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研究

2021-09-10郭雅欣毛本霞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原则教学

郭雅欣 毛本霞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取向、铸塑灵魂的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序且有质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原则,这包括:在教学内容上坚持思想性、在教学形式上赋予创新性、在教学对象上采取针对性、在教学目标上具有实效性的原则。只有在思政课教学上遵循好这几个原则,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达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原则

Abstract: A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s the task of spreading ideas. Leading value orientation and molding the soul. The orderly and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teaching principles,which included: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teaching,giving innovation in teaching form,taking pertinence in teaching objects,and having practical effect in teaching objectives.Only by following these principl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can we ensur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thus achiev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principles

原则是指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原则是以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托,凝练教育教学经验,用以指导和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原则。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个受体,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具有思想性的内容,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思想性原则。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是指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承担着引领价值取向和铸塑灵魂的任务,要帮助学生们修炼思想品德,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思想。要保证思政课内容的思想性,就要从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

思政课教学内容坚持思想性原则,最根本就在于思政课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理性知识进行系统教学,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切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了解和认同感,让同学们领会其中的真理,感知真理的力量,依靠具有思想性的理论说服学生、引领学生、帮助学生。

(二)依靠思政课教师整合转化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思政课教师具有政治性、先进性、思想性

思想政治理論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课、专业课,而是包含明确政治导向的思想理论课、知识课。 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主导,其思想上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行动上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为保证思政课教师具有思想性、先进性、政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思政课老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提高政治能力,积累政治经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绝对清醒的政治头脑。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同时与时俱进,坚持终身学习,带着责任学、带着使命学、带着情怀学。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以德教人、以德化人,要在课堂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思政课教师具有思想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才能通过“中间人”得到有效传递。

2思政课教师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除了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应去芜存菁。首先要先走出思政课堂,广泛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增加对思政课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实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拓展国际视野,对当前世界发展大势有一定知晓,增加见闻;拓宽历史视野,从历史中挖掘智慧,从现实中积累教学素材。其次,教师应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和信息化时代下整合、凝练以及分化教学内容的能力,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与所积累的实践经历相结合,摆事实、讲道理,对思政课内容进行细加工,使枯燥的内容幽默化、理论性的内容生活化。由此,在思政理论课上,赋予思政课教学内容实践深度和理论高度,彰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二、在教学形式上要坚持创新性原则

创新引领着思政课教学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思政课堂总是给学生一种语言上乏味、形式上单一、内容上枯燥的印象,导致“坐不住、学不进”“嚼不动、咽不下”的情况。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就要创新思政课堂模式,改变学生们对思政课堂固有的看法和偏见。

(一)喜闻乐见式教学,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坐得住、学得进”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尊重和保障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双向互动和角色互融,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感,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从而“坐得住、学得进”。具体来说: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寻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支撑,集图、文、声、画等多种元素为一体,使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其次,思政课要有活泼生动、开放包容、轻松愉悦的氛围,满足青年学生的课程期待,这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积极参与思政课堂,提高课堂“抬头率”。再次,建立与完善思政课程奖励机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直接的口头表扬与奖励,比如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及时表扬,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予以加分奖励。最后,增强思政课堂的时代感,以通俗化的语言消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距离感,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边界,转变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固有印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二)问题引领式教学,让学生“嚼得动、咽得下”思政课内容

思政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联系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基础上,为课程设置具有思想性、引领性、创新性的问题。教师带着问题教,学生带着问题学,让学生们在启迪、指引下轻松地“嚼”思政课内容,顺利地“咽”思政课内容,同时又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只有创新性的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欲望被点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历史中知兴废,在未来中创美好;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高度、影响的深度、魅力的广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解决问题,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才能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脉络,从而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才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提升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才能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认清局势,在纵向比较中感受国家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在横向比较中感受国家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手段、拓展渠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便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三、在教学对象上要坚持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一)围绕学生,明确学生发展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白思政课教学的受体是高校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不是中、小学生。因此,要围绕高校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实际情况、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课教学。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特征明显,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逐渐增强。但同时高校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因而更加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导,明确学生发展目标,遵循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不能采取一味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要将灌输与疏导相结合,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看法都充分表达出来,然后进行探讨,同时将各种不同思想和言论引入正确的轨道,实现双向互动交流。

(二)关照学生,给予学生温暖

在思政课教学中还要关照大学生。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生所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其次,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大多处于成年早期,面对着“亲密-孤独”的冲突。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融入個人关怀,避免学生产生孤独感,同时要给予学生亲切感,教育者主动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主动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关爱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再次,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具体问题,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诚地关心、关爱和照顾学生。

(三)服务学生,满足成长成才需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大学生。所谓“服务学生”即思政课要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价值引领,为“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提供世界观辅导、价值观引领及人生观匡正。既要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理论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知识、掌握理论,将理论内化于心;又要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践需要,从课内走向课外,让他们将所学得的知识和理论外化于行;更要服务学生成长的价值需要,坚守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四、在教学目标上要坚持实效性原则

目标引领方向,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价值导向,培养时代新人

青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迫切需要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思政课教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和灌输的主要渠道,要有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思政课一方面担负起传播正确的的价值观念、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的重要作用,要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要善于运用辩证法看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关注人类命运和时代发展,培养学生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动向的良好习惯,敢于和善于开展思想领域的斗争。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和处理时代职责和历史使命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理想融入为国为民的伟大事业中的目的,成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拼搏奋斗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四为”方向,助力民族复兴梦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政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思政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复兴中华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矣”,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引导学生们自觉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要有“吾将无我”的精神,要有“不负人民”的追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舔砖加瓦。

理论的意义在于运用,思政课教学要增强其实效性,就要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育人要求,使思政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总得来说,思政课只有在教学内容上坚持思想性,在教学形式上赋予创新性,在教学对象上采取针对性,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保证实效性,使思政课有理、有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3-01.

[3]刘建军.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1-09.

[4]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习近平.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张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三大追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7-02.

[8]陈金龙.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向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9-07-17.

[9]魏勃.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8-03.

[10]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06.

[11]徐奉臻.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7-0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原则教学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