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吴国为何没有一举灭亡越国

2021-09-10桂天翔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吴王伍子胥越国

桂天翔

摘要:公元前494年吴越双方发生了一场重大战役名为夫椒之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对两方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吴王胜利,但却没有灭越。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君臣齐心最后灭掉了吴国。现在主流观点认为吴王是受到了伯嚭的谗言而放过了越国,但这只是吴王放过越国的原因之一,其影响吴王决策的原因不仅有来自越国的内部,还有其受到外部的原因。

前言:勾践曾言:“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勾践道出了吴王大好机会却放弃吞越的事实,但没有说明吴王的用意。

公元494年双方在夫椒发生了大规模的决战,吴王欲报槜李之仇而蓄势伐越。吴王将越王围之却没有趁胜一举歼灭,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夫椒之战中伍子胥用计调离了越王的部队分而歼之,最后围困越王于会稽山。吴王仅凭伯嚭的说辞以及金钱的诱惑下便退兵,这里免不了有许多疑问之处。《国语》载:“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 连越国都知道吴王夫差是一个好大喜功、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在即将取的伟大功名的时候却放弃了,这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说明,吴王权衡利弊之后,认为不吞并越国比吞并越国所带来的的好处更大。所以笔者认为吴王夫差不选择彻底灭亡越国并不是一时兴起,也并不全是听信了伯嚭的谗言,他是有多方面的考虑。

一、生变的内部因素

(一)会稽山复杂的地理环境

《史记》载:“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於会稽,” 会稽山为何地?《越绝书》写道:Ў°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 ,据有关学者考究,会稽山在今东明山森林公园一带。东明山就是浮玉山的分支。 《吴越春秋》载:“越之前君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 无余是大禹的后代,大禹也是越人的祖先。越人在夫椒之战前活动范围的中心也就在会稽山附近,会稽山是越人的祭祀重地。所以会稽山上一定会有各種各样的设施,其中不免会有防御设施。吴国举全国之力攻打越国,从夫椒追至会稽山下,本身的战线就拉的非常长,鉴于春秋时期的生产力低下,其军事后勤往往也是靠征调民力来完成,如此庞大的军队必然需要更多的民力抽调,后勤可能往往更不上。待久了迟早会发生变故。

(二)越国依旧有兴兵动员的可能性

越国的军事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越国组建了三军,其兵种有:水军、步兵、禁卫军、后勤兵。 几乎在越国从事农业的人,都能形成潜在的军事力量,且会稽山覆灭,宗室社稷被毁,无疑会引发越人的报复心理。《春秋列国志传》云:“:.越王有二十万大兵,被子胥用离兵之计,尽丧于夫椒山下,独范蠡本部兵仍在。” “独范蠡本部兵仍在”,其本部兵我猜想是越人的禁卫军,范蠡为何人,其为越王重要的谋士之一,地位如同伍子胥在吴国的水准。所以其本部兵是禁卫军的可能性很大,其战斗力不容忽视。越人骁勇善战已经是共识,《吴越春秋》载:“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名动天下的干将莫邪制作者还是欧冶子的徒弟,可想而知越人的制剑之术多么高超,越剑被后人传道也就不足为奇。鉴于以上,不难想象各地的越人如果得知家国破碎,很可能会纷纷拿上武器和吴人开战,且这种军农合一的制度,能迅速催生出一只像样的军队,能给吴国带来不小的麻烦,拖延吴国的进攻效率。

(三)吴国难以消化越国

从春秋时期吴国的疆域和越国来看,两者相差并不大。《春秋列国志传》云:“时,赵王有二十万大兵,被伍子胥用离兵之计,尽丧于夫椒山下。”按《周礼》一户一兵、平均每户六人来算,越国都已经120万人口了。区区吴国还打的这么艰难吗,越王早就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了。赵王20万大兵显然是不合乎常理的。据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估计:当时的越国人口有30多万之众,而吴国的人口在60多万。虽然吴国人口远胜于越国,但吴国想要在短时间内吞并并消化越国,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导致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燕国趁机占据了齐国70余座城池,并用燕制设立郡县,但燕国最终也被赶出了齐国。而吴国如果想要吞并越国,他面对的不仅是越人的反抗,复杂的地理环境,还有国际势力的威胁,比如楚国。

二、生变的外部因素

楚国

第二个变故在于楚国方面。楚国是春秋时期的庞然大物,其国土面积大约相当于6个吴国之大。吴楚是世仇,吴国和楚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两个国家经常打仗。《史记》:“吴王入郢。子常败走,奔郑。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又:“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公元前506年,吴国破楚国,伍子胥还将楚平王鞭尸,这对于楚国来说真就是奇耻大辱。我认为吴王愿意和越王和解的原因之一在于甚怕楚王的偷袭和报复。而吴国攻打越国之时,肯定会紧紧提防着楚国这个大国。《左传·定公十四年》载:“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 《左传·哀公元年》载:“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高倍。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 可以看出楚国在公元前496-494年依旧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吴王一定要灭亡越国,那楚国很可能会趁此机会对吴国不利。蔡国本身是个小国,其生存往往依赖大国之间的博弈,蔡国一会附晋,一会附吴,楚国发兵攻打吴国,很可能是除掉这个隐患来对吴国不利。虽然春秋时期国家和国家之间讲究礼法和规则,但随着礼乐崩坏,偷袭之事也常有发生,吴王的担心也不是不无道理。

三、其他因素

蛮夷之争

春秋时期礼乐还不像战国时期如此崩坏,国家讲尊卑,士大夫讲礼节。中原的国家都认同其是华夏部落,但夷夏关系在这时期出现了较大的转折,就是夷夏关系开始紧张,使得夷夏的问题开始进入到族群的思维方式之中来。 春秋时期中原国家对待蛮夷嗤之以鼻。楚国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早在公元前656年,在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齐、鲁、宋、卫、郑、陈、许、曹联军进攻蔡国、楚国,这不仅是因为楚国威胁到了齐桓公的霸业,另一个出兵的借口就是楚国乃蛮夷之地,楚人是蛮野之人,齐国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号召华夏部落共击之。吴楚越三者和中原国家的风俗习惯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文化更别提正不正统了。吴王之所以放过越国,还在于其和越国都是自己潜意识中的“蛮族”,比起灭亡越国他更想北上争霸中原,让自己也能被中原国家所承认,摆脱蛮夷之称。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2]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3]余志三.古会稽山与越国早期都邑考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39(04):13-22.

[4]冯盛国. 两周时期华夷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5]赵晔著,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

[6]袁康、吴平著,张仲清校注,《越绝书校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7]孟文镛.《越国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8]左丘明:《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9]余邵鱼:《春秋列国志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

[10]马雪琴:《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齐鲁书社出版,2008年

猜你喜欢

吴王伍子胥越国
“千金”的由来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东周列国志(10)
风雨同舟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所长无用
千金小姐
越人造车
伍子胥出昭关
夫差放虎归山并不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