报道的聚焦来看,大部分报道都强调了“21岁空姐”这个概念,报道聚焦在受害者的年龄、相貌,强调受害者的年轻美貌。比如在标题中使用“21岁空姐”这样的字眼,在文中的叙述——“作为一个女子,在大晚上的独身一人打车实在是很危险,更不用说长相突出的女生了”中强调“长相突出”。在这些文本中,叙述人不动声色地控制着受众的视觉,引导受众“看什么”。但在一则凶杀案新闻当中,受害者的年轻貌美本是无关事实原貌展现的,本不需过多的强调,但在这篇报道中该特征却被多番强调,意在挑起受众的好奇心,吸引受众的眼球,对于女性的柔弱和异性吸引特质表现出不合时宜的放大。

二、“空姐遇害案”的叙事框架分析

新闻叙事框架体现了叙事者独特的叙事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受众对新闻叙事文本的阅读和接受[5]。研究发现,“空姐遇害案”的报道有“防范”诠释框架、戏剧化诠释框架、“凶手本恶”诠释框架。

(一)“防范”诠释框架

此案件采用“防范”诠释框架的报道非常之多,比如“此事再一次提醒了广大女性朋友,独自一人出门,遇到任何威胁自身安全的事情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毕竟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种看似普适的诠释框架实质上在无形中给身为受害者的女性圈定了某些义务以及地点和行为的限制。

(二)戏剧化诠释框架

戏剧化诠释框架多见于自媒体公众号平台的报道,此类报道会将案件过程描述得十分戏剧化以吸引读者眼球,比如二更食堂的报道中,对网友通过人肉的方式挖掘出凶手的支付宝账号,并陆续打钱和发送愤怒或讥讽的文字这一现象的评价为:“假如将线上转账金额兑现,那躺在床上、被数以万计的钞票砸中的案犯的脸庞,溢出的该是怎样癫狂的讥笑,‘瞧这帮愚昧的暴民,竟妄图通过几声谩骂,抓我归案替天行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者如何看到了案犯“讥笑的脸庞”?又如何得知他的内心活动是“愚昧的暴民妄图通过几声谩骂抓我归案”?在这篇报道的第二部分,描写案件的内容为“5月6日凌晨,世界在沉睡。有一个女孩在逼仄狭小的顺风车内经历了人间炼狱……她鲜活的生命,被歹徒一刀一刀结束在了荒凉的土坡”。这些描写运用了一些小说的手法,十分具有戏剧性,让受众犹如在看一个刺激的杀人故事,这与新闻专业主义却是背道而驰的。

(三)“凶手本恶”诠释框架

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中写到,“刘某华平时经常向他父亲要钱,如果不给钱的话,甚至还动手打他父亲。刘某华之前有过一段婚姻,后来因为刘某华性格问题,妻子离开了他……一位村民说刘某华有一次扬言要杀人,要动刀子,他们想起来都害怕”。这种叙事方式使案件变得“个例化”,凶手以前的故事或事例本身与案情无关,但作者在报道里用一定的篇幅提及凶手的性格问题、扬言要杀人等,使人无形中觉得案件的发生源于凶手的凶恶本性。

三、“空姐遇害案”的叙事时间分析

叙事学对叙事时间是十分关注的,其研究的基点是故事的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本章主要从时序与时长两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

何纯教授将时序分为三种,即倒叙、追叙和预叙。从有关“空姐遇害案”的多数报道来看,它们主要采用倒叙,预叙其次,很少采用追叙。作者往往需要先找出读者最关心的,即案件的结果进行重点报道,提前预告故事的结局,之后再以回忆的视角进行描写,捕捉关于案件当事人的更多细节,增加文本的感染力。预叙则是讲述可能的故事,带有一定的艺术化表达,对于案情的发展有一定的暗示。

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并非总是平行或一致,时长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故事时长总量与话语时长总量的关系。其中包括叙事时间的“概括”“延缓”及“省略”。有关此案件的多数报道都采用了“省略”和“延缓”的手法,比如,“5月6日凌晨,李女士在郑州市航空港区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市内时遇害……昨(10日)晚,滴滴公司通过微博向全社会发布百万元悬赏”,这里从“5月6日”到“10日晚”中间有4天的故事时间都是空白的,完全没有体现在文本中中,那4天发生了什么观众不得而知,这就是被省略了。省略手法的运用有助于引导读者关注核心事实忽略无关的细节。

而对于足够重要或者具有足够具有“卖点”的情节,报道中则多使用延缓手法来刻意放大和突出这些重要或是可以吸引眼球的部分。比如二更食堂的报道中,“她的微信留下最后无力的求助,在电话那头,以三声没事了,切断了与世界最后的联系”。这其中的故事时间其实很短暂,但作者为了刻意渲染情绪与气氛,使观众代入情境,刻意延伸了这一时刻。此时的叙事就像慢镜头,逐一划过当时的情境、人物的心理以及故事的发生所带来的意义。

四、结论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从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叙事框架以及叙事时间四个方面探究以“空姐滴滴遇害案件”为例的女性受侵害案件报道的叙事特点。可以发现,在有关此次案件的大量报道中,部分记者会作为隐蔽的叙事者出现,看似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其实不然。作者的观点与倾向会从诸多叙事细节中流露出来,或作者会直接成为公开的叙事者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或引用多方声音,让其他的叙事者直接叙事,借他人之口表明自己的意图。

比如,部分报道中表现出对女性形象的倾向问题,过度关注作为受害者的女性年轻、漂亮、柔弱等外部形象,性感、穿著不检点等刻板印象与暴力、性等吸睛元素联系起来,以一种父权主义的视角审视女性。或者在叙事时间上刻意延缓作案过程,放大案件中比较关键刺激的部分吸引读者,殊不知这可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另外,除了受害者的形象,部分报道还会强调案犯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收入及性格等个人条件,这虽然能补充更多与案件有关的细节、展示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图景与背后的无奈凄凉,但也会导致人们形成对这一群体的偏见,加剧群体间的矛盾。

伦理问题一直是女性受侵害案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新闻报道中,报道应当尊重受害人的隐私,某些敏感的描述也应当慎用。但在许多有女性牵涉其中的案件中,媒体会想方设法拼命挖掘与性有关的故事,引导受众以男性视角代入其中,将女性外化为符号。

五、结语

如今在男性的话语霸权下,女性并未赢得更高的话语权与地位。西蒙娜曾提过“人造女性”,认为女性的所有形象都是被人为构建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也能得到验证。我们所期待的女性形象和品质或许并不是女性本身的愿意,媒体对于女性报道的刻板成见加强了女性形象塑造的人为性,在社会偏见与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强化了对女性的歧视,尤其在女性受侵害案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社会、媒体、大众亟待共同转变思维方式,寻求真正合理的女性角色定位与文本表达范式。

参考文献:

[1] [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张寅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0.

[2] 毛力.新闻报道中女性的“刻板印象”与话语困境[D].苏州大学,2005.

[3] 何纯.新闻叙事学[M].岳麓书社,2006:53-54.

[4] [法]托罗多夫.文学作品分析[M].黄晓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8-79.

[5] 华进.云之话语,钟之逻辑:叙事学视域下的网络新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刘明谦(1997—),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应用。

猜你喜欢

叙事学女性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