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2021-09-10马凯
马凯
【摘 要】本文在论述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后,集中剖析了高校思政教育视阈下心理健康教育呈现的种种问题,多维度探寻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016
近些年,随着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维观念逐渐多元化。一方面网络与新媒体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层次,使其价值观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多样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挑战。在传统思政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下,如何在遵循高校思政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总要求,成为当下应该思考的新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诸多联系。就教育目标而言,二者都是将当下社会主流的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注入到学生的人格与品质之中,促使学生拥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质;就教育过程而言,二者都是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都会经历理论学习、情感认同、行为表现等几个阶段,并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育开展的基础
大学阶段是学生由校园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他们正处在角色状态的转变与适应当中。伴随着环境的改变,学生容易因无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惑或者就业压力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既是大学生面对学业与生活各种挑战的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使学生所接受的思政教育内容更好地内化为个人行动理念,并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思政教育实效的落实
当前大学生多为“98后”“00后”,与之前的“90后”相比,追逐自我个性的特征更为明显,传统的思政教育较难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如果只是采取外部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会忽略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性格特征,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构建出主流价值观的心理基础。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能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理解与尊重,以平等的姿态从内部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掌握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心理团輔课为例,学生的参与感很强,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学生内心冲突、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和心理素质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具备健全的心智和看待事物的平和心态,在这样的基础下,开展思政教育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主流价值观。
(三)思政教育是升华心理健康教育的催化剂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品质。通常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困惑之后,如果发现学生的“三观”偏激,一般会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纠正偏离主流的“三观”。而在纠正的过程当中,思政教育就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是“术”的层面,那么思政教育就为“道”的层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思政教育让学生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素养。
二、当下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下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人际交往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学生往往自卑、敏感,缺乏与他人沟通共情的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较弱。第一,家庭问题。作为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家庭往往存在一些变故。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比较独立的同时会有一些偏激,父母经常争吵的学生在处理事情时相对缺乏理性,还有亲人突然离世后的应激创伤障碍也严重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第二,情感问题。部分大学生因为孤独寂寞而草率地选择恋爱对象,无法妥善处理亲密关系是大学生产生恋爱问题的重要原因;第三,学业问题。成绩排名前列和末端的学生容易出现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心自己某一次考试没发挥好会影响总体排名,进而影响升学保研找工作,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为挂科太多不知从何下手而担心自己无法顺利毕业;第四,神经症问题。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疑病等神经症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时常出现。这类学生往往带有既往病史,在某一诱因的激化下,产生了这些神经症问题。
(二)当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造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只对相对典型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环境因素。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所处的环境与之前截然不同。高中阶段学生受到的是保姆式教育,唯一目标是考取高分;而在大学,失去了父母和老师这个避风港,学生遇到事情需要自己去解决。学习、生活、社交等一系列环境的变化,对有些学生来说应接不暇,在心理上常有孤独感、无助感,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二,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阅历的缺乏以及自身心理的不成熟,往往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面对杂乱无章的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看待事物容易极端化,第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很多学生在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出于病耻感不愿意去求助专业教师,而自身又不具备解开这些心理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第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各个高校虽然都在教育部的要求下成立心理中心,但是对心理咨询的机制、硬件设备以及师资还有待完善。外部的排查预防与学生的主动咨询相结合,当学生有咨询意愿时,学校应该有足够的师资、硬件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一)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需要教师具备以下能力:首先是扎实的专业知识,需要对心理学和思政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二者结合进行论述;其次是优异的教学能力与技巧,能够在讲述的过程中吸引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保持专注和参与感。同时,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制定具体的教师提升计划,让教师在培训、学习、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教学能力。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相结合
一方面,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如心理咨询、谈话辅导等,在思政教育中增加对学生的共情,从而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将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加以利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求助的意识。
相比于思政教育中对于客观知识的学习,个体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蜕变。首先是心理课程的设置,需要适当加入思政内容,将其和心理知识进行融合,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其次是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不仅可以在课堂或者咨询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以时政热点事件为出发点,从思政和心理健康的层面展开解读,将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传播给学生[1]。
(三)探索网络信息技术下二者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身份的隐藏性,使得学生在参与网络话题时可以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话语权的下移使得学生群体有了更多发声的机会,而高校思政工作者则可以从学生社交媒体的言论中获取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大数据宣教载体所完成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分析可以让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容量变大,有利于他们有效预判大学生群体可能存在或出现的负面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因势利导地实施理论宣教工作[2]。
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借助互聯网教育平台创新优化教育环境的过程中,应增强亲和力与感染力。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灌输的教学方式,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允许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发问、质疑。
四、结语
当前社会需要人才同时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健康的身心状态、良好的政治素养,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思政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执行标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态,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项目名称:该论文系西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古翠英,李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公关,2019(10):86-87.
[2]林超.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融合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