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荣格原型理论分析《悲悼》中的莱维妮亚

2021-09-10蔡艳

今古文创 2021年20期
关键词:原型

【摘要】 《悲悼》是“现代戏剧之父”尤金 · 奥尼尔的一部戏剧,该剧向读者展示了孟南家族成员们的悲剧命运、人在内部压力下的性格的扭曲和人格的分裂,而莱维妮亚更是孟南家族成员中悲剧角色的代表。很多评论家对莱维妮亚的评价都是负面的,但对于何种因素促使了她的悲剧命运并未做出过多探讨。本文通过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中的四种原型——人格面具、阿尼姆斯、阴影和self来对莱维妮亚的性格进行剖析,以利于读者窥视剧中人物莱维妮亚的性格和她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 莱维妮亚;原型;《悲悼》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11-02

一、引言

卡尔 · 古斯塔夫 · 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是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曾师从弗洛伊德。他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这在心理学研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弗洛伊德从个体的角度研究无意识,认为无意识是个体受到压抑后所遗忘的心理内容。而荣格则认为,只强调个体无意识就把无意识看得太狭窄了。个体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荣格选择原型将复杂多变的人类心理活动整理重组, 奥尼尔在1929年的一封信中就明白无误地承认了这种影响:“弗洛伊德学派的书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容格的《心理与无意识》一书。我多年前就读过这本书。如果说我无意识地受到了影响,那一定是这本书而不会是其他心理学书籍。”《悲悼》是以《奥瑞斯忒亚》(Oresteja)为模板创作的,包含《归家》《猎》和《祟》。莱维妮亚是《悲悼》中的女主,她是剧中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恋父仇母是她的重要特征。剧中莱维妮亚仇母恋父、母亲谋杀父亲后,推动弟弟杀死母亲的情人、促使母亲自殺,最后弟弟精神崩溃自杀。孟南家族的人在外人看来就是神秘的,如亚麦斯所说:神秘相——就像戴着一个面具一样。孟家的人的相貌就是那样。他们全家都是,并传给他们的妻子。莱维妮亚也是这样,但她并非天性如此。莱维妮亚在孟南家族中得不到母亲的爱,父亲也常年忙于公事,她的外形则是像变色龙一样适应环境,那么这样的变化和莱维妮亚的悲剧成因就能用心理学上的理论进行分析。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四种基本重要的原型:阿尼姆斯、人格面具 、阴影、self。此四种原型用于分析女主,则有助窥视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二、人格面具与天性

人格面具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重要原型。在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人格面具指的是:一个人展示给外界看的伪装,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扮演一定的社会形象,就像早期舞台上的演员需要戴面具来扮演各种角色一样。奥尼尔给新型面具戏剧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外部生活在别人的面具的缠绕下孤寂地度过了,一个人的内部生活在自己的面具的追逐下孤寂地度过了。《归家》中,读者通过萨斯及其朋友的眼睛看到最初莱维妮亚的形象,这种面具下的形象在《祟》所描绘的海岛上被莱维妮亚抛弃,海岛上的生活是自由、充满热情的。莱维妮亚在海岛上将自己的天性通过外部的改变展现给读者。适当的人格面具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是如果长期笼罩在人格面具之下会使这个人内外不和谐,渐渐迷失自我,导致阴影的爆发。莱维妮亚在《归家》和《祟》中都被“维持孟南家族的名誉”的使命感所压迫,后期她也迫使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在说服奥林的同时,其实也是说服自己(那时她想要获得幸福,摆脱罪的束缚)求得内心的安静,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是必需的,它保证了自我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莱维妮亚在父亲面前会假装和母亲和睦相处;在海丝儿面前也会装作和彼得友好相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达到她的目的:获得父亲宠爱又不失去朋友。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人格面具同时存在,但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这种情况称之为人格面具的“膨胀”。一方面,个人由于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会变得骄傲自大,常常企图把这种角色强加于他人、要求他人也来充当某一角色,要是达不到那种目的,便会自身产生一种孤独感和离异感。莱维妮亚在《归家》中的人格面具是尽量模仿父亲消除自己身上母亲的影子,把父亲作为最想守护的人,但是父亲艾斯拉扮演的是渴望得到妻子关注的丈夫,此时莱维妮亚扮演的角色注定达不到自己内心的要求,所以才出现《归家》第三幕莱维妮亚在窗外不顾一切地叫道:“爸爸!爸爸!”此时女主在父亲出现之前处于一种无意识、暴露真实感情的状态,但这样的状态无法保持自己想要向外界展示的形象,此时的她就在极力调和自己的阴影和人格面具之间的矛盾,也在压制自己的天性,只为获得父亲的爱,却也造就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莱维妮亚的阿尼姆斯

荣格认为所有的人在心理上都是双性的,拥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面,阿尼玛(anima)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阿尼姆斯(animus)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同阿尼玛一样,它既是原型的意象,也是女人的情结。阿尼玛是男性中的阴柔面,代表非理性的感情和心情;阿尼姆斯是女性中的男性面、阳刚性,是思考和推理的象征。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女主在《归家》和《猎》中向读者展现的几乎就是一个被阿尼姆斯占据的女性,压抑自己的女性气质,让自己的外形及做事方式无限接近父亲。但是在《祟》中,女主和奥林的归来,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莱维妮亚,此时女主急迫地渴望远离孟南家族,获得自己的爱情。总的来看,莱维妮亚的阿尼姆斯投射对象有两个:一是她的父亲艾斯拉·孟南;二是亚当姆。从这两位男性的面部特质来看,可以推测出莱维妮亚的阿尼姆斯其实就是带有自己父亲身上某些特质的男性。女主的阿尼姆斯在整部剧中有两次重要体现:一是对母亲的监视和嫉妒,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把自己当作是父亲和孟南家族的守卫,无法平衡自己的阿尼姆斯和真实性别之间的关系,最终在嫉妒的驱使下促使母亲自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二是在《祟》中,女主的外形虽没有体现出她的阿尼姆斯,但是她对自己弟弟奥林的控制无疑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企图埋藏罪恶和秘密,想要全力追寻自我、幸福,抛弃了阿尼姆斯的责任,导致了奥林的悲剧。女主第一次选择顺从内心阿尼姆斯的要求,祈求背板父亲的母亲死去,第二次企图逃避、疏远和无视心中的阿尼玛,放弃了寻找她与阿尼玛之间的平衡状态,终导致悲剧诞生。

四、强大的阴影与压抑的自我

阴影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非常重要的原型意象之一。每个人的无意识之中都有阴影的一面。荣格所说的阴影是指:不受社会欢迎的情绪、观念、欲望和动机,人的无意识中最真实的方面;也是无意识中动物性的整个种族的遗传。莱维妮亚的这种阴影在《祟》中表现得十分引人注目,在《祟》中会发现莱维妮亚变成了“复活的克莉斯丁”,从《归家》中由萨斯以及他的朋友之口可以得知克莉斯丁身上的某些特性在外界是不受欢迎的。阴影和人格面具是相对的,当一个人长期披着人格面具,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内外达不到平衡时,阴影就会发作。在长期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下,莱维妮亚不得不用人格面具隐藏自己内心的渴望。莱维妮亚一开始对母亲并不恨,正如有一次她和克莉斯丁的对话:妈——从我很小的时候——那时我常跑到你跟前——带着爱心——可是你总把我推开!从我能记事的时候起——我就能感受到——你的讨厌!(随后一股愤恨又发作)我恨你!我恨你是应该的!正是这样的恨促使女主去抓住母亲的把柄,获得父亲的“归属权”。在某种程度上,克莉斯丁是抑制莱维妮亚表现出正常女性面的障碍。其实莱维妮亚渴望自己的本来天性,以至于后面发出“我是妈妈的女儿”的呼唤。

在所有的原型中,self是最周延的:原型中的原型。因为它把其他的原型收集在一起,并以自我实现的历程将这些原型联合在一起。self原型的象征——完美、完成及整体(wholeless)的意念。因为自我实现包含完整性(completeness)和整体性(wholeness),所以它是由完美的象征(mandala),有时也叫(divinity)所代表。在集体潜意识中,self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人格,有时它以耶稣基督、佛或其他崇拜如神的形象出现。孟南家族的人只剩下了女主,在莱维妮亚想要拥抱彼得,变成“妈妈的女儿”的时候, “亚当姆(Adam)”脱口而出,Adam在基督教里也是人类始祖的名字,也正是由于内心self无意识的呐喊,让她选择幽禁自己,女主渴望的self是美好的,而所有行为却与愿望相悖。

五、结语

self 包含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灵,它统合了对立的心理元素(雄性和雌性,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力量等)。莱维妮亚的悲剧命运的导火索是她无法正确认识self,无法将外界展现的人格面具、自己内心的阿尼姆斯、无意识中的阴影和渴望的self进行较好的结合。无论是年幼还是成年的莱维妮亚都无法从双亲那里得到合理的对待,而亚麦斯所说的孟南家人脸上的“神秘相”始终无法在女主的心中散去。莱维妮亚的self无法得到良好的成长,既无法克制对孟南家族负责的责任感,也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面(阴影),同时对于自己的阿尼姆斯也是一种不够强大的面具伪装,其内心虽然恨自己的母亲,但是却声称自己是母亲的女儿。正是这样的矛盾状态,始终使莱维妮亚的内心无法获得宁静和平和。

参考文献:

[1]Eugene O'Neill. Mourning Becomes Electra [M]. 1931, P9,3.

[2]( 美 ) 罗宾森.尤金 · 奥尼尔和东方思想[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李良.论奥尼尔《悲悼》三部曲的悲剧主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5.

[4]卡尔 · 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5]申荷永编.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4,60-68.

[6]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外国现代剧作家论戏剧[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7.

作者简介:

蔡艳,女,汉族,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原型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一起来探案
包裹的一切
《海王》妈妈的原型就是妮可·基德曼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原型解读
和亲女的原型
语法总结:祈使句
韩国女装原型结构设计
论哈尼族文学的“祖先原型”