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 “ 石头 ” 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2021-09-10陈阳
【摘要】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那么两者对于石头的认知有何异同?通过对BCC、 COCA、 BNC、牛津词典、剑桥词典等收集而来的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重量、坚固度、稳定性、情感、难处、时间上,英语和汉语存在类似的映射,但追究细节,还是会发现有所不同。汉语在石头的价值上也有映射,英语没有。通过对比,能进一步发现语言中的规律,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关键词】 石头;概念隐喻;对比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112-02
一、引言
隐喻是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与延续的隐喻研究更倾向于将隐喻作为具有交际效果的修辞手段,可有可无。Lakoff和Johnson (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隐喻是人类思考和生活的方式。隐喻也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概念系统必需的认知工具。究其根本,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就是隐喻的。隐喻是概念性的,不局限于语言层面,其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有关前一种事物的认知域视为源域,有关后一种事物的认知域视为目标域。由于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与外部世界不断交互的体验后逐渐形成的,所以隐喻和身体体验也密切相关。
人类居住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必定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体验依赖于外部自然环境,其概念系统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響。不同的经历带来不同的体验,最终导致人与人的概念系统之异。汉英民族地理条件有差,前者为“大陆型地理环境”,后者为“海洋型地理环境”,分造就了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在中华大地和不列颠岛之上,岩石是共有的。通过岩石隐喻的语言现象,可以倒推隐藏在民族内部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概念系统等,加深对另一方文化的了解,推进更好的跨文化交流。束定芳、汤本庆(2002)指出:对这些不同文化中隐喻性的关键词的对比和分析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同时,英汉语言的隐喻对比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考察隐喻的泛在。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BCC、CCL、BNC和COCA语料库,牛津、朗文和韦氏在线词典,本文尝试对比英汉语言中“石头”隐喻的共性与个性。由于英汉就“石头”存在形式不对等,英语中取“stone” 和“rock” 两个表达。
二、英汉“石”隐喻共性
概念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不同域之间的映射,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外在形式。随着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人的认知不再局限于物理和功能特性,而是逐渐具有创造性和联想性。汉语中“石”作为名词有多重含义。英语中表示“石”的词汇多样,除本文所选,还有boulder, pebble, fossil等。作为名词除了表示岩石、结石和重量单位之外,stone可以表示水果核,比如樱桃核;rock可以表示一种音乐形式,一种甜食,少量的品质纯的毒品。不难发现,不论是中文的“石”还是英文的“stone”或“rock”,虽然延伸出的意义各有不同,但是都和岩石的外观、质地等感知因素紧密相连,侧面说明词义的延伸与人的概念系统紧密相关。
(一)石头重
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人对石头的感知在其重量上具有共性,都认为石头质量大。所以常以质量属性作源域,以“负担”为目标域进行映射,例如:
(1)又有一块更大的石头压在了心上……
(2)He gets his rocks off listening to rap.
中文常将心理负担比作石头。石头为源域,其质量开始和始源域的心理负担进行映射。这样能够更形象地描述和理解心理压力的程度,因为石头是具象的,可感知且容易感知;心理负担是抽象的,难以感知的。通过隐喻,就在尝试以一个熟悉的事物去了解和体验另一个不太熟悉的事物。英语中也有将心理压力和石头的重量进行映射的现象,如(2)句gets his rocks off字面意义为将他的石头抬起,结合语境能够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卸下去听说唱的心理负担。在石头重量和心理负担上,英汉语言具有共性。
(二)石头坚固
英语和汉语都认为石头是坚韧的、难以被破坏的,从这一属性出发,将石头作为源域,将需要描述的事物作为目标域,以坚固为基础,形成映射,赋予目标域相应属性。
(3)因为我家的牛没扎鼻环,任金龙怎么扯拉,牛头犹如磐石。
(4)这个念头坚若磐石。
(5)… he measured several ells and his rock-like mountainous knees were covered… (Ulex Europeus).
(3)句中,牛头的坚固程度与磐石形成了映射;同样的(4)句中,将念头和磐石形成映射,说明抽象的念头的坚固和牢固,形容念头不会被轻易放弃。(5)句中,英语小说《尤利西斯》将该人身材与石头的坚固形成映射,让读者快速地理解其身体强壮程度。
(三)石头稳定
英汉语言都认为石头是稳定的,这是英汉所具有的共性。
(6)……如蜘蛛网般轻盈,却又稳如磐石。
(7) These rules are not set in stone.
(8) …remember that our proposals aren't set in stone.
(6) - (8)句都通过隐喻映射,将石头的稳定性映射到另一事物,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和理解抽象事物。
(四)石头无情
英语和汉语都认为石头毫无情感,这是因为石头没有生命、沉重,又由于本身厚重,导致其难以产生任何位移,很难与他物互动。不论是英语民族还是汉语民族在于外部世界交互体验的过程中,都将石头和没有情感映射起来,认为石头是无情之物。
(9) 阿奴的确如他所预料地吃了一惊,不过并非全然铁石心肠。
(10) He has a heart of stone.
在情感范畴上,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重叠度非常之高。都是直接将情感淡薄或者是无情无义之人或者内心比作石头。
(五)石头难处
英语和汉语都认为石头是困难,因为石头沉重,难以移动又坚固,对生活造成不便。人们在体验这种不便、挫折的过程中,逐渐内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用具体的石头来描述心理状态。
(11)觉得徐恩生这小子实在是他们发“横财”的“挡道石”。
(12) Sue's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13) John is stuck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石头象征艰难险阻,如果能够被克服,则显示出克服者的刚毅顽强,中文成语“水滴石穿”就是如此。虽然石头在英汉概念隐喻中有共性,但严苛来说,映射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当把难处比作石头,英语更喜欢用到 “on the rock”或者是 “between the rock”的方式来表达,而汉语更多的是直接将困难比作石头。
(六)石头长久
石头能够承受长时间的岁月磨蚀。英汉语言中,石头经常和长久相互映射,有“保持永久”之意,例如海枯石烂。
(14)我们联系在一起,海枯石烂也不分离!
(15)流血所以济情之穷,痴男怨女,海枯石烂不变初志者,此情也。
(16) or like the invincible Rock itself that braves. age after age…
由于石头要经历长久的风化和其坚固的特性,英语和汉语都将长久的时间比作石头,形成了映射。
三、漢语“石”隐喻的个性
(一)石头简陋
在中国,普通石头没有价值。但稀有矿物,如玉石,玛瑙等则价高。石头则常和低价值进行映射:
(17)只是我亦随军在此,兵败之后,玉石不分,岂能免难?
(18)诗,硬是可以点石成金的嘛!
中国成语中也有很多例证,例如燕石妄珍。
(二)石头有用
石头虽平凡,但又坚固、稳定,并非一无用处。建筑、路面等都需石头,以保证坚固和稳固。石头就有了难以替代的价值。
(19) 卿等皆国家柱石之臣也。
(2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英语中并未见到对石头的价值有所评价的语言形式,这属于两种文化之中的“缺项”所以在进行翻译或教学时,应当小心这种差别。石头之无用与有用其实并不冲突,这取决于与之比较的对象。相较于玉石玛瑙,石头价值低。但是就坚固造物与成本而言,石头又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四、结论
研究发现,英汉在“石”的概念隐喻上共性较多。但中文“石”概念隐喻更丰富。在重量、坚固度、稳定性、情感、难处、时间上,英汉存在共性,但细节有差。汉语在价值上有映射,英语没有。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思考的方式。就同一事物的概念隐喻,研究英汉之间个性与共性,不光可以进一步发现语言规律,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对方思维方式与文化,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1-113
[3]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4]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
[5]邱银香,方伟.体验认知视角下的汉英“山/moun-tain”概念隐喻对比[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4):143-147.
作者简介:
陈阳,男,汉族,重庆梁平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