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诗入史 相得益彰

2021-09-10张帮晋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鸦片林则徐

张帮晋

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从诗歌的定义中就不难发现:它是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文学作品,既有感情因素,也兼具实事实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来印证历史。

近代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揭示诗与史的关系,提出“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治史方法。即诗歌和历史可以互相佐证。有鉴于此,笔者思考: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可否引入诗歌。以诗叙史,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现以人教版历史教材《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论述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之所以选择《鸦片战争》一课,是因为在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中国人民在武力反抗的同时,也在思想上不断抗争和探索,形成了鸦片战争诗潮。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大概出现了160余位诗人、2000余首诗。这些诗歌既是历史的写照,又蕴含亲历者的情感,可以将其引入历史教学中。以诗叙史,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由于学生从小就学诗、读诗、诵诗,诗之于他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笔者现以《鸦片战争》教学实践为例,略论引诗入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以诗引史,激发学习兴致

在讲述《鸦片战争》一课时,笔者通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一诗导入: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谁写的诗?学生结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便可轻易答出“林则徐”。接着教师结合诗句再次提问:为什么林则徐在诗中说自己“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时的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位充满爱国情的人会惨遭贬谪?

这样以诗引史,透过诗歌反映的历史信息,提出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中。此时,学生的大脑也会跟随教师的引导而高速运转,愿意跟着教师一起探索,以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耳熟能详,但至于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历史信息,他们却不甚了解。这种由已知推向未知的思维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从而迅速融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中。在讲述鸦片危害时,笔者也采取这一方法,用陈澧的《炮子谣》一诗引入: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请学生结合诗句思考:作者为什么畏惧鸦片?它有哪些危害?既然鸦片危害这么大,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通過对诗句的解读,学生不难找出答案。这样在诗歌平铺直叙、通俗易懂文字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不断被激发。

二、以诗证史,提升思维能力

以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为线索来论证历史,历史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歌词句短小精悍,韵律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学生的记忆。相较于历史课本上生硬、晦涩的文字而言,学生似乎更偏爱诗句的语言与意境。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鸦片战争诗潮,精选其中的典型诗句,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诗与史的匹配。

这样通过关键诗句的呈现,学生对本课的重点知识有了大致了解。接下来,笔者请同学们结合上述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历史事件),将诗句按时间顺序排序。

此举只为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探寻历史事件中的因果联系,梳理时间脉络。同时,由于这些诗句通俗易懂,又与历史密切相关,方便学生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接着,笔者以这些诗句为标题,将其板书在黑板上,以此展开本课的教学。这种以诗句为标题的形式,可以快速构建出相关历史情境,将学生迅速带入教学情境中,实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除了以诗句为线索,串联历史知识、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外;还可以诗句为基础,构建历史情境,营造历史场域,让学生在诗句还原的历史情境中深度思考,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笔者就借助诗句构建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相关情境中主动思考、自由探索。

首先由教师抛砖引玉:

“虎门一怒令销烟,切恨西夷掠海沿”(林则徐《七绝》)

当鸦片荼毒沿海百姓时,林则徐独具慧眼,认识到吸食鸦片的危害,发现西方侵略者试图通过倾销鸦片来打开中国大门,从而入侵中国。所以他主张禁烟以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有人却说“虎门销烟不仅没有阻止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反而加速了他们侵略的步伐?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请学生结合以下相关诗句和课本内容思考。

教师提问:从上述诗句的描述中你有什么发现。鸦片该不该禁?英国倾销鸦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通过上述诗句反映的历史信息,学生不难发现:鸦片荼毒百姓、危害国家,应该予以禁绝。英国人销售鸦片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发面是要同中国互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由此可见,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当英国在华利益受到其他因素阻挡时,他们也会挑起战争。

三、以诗论史,培育家国情怀

诗歌不仅记录历史,还反思历史,抒发情感。这些蕴含在诗歌中情感对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诸多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它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追求,以及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期望,由此表现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价值归旨。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通过以诗论史,阐述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入侵的深刻反思与艰辛探索,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既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震醒了“沉睡”的中国人。这一时期出现了160余位诗人,他们以笔为戈,口诛笔伐,深刻揭露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野蛮屠杀;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和爱国将领的英勇作战;严厉谴责误国庸臣与腐朽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中,诗人们不断反思、不断抗争、不断探索,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教师在讲述鸦片战争时,可结合这一诗潮,通过分析诗人笔下不同的社会群体应对侵略的反应,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鸦片荼毒中国时,出现了以林则徐为首的一批爱国人士。林则徐首倡禁烟,有效抵御了西方的侵略,却惨遭贬官。在被贬途中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为了国家利益,他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当他身处关外时,内心仍挂念着东南海防。除了在情感上甘愿为国牺牲外,林则徐还曾以实际行动,思考制敌之策: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林则徐《程玉樵方伯德润钱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

他认识到必须加强东南沿海水军的实力,以防止英国侵略者对沿海地区的鲸吞蚕食。除林则徐外,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一批仁人志士,他们面对西方侵略者并无惧怕之感,反而痛定思痛,反思制敌御国之术。

可知当日布章奏,船坚炮利原虚声。(陆嵩《夷船复入江居民震恐》)泰西兵器善输攻。(孙义钧《读史杂感》)当炮不知炮,是曰真死地。如何血肉躯,驱之糜火器。(许棫《壬寅感事》)

他们认识到西方侵略者之所以能取胜,主要在于他们武器厉害、船坚炮利。针对这一现状,魏源在《寰海》一中提出:“千舶东南提举使,九边茶马驭戎韬。欲师夷技收夷用,上策唯当选节旌。”首次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学习西方长处来抵抗西方侵略。提出“船炮何不师夷技?”“江海何不严禁烟?”的建议。诚然西方侵略者之所以能打败中国,除了武器比中国先进外,还有制度的先进性。虽然当时的中国人尚未认识到这一点,但他们能摆脱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认识到我们在器物上与西方的差距,并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已是十分难能可贵了。这一时期,既有知识分子坚决反对侵略,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痛击入侵敌人。教师出示诗句: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张维屏《三元里》)

讲述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故事,让学生了解:虽然部分清军在战场上毫无作为,但普通百姓却没有就此投降、放弃抗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奋勇反抗。

至此,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上述诗句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各个群体的反应。请大家结合他们的反应,思考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中国近代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学生通过在头脑中回顾相关诗句,不难得出结论:屈辱——抗争——探索。那是什么激发了人们的抗争、探索呢?学生通过上述诗句的介绍和解读,不难发现是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这里的家国情怀与以往封建朝代对统治者的尊崇不同,此处的家国情怀指的是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正是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勇于反抗侵略,寻求救国御侮之道。

这样,通过以诗论史,具体分析诗句的历史情境和历史意义,通过诗句构建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感悟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诗句构建的历史场景中,感悟诗人救国之志、爱国之情,让学生在诗句的感染中培育家国情怀。

四、总结

以詩引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致;以诗证史,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诗论史,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诗与史的结合,可以将诗词的灵动和史学的严谨交织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可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但在“引诗入史”的过程中,要注意诗词选取的“度”,不能为了诗词的意境而忘记历史的真实性,选取的诗词应与所要讲授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不能为了诗意而忘了学生的能力;不能喧宾夺主,引诗入史是为了用诗词中的历史情境来丰富历史课堂,切不可将历史课堂转化为诗词大会。同时在以诗论史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剔除,解读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真正做到引诗入史,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鸦片林则徐
林则徐奖“错”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阿富汗鸦片年产量创新高
清末地方财政靠鸦片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